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失眠是指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下降以及睡眠時間減少的一種神經內科疾病,患者還會伴有注意力下降及記憶力衰退表現,失眠嚴重者可能出現連續幾夜不能入睡的情況,對其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干擾。耳穴壓豆是一種中醫療法,主要對人體耳廓上的穴位進行刺激以達到治療目的。本文綜述耳穴壓豆治療失眠的研究進展,為臨床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耳穴壓豆;失眠;開竅益神;氣血虧虛;陰陽失調
失眠癥的特點是難以入睡、睡眠質量差、容易醒、白天嗜睡、健忘等,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2]。輕者表現為睡眠困難、時寐時醒、醒后不可再寐,重者還可能有整夜不眠的表現。持續睡眠障礙不僅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還可能使其免疫系統下降 ,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如自殺傾向[3]。許多患者傾向于依賴安眠藥物緩解癥狀,盡管短期內有效,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依賴性和成癮,甚至可能損害認知功能,并在停藥后引發戒斷反應。在中醫理論中,失眠被稱為“不得眠”或“不得臥”,起因于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失衡,進而導致氣血虧虛和陰陽失調,從而誘發疾病[4]。耳穴法對失眠癥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障礙,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5~6]。以下綜述耳穴療法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研究進展。
1失眠西醫治療
睡眠與5-羥色胺(5-HT)、乙酰膽堿(ACh)等神經遞質功能密切相關。ACh在快速眼動睡眠中起重要作用,因為抗膽堿能活性在此階段增加。5-羥色胺抑制快速眼動睡眠,神經遞質是褪黑激素(MT)在沒有光照的情況下釋放也會對睡眠和晝夜節律的調節發揮重要作用[7]。
1.1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失眠的主要手段為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包括行為干預、認知策略及睡眠衛生教育。此外,放松訓練和正念實踐也是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以下將重點闡述CBT-I中的睡眠衛生教育、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8]。
睡眠衛生教育旨在教導患者如何通過優化行為習慣和睡眠環境來提升睡眠質量,尤其是限制睡前使用電子設備,因為手機、電腦等設備發出的亮光會刺激大腦保持清醒,特別是短波長的藍光會干擾人體自然分泌的褪黑素。
失眠主要分為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兩大部分。盡管短期內可能加劇日間困倦,但這兩種策略并不適用于那些因睡眠不足可能導致健康問題的個體。一項對老年群體的研究認為,行為療法在提升睡眠效果和改善睡眠質量上超越了單純的睡眠衛生教育[9]。此外,認知療法專注于幫助失眠患者識別并糾正關于睡眠的誤解及負面思維模式,用合理的觀念進行替換。相比于藥物干預,認知行為療法的益處更為持久且副作用較少。有研究指出[10],一旦停止使用催眠藥物,其效果往往無法維持,且可能伴有更多不良反應和依賴性,而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則無此類問題。
1.2 藥物療法
失眠藥物治療應將藥物劑量保持在最低限度,盡可能縮短藥物使用時間。當前,臨床常用的助眠藥物包括苯二氮?類受體激動劑、抗組胺藥及褪黑激素受體激動劑等。苯二氮?類受體激動劑可能帶來多種副作用,如反跳性失眠、戒斷癥狀和依賴性。褪黑激素同樣被用于失眠治療,雷米替尼與褪黑激素類似,可通過調整給藥時間調節生物鐘。還有一些其他處方藥物可供選擇,但其療效和安全性尚未進行全面評估[11]。由于巴比妥類藥物可能產生毒性效應,一般不建議采用。這些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原發性和并發性失眠障礙,某些特定的身體或精神疾病可能會是安眠藥使用的相對禁忌證。
藥物療法雖然起效迅速,卻伴隨著成癮風險和眾多不良反應,失眠臨床實踐中藥物治療并非首選。相比之下,失眠認知行為療法更為安全有效,但該療法治療成本高、起效時間長,很多患者對這種療法的接受度相對較低。
2失眠中醫治療
2.1 耳穴治療失眠的機理
耳穴治療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古代醫學經典《靈樞·口問篇》中就對此有所描述,即“耳者,宗脈之所聚之地”。耳朵區域匯集了人體所有經絡,包括十二正經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的分支。中醫理論認為,失眠往往源于心脾受損、過度思考疲勞、陰陽失衡、陰虛火旺、心腎不協調或肝陽上亢。通過在耳朵的特定穴位施加壓力,可刺激這些點,促進經絡暢通、血液循環、調整臟腑功能以及平衡陰陽。耳穴療法通常選取心、交感、神門、皮質下等主要穴位,并結合肝、腎、內分泌等輔助穴位[12]。心臟穴位和神門穴有助于安撫精神,因為心臟主管血液和精神,交感穴則有滋陰潛陽和調節自主神經的功效。皮質下穴位于對耳屏內側,能提升清氣、開竅益神、健脾補腎、活血舒筋、通腑下氣。肝穴位于耳甲艇后下方,能清熱解毒、利膽明目、養血平肝、舒緩緊張、止痛通絡。腎穴在耳甲艇上,有益精氣、壯陽、育精和增強肌肉的作用。內分泌穴有助于疏肝理氣。腦和枕穴是針對失眠問題的特定位點。耳穴治療可以顯著改善失眠患者臨床癥狀。
2.2 耳穴治療失眠的具體應用
2.2.1 耳穴配合辨證施護治療圍絕經期失眠
圍絕經期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與激素水平的變化、焦慮、抑郁以及生活壓力等多種因素有關。中醫認為,人體內的經絡系統如同一張復雜的網絡,將各個臟腑器官緊密相連。耳為宗脈之所聚,是全身經絡匯集的地方,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刺激耳部穴位可激發經絡的傳導,進而調節相關臟腑的功能狀態。董巧云等[13]研究對比了兩種療法對100例更年期失眠患者的療效,實驗組患者接受耳穴療法,選取心、交感、神門、皮質下為主穴,輔以肝、腎、內分泌等穴位,通過放置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并施加壓力,每次輕柔按摩各穴位約1 min,每天3~4次;對照組采用中藥調理,并輔以日常護理,包括生活作息調整、飲食管理及藥物指導等。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耳穴療法配合辨證施護能夠有效提升更年期失眠患者睡眠質量,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王萍[14]探討了耳穴貼壓法對圍絕經期心腎不交型失眠的治療效果,為耳穴貼壓法治療圍絕經期失眠提供有效的臨床依據。研究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6例圍絕經期失眠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采取知柏地黃丸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耳穴貼壓法治療,每個穴位按壓1min,約30次,每日按壓穴位4次,刺激強度以患者感麻、痛、脹為度,單側選穴,3天后更換對側耳,2個療程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更年期癥狀Kupperman評分低于對照組。
2.2.2 耳穴辨證治療失眠
中醫耳穴治療失眠的選穴原則主要包括辨證取穴和合理組方[15]。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特點,選擇相應的主穴和配穴進行治療[16],常用主穴包括皮質下、神門、枕、心等,配穴則根據證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劉仲瑋[17]在50例失眠個案中應用耳穴療法,主要選取心、垂前、神門、交感、腎和皮質下等穴,再依據個體體質選擇相應的配穴。針對失眠痰熱內擾證,選用肺、大腸穴;針對失眠肝郁化火證,配合肝穴;針對失眠心虛膽怯證,配合胰膽穴;針對失眠心脾兩虛證,則配合小腸、脾穴。治療期間,患者需保持仰臥位或坐位,先通過探棒找到穴位并標記,隨后用75%酒精棉簽消毒耳廓,接著使用鑷子或止血鉗將含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于敏感點,直至患者感到微酸或局部輕微灼熱。治療期間,患者可輕揉按壓穴位,每次1~3 mm,以產生酸麻脹感為宜,避免力度過大損傷皮膚。50例患者接受此療法后,顯效率為44.00%,有效率為52.00%,整體總有效率為96.00%,展現出良好的療效。
2.2.3 中藥藥枕聯合耳穴治療失眠
中醫耳穴治療失眠常與其他療法相結合,如中藥、針灸、推拿等,形成更加全面、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18]。唐曉娜等[19]選取100例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配至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療法,即給予艾司唑侖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中藥藥枕聯合耳穴療法。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結語
耳穴壓豆辨證治療失眠是一種有效的中醫外治療法。根據不同的證型選擇相應的耳穴進行壓豆治療,通過耳部穴位刺激傳入神經的反應,從而打斷異常生理過程,調和氣血,暢通經脈,顯著改善失眠癥狀,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未來,中醫耳穴治療失眠的研究應繼續深入,包括探索更精確的穴位定位方法、優化刺激參數,以提高治療效果;開展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以驗證其療效和安全性等。
參考文獻
[1]盧亞麗.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耳穴貼壓法對腦卒中后失眠的治療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23,42(11):100-102.
[2]黃莉,左靜,王雯,等.耳部全息銅砭刮痧聯合耳穴貼壓治療心腎不交型失眠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外治雜志,2023,32(5):42-44.
[3]陳晶晶,方靖淞,劉燕平.耳穴埋針聯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23,41(9):148-151.
[4]劉生敏,王超,馬月珍.中醫情志療法聯合耳穴壓豆對心脾兩虛型失眠癥乳腺癌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15):29-33.
[5]宋慶雨,王誠杰,董志浩,等.針刺聯合耳穴撳針治療失眠有效性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3,14(8):91-96.
[6]劉燕云.中藥足浴結合耳穴壓貼用于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心脾兩虛證失眠患者的臨床價值[J].大醫生,2023,8(13):85-87.
[7]王芳芳.耳穴壓豆聯合情志護理對失眠癥患者負面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3,34(5):603-605.
[8]李鶴,李翠玲,黃燕虹,等.耳穴壓豆結合神闕雷火灸治療原發性失眠患者臨床療效的護理研究[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3,34(2):214-217.
[9]楊輝林,周波,羅時穎.雷火灸聯合耳穴埋豆在肝腎陰虛型失眠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3,30(4):141-144.
[10]喬敏.不同手法耳穴壓豆聯合歸脾丸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心脾兩虛型失眠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2,20(18):3401-3404.
[11]黃銀鳳,高希言.耳穴聯合溫針灸對頑固性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醫學報,2022,37(7):1541-1546.
[12]曾滿萍,劉曉輝,彭麗華,等.耳穴貼壓聯合耳部銅砭刮痧治療失眠癥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22,41(4):359-365.
[13]董巧云,李婷,于艷瓊,等.耳穴壓豆治療圍絕經期失眠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8,4(9):62-64.
[14]王萍.耳穴貼壓法治療圍絕經期心腎不交型失眠的臨床研究[D].鄭州:河南中醫藥大學,2019.
[15]劉仲瑋.用中醫耳穴壓豆法治療失眠的效果分析[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34(5):112-113.
[16]盧亞麗.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耳穴貼壓法對腦卒中后失眠的治療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23,42(11):100-102.
[17]王麗花,張巧珍,黃慧.耳穴貼壓法聯合五行音樂療法治療臨床護士失眠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21,29(11):50-53.
[18]王偉,張君毅,史波,等.自助式認知行為療法聯合耳穴貼壓法治療軍校大學生慢性失眠的療效[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21,35(1):44-47,53.
[19]唐曉娜,曾瑤,陳陽陽,等.中藥藥枕聯合耳穴壓豆治療失眠的臨床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4):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