消化道作為人體的重要部分,承擔著吸收營養、排出廢物的重任。一旦發生消化道出血,會對健康造成極大危害。
消化道出血概述
消化道出血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兩大類。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指的是十二指腸與空腸交界處以上的部位出血,如食管、胃等;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下的腸道出血,包括小腸、大腸及直腸等。
癥狀表現
(1)嘔血:嘔血是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現。如果出血量較大且速度快,患者可嘔出鮮紅色的血液。如果血液在胃內存留時間較長,與胃酸相互作用后,嘔出的血液常呈咖啡色或棕色。出血速度慢時,多數為棕褐色或咖啡色。短期內出血量大,則可能為鮮紅色或伴有血塊。
(2)黑便:多見于上消化道或高位小腸出血。血液在腸道中與硫化物作用生成硫化鐵,使大便呈柏油樣,黏稠而發亮。如果出血量特別大,可能會出現暗紅色或鮮紅色的大便。
(3)便血:便血通常是下消化道出血所致,大便多數呈現暗紅色血便,甚至鮮血。鮮血便或暗紅色血便往往提示出血部位較低,如結腸或直腸出血。如果是小腸出血,其癥狀會因出血量、速度和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可表現為黑便或暗紅色血便。
(4)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急性大量出血可能導致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為頭暈、乏力、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突然起立時出現暈厥、肢體發冷等癥狀。隨著失血量的增加,各器官的灌注明顯減少,嚴重時可能出現休克狀態。
(5)貧血和血象變化:消化道出血可引起貧血,表現為乏力、活動后心悸、頭暈、耳鳴,以及皮膚和甲床蒼白。急性大量出血引起的貧血癥狀明顯,可導致器官功能障礙。慢性少量出血引起的貧血癥狀可能不太明顯,容易被忽略。
(6)發熱:部分患者在消化道出血后24 h內可能出現低熱,持續3~5 d會降至正常。
(7)氮質血癥:消化道出血時,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在腸道被吸收,導致血中尿素氮升高,形成腸源性氮質血癥。一般而言,這種情況不會超過14.2 mmol/L,持續3~4 d可恢復正常。
(8)疼痛與腹部不適感:消化道出血可能伴隨上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多由原發病引起,如胃潰瘍、胃癌等。
常見原因
(1)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2)肝硬化與門靜脈高壓:肝硬化與門靜脈高壓可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3)炎癥性腸病:炎癥性腸病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4)腫瘤: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也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
(5)藥物與酒精: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或過量飲酒可損傷消化道黏膜,引發出血。
(6)外傷與手術:腹部外傷或消化道手術后并發癥可能導致消化道出血。
出血期間的飲食管理
(1)絕對禁食:在消化道出血的急性期,患者通常需要絕對禁食。這是因為進食可能刺激消化道黏膜,導致出血加重。禁食期間,醫生會給予患者足夠的液體和電解質補充,以維持基本的生命體征。嚴重貧血時,還可能需要輸注新鮮全血。禁食時間一般為3~5 d,具體根據病情而定。
(2)心理疏導:由于消化道出血發病迅速,患者往往會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病情不利。醫護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
出血停止后的飲食調養
逐步開放飲食
(1)流質飲食階段:出血停止后的1~2 d,患者可以開始嘗試進食少量無刺激的流質飲食,如溫開水、米湯等。這一階段的食物應以高熱量、高維生素為主,但要限制鈉和蛋白質的攝入。進食時應細嚼慢咽,以減少對消化道的刺激。
(2)半流質飲食階段:進流食2~3 d后,如果患者沒有再次出現出血癥狀,可以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片湯等。同時,可適量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羹、豆腐等,避免進食過燙的食物,以免刺激消化道黏膜。
(3)軟食階段:進半流質飲食3~5 d后,患者可以逐漸嘗試吃一些軟食,如面條、稀飯等。這一階段的食物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避免進食過于油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時,注意少食多餐,以減輕消化道的負擔。
(4)普通飲食階段:在軟食階段后,如果患者的病情持續穩定,可以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但應注意飲食的規律和適量,避免暴飲暴食。同時,繼續避免食用過于油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對消化道造成不良刺激。
合理搭配營養
在出血后的飲食調養過程中,需要合理搭配營養。患者應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為主,如蔬菜、水果、五谷雜糧等。適量增加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攝入,如瘦肉、魚類、豆制品等。對于長期消化道出血導致貧血的患者,還應注意補充含鐵的食物,如菠菜、蛋黃、雞肝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
消化道出血后的患者應嚴格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消化道黏膜,導致出血復發或加重。常見的刺激性食物包括辛辣、油煎、生冷、堅硬粗糙的食物以及濃茶、咖啡、煙酒等。此外,要避免食用過燙的食物。
定時定量進餐
定時定量進餐有助于維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患者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每次進食量不宜過多,大約七八成飽即可。注意飲食的規律性,避免暴飲暴食或長時間不進食。
生活方式調整
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對于患者來說,維持規律的作息時間至關重要。盡量避免熬夜、過度勞累,以確保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充足且高質量的睡眠能有效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增強免疫力,對抗疾病。
適當運動
適當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更好地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建議患者根據個人體力和健康狀況,選擇如散步、慢跑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同時避免劇烈運動,以免給消化系統帶來過大壓力。
保持心情愉悅
保持心情愉悅不僅有助于心理健康,還能促進身體更快地從各類疾病中恢復。患者應盡量避免心理壓力,積極參與社交活動,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放松心情,遠離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戒煙限酒
煙草和酒精對胃腸道黏膜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很容易引發或者加重消化道出血及其他相關疾病。為了自身健康,患者應堅決戒煙,并限制酒精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