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際環境呈現新態勢以及AI技術日漸強大的背景下,如何利用AI技術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成為當前湖北省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的重要且緊迫的問題。荊楚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歷經千年的發展,逐漸衍生出艱苦創業精神、開拓進取精神等傳統內涵。如今,在湖北省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的背景下,又逐漸形成了以創新精神為代表的現代內涵。將荊楚文化作為國際傳播的內容基礎,有助于彌補地方在新環境下進行國際傳播的短板。
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與調查法,基于荊楚文化國際傳播在國際化媒體建設、荊楚文化國際品牌打造以及傳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現狀,深度分析湖北省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所面臨的內容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現實問題,提出利用AI技術賦能,構建荊楚文化國際傳播媒體矩陣、拓展場景化商業模式、培養復合型人才和深度挖掘荊楚文化內容等現實路徑,旨在提升當地國際傳播能力的整體水平,對外講好湖北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文章的研究為荊楚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具體的策略,拓展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容,也為其他地域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AI;荊楚文化;國際傳播;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1-0046-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AI賦能荊楚文化國際傳播:機遇、挑戰與展望”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20241160003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1]。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科技革命和大國博弈相互交織,我國面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與國際輿論戰、認知戰等挑戰。為實現強而有力的國際傳播,要以內涵豐富且堅實的內容為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2]。荊楚文化以楚國文化為核心,在楚人自身行為、楚國歷史發展的基礎之上,形成了艱苦創業精神、開拓進取精神等傳統內涵。時至今日,荊楚文化仍激勵著楚地人民不斷前進、創新與發展。因此,要在傳統內涵的基礎上,逐漸延伸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現代內涵,尤其是以光谷等為代表的湖北科技創新精神特質。
實現荊楚文化的國際傳播有助于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進一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隨著Sora、ChatGPT等AI的快速興起,對外傳播方式等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利用先進的AI技術賦能荊楚文化的國際傳播,有利于在新的環境下利用新的方式、通過新的途徑和塑造新的形態來增強荊楚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一)荊楚文化的傳統內涵
荊楚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最終形成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精神、追新逐奇的開拓進取精神、兼收并蓄的開放融會精神、崇武衛疆的強軍愛國精神、重諾貴和的誠信和諧精神[3]。
1.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精神
《左傳》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其中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指出了楚國祖先及后人開疆擴土的艱辛過程以及其中的不易。也正是這種難能可貴的精神,讓楚國的后人不斷地奮發圖強,使楚國一躍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
2.追新逐奇的開拓進取精神
楚君熊通首創縣制,至今仍然沿用,其是中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吳起變法實行“明法審令”、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等政策,雖然失敗了,但它從側面反映出楚人敢于嘗試、勇于進取的精神特質。
3.兼收并蓄的開放融會精神
建國初期的楚國,國力薄弱,必須學習他人之所長,避他人之所短,補己身之不足。與中原民族相比,楚人的民族意識更為淡薄,較為注重民族融合,并且尋求文化融合。
4.崇武衛疆的強軍愛國精神
楚地地理位置偏狹,又被周邊的諸侯不斷國攻伐,為壯大國家的實力,楚人形成了“尚武”的意識。“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九章·哀郢》),楚人把愛國忠君看得重于孝親愛親,對祖國忠心耿耿、至死不渝是其顯著的民族性格[4]。
5.重諾貴和的誠信和諧精神
《史記》記載楚人重然諾,如孔子將楚莊王重誠信一事總結為“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這表明楚人在處理國家事務和個人交往中,都極其重視承諾。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在處理國家事務時表現出了貴和的思想。他止戈為武,以德服人,在春秋諸侯混戰中保持仁者的寬厚。
(二)荊楚文化的現代內涵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民族強”[5]。當今時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五次到湖北考察,對湖北科技創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推動湖北省由科教大省向科技強省躍升,為科技強國的建設作出湖北貢獻[6]。以“追求卓越與突破”“鼓勵創新與寬容失敗”為主要特征的光谷人精神是湖北省科技創新內在體現,符合荊楚地區的發展現狀,具有代表性與典型性。同時,荊楚文化其他現代內涵也在繼續發揮作用,推動荊楚地區不斷進步。
光谷的創新精神是一種融合了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培養與區域協調發展等內容的獨特發展理念,也是對荊楚地區人民努力實現科技創新的精神風貌的反映。同時,這種創新精神反作用于當今荊楚地區的人民。其對湖北省科技創新的推動具體體現在兩個層面。在文化層面,形成以光谷精神為核心的獨有文化。
光谷創新文化是對創新精神最直接的印證,武漢東湖高新區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培育并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光谷創新文化,這種文化又反過來凝聚人心、激發動力、促進發展[7]。在物質層面,自2013年以來,“中國光谷”幾乎以每年誕生一個千億產業的速度,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快速奔跑。全球最大尺寸光纖預制棒、國內首個400G硅光模塊、全球首顆北斗高精度AI控制芯片……一大批“光谷原創”接連涌現。如今,“中國光谷”正依靠科技創新快步邁向發展新高地[8]。
(一)有助于全球文化交流
荊楚文化的國際傳播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傳播者向外國受眾輸出荊楚文化的內容,如黃鶴樓、編鐘和光谷等一些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的標識,以引起國際受眾的高度關注和積極互動。國際受眾對荊楚文化的反饋則有利于荊楚文化國際傳播的方向、政策和措施等因素的調整。此過程涉及傳播策略的多樣化與差異化、傳播受眾的劃分、文化之間的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但一個恒定的部分是荊楚文化與外國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二)有助于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發展
荊楚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自然地理資源,如長江三峽、武當太極、鐘祥明顯陵和神農架等,這為其發展旅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荊楚文化中符合外國受眾需求的內容進行國際傳播,有利于提高荊楚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吸引外國游客觀光游玩,拉動荊楚地區旅游市場的外部需求,從而促進湖北省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這也有助于當地文化產業市場的拓寬,如推進以戶部巷、湖北省科學技術館和湖北省博物館等為主題的文創產品的研發,開發圍繞楚國歷史的劇本殺等。
(三)有助于以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話語權
荊楚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內容上的豐富性與時間上的延續性。目前,國際傳播的主要阻力一方面來源于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則來源于中國相對落后的話語體系。因此,中國故事實現國際傳播有其必要性。要通過實現荊楚文化中有力量、有深度的內容的國際傳播,擴大荊楚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與國際影響力。這本質上就是以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彌補我國在國際傳播方面的短板。
(一)國際化媒體建設
湖北廣播電視臺國際傳播中心、武漢國際傳播中心和長江國際傳播中心等平臺以國際化視野為導向,通過資源整合、跨領域聯動、品牌建設以及技術創新等方式,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同時,湖北省借助與《亞省時報》《歐洲時報》等海外華文媒體平臺的合作,多途徑、全方位地實現荊楚文化的國際傳播,擴大荊楚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例如2023年開展的海外華文媒體湖北行活動以及2024年合作開展的“機遇中國·感知湖北”海外華文媒體荊楚行活動等。湖北省也與海外自媒體開展日常交流活動及合作,借助海外社交平臺,實現媒體建設的國際化。
(二)國際化品牌打造
湖北省挖掘荊楚文化的獨特優勢,推出一批經典演藝節目,打造荊楚文化國際化品牌。在重大外事活動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推出了黃梅戲、編鐘樂舞等經典演藝節目,并赴美國舉行編鐘演出,展示了獨具特色的荊楚音樂文化和歌舞藝術[9]。除此之外,2020年湖北省公布首屆文化產業品牌名單,開展了首屆文化產業品牌選樹活動,打造了荊楚特色優勢文化產業品牌,發揮了品牌引領效應。2022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以“家住長江邊”為主題,通過多種語言重磅推出《寶藏湖北》《武當問道》系列推廣短片,向世界展現荊楚文化的風采[10]。
(三)傳播人才隊伍建設
湖北省大力支持對傳播人才的培養,以為湖北省的媒體建設、傳播環境的優化以及內容的改善等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撐。湖北省高校致力于對傳播人才的培養,如華中師范大學自媒體研究中心的建設、華中科技大學參與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創新論壇等。同時,“機遇中國知音湖北”國際傳播骨干人才培訓班的開展,進一步加強了對傳播人才隊伍的建設。
為更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文化傳播的需要,湖北省探索建立“傳承+傳播+互聯網”新模式,拓寬文化傳播渠道,培養文化傳播人才。目前,湖北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02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787人[11]。這為“傳承+傳播+互聯網”新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一)內容創新不足
在內容層面,現有媒體對荊楚文化的報道往往流于表面,不夠深入與全面。報道的篇幅往往有限,內容結構單一,忽視了荊楚文化在其他領域的表現和發展。在技術層面,湖北省媒體運用了大數據與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但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巴黎奧運會期間所運用的先進科技,如AI時間切片、4K超高清+三維聲和云化全媒體制作等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商業模式創新不足
湖北省部分媒體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仍是廣告,盈利模式較為單一,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大。同時,單一的盈利模式也限制了媒體機構的發展潛力。在當今多元化與個性化并存的消費趨勢下,消費者對媒體內容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單一的廣告收入可能與消費者的需求不相匹配,更可能阻礙媒體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資源與優勢。
(三)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不完善
打造懂文化、懂傳播、懂技術和懂運營的復合型人才,成為當前荊楚文化國際傳播重大現實問題之一[12]。盡管荊楚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與地理資源,但目前荊楚文化國際傳播缺乏具備運營、文化、傳播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導致無法對豐厚的資源優勢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知識結構單一限制了文化挖掘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傳播的聲量與范圍,難以支撐對復雜文化現象的全面解析。
(一)構建荊楚文化國際傳播矩陣
一方面,由湖北廣播電視臺國際傳播中心、武漢國際傳播中心和長江國際傳播中心等主流媒體或湖北省政府有關部門牽頭打造以荊楚文化為主要符號、以大流量平臺為傳播載體的橫向矩陣,同時推進縱向發展,細分荊楚文化國際傳播矩陣領域。另一方面,要促進多級主體積極參與,協同打造以荊楚文化為主要國際化品牌的媒體矩陣傳播。此外,也要推動湖北省相關機構通力合作,如建立楚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等荊楚文化的研究機構與湖北省國際傳播平臺的交流合作機制,從而構建多元化內容矩陣。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用AI技術提升信息的流通效率與內容生產效能。
(二)拓展場景化商業模式
一方面,依托湖北省特色產業優勢,如潛江的小龍蝦產業、隨州的香菇產業等,媒體將其中的抽象化信息轉變成具象化內容,如將小龍蝦的原產地、養殖過程等信息,通過漫畫、商標、商品外包裝設計等方式加以具象化,并與政府或者企業加強相關合作,從而拓展自身盈利模式。另一方面,要基于湖北省媒體自身的情況,在原有的業務與渠道上,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如廣電打造的新媒體布局“新聞+”“廣電+”等模式,實現媒體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三)培養復合型人才
時代發展與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從事國際傳播的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堅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為支撐,建立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科技、科技引領教育的循環機制[13]。一方面,要堅持以荊楚文化的內容為抓手,如光谷科技創新成果、漆器文化等,以AI技術進行賦能,讓荊楚文化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與通俗易懂,得到大范圍傳播,從而培養初步具備利用AI技術賦能荊楚文化國際傳播的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依托重大創新平臺吸引相關人才,凝聚力量,推進先進技術的創新發展,并加速其與荊楚文化內容的縱深融合。除此以外,還要依據重大科技任務、科技成果等內容,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相關教育機制[14]。
(四)深度挖掘荊楚文化內容
在荊楚文化國際傳播的實踐中,AI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推動對荊楚文化內容的挖掘。一方面,借助AI技術對荊楚文化的內容,如將湖北省各地的地方志、典籍和現代文學作品等內容建立數據庫,進行集中分析與處理,挖掘新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根據外國受眾的反饋,打造其定制化內容,結合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對其展現形式等實現進一步拓展。除此以外,也可運用IP開發技術。荊楚文化內容豐富,包括武漢大學的櫻花、硅光技術、湖北省博物館的文化遺產等。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與意義,以影視作品、文創產品、舞臺演藝等形式加以展現,并結合國外受眾對荊楚文化的反饋,有助于打造喜聞樂見的國際化IP形象[15]。
荊楚文化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時間的變化發展,荊楚文化的內涵也隨之變化,不斷延伸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內涵。時下,我國的國際傳播工作正面臨一輪新的挑戰,內容創新、商業模式和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問題,都將影響荊楚文化國際傳播的效果。因此,在AI技術的支持下,探索出切實的路徑,能更好地推動中國故事“走出去”。
展望未來,隨著AI技術的不斷更迭與創新,應更好地把握國際形勢,利用AI的技術優勢,寫好新一輪國際傳播的篇章,保障國際傳播工作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3).
[2]魏少璞.習近平會見印度總理莫迪:兩個偉大的國家開展偉大的合作[EB/OL].人民日報客戶端,(2018-04-28)[2024-09-22].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K84Bx.
[3]王生鐵.楚文化概要[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93,272.
[4]徐夢瑤,韓美群.論荊楚文化的精神特質、時代價值及其保護利用[J].決策與信息,2023(3):87-96.
[5]袁茵.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形態邏輯[J].學習與探索,2024(3):17-24.
[6]林洪,朱昌明,李喜英,等.科技強省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監測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4,37(4):44-50.
[7]王健群,陳要軍.對光谷創新文化建設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2(1):111-117.
[8]馮華,喻思南,范昊天.以科技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N].人民日報,2023-04-28(6).
[9]在荊楚文化“走出去”中彰顯湖北文化力量[EB/OL].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2022-10-13)[2024-08-20].https://wlt.hubei.gov.cn/bmdt/dtyw/202210/t20221013_4344614.shtml.
[10]胡禮國.世界掀起荊楚文化風[EB/OL].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2022-7-19)[2024-08-22].https://wlt.hubei.gov.cn/bmdt/mtjj/202207/t20220719_4226771.shtml.
[11]在非遺中見證荊楚文化傳承發展[EB/OL].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24-01-18)[2024-08-21].https://wlt.hubei.gov.cn/hbsfwzwhycw/mtgz/mtgz_fyw/202401/t20240118_5051936.shtml.
[12]王春林,王晶.“何為”與“何以”:北疆文化數字化探研[J/OL].前沿,2024(5):121-130[2024-09-20].https://doi.org/10.14129/j.cnki.forwordposition.20241113.009.
[13]張應強,馮建軍,文雯,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性內涵、方法體系與實踐路徑(筆談)[J].現代教育管理,2024(10):1-18.
[14]韓前偉.新質生產力的歷史淵源、理論內涵與路徑探析[J].前進,2024(3):13-16.
[15]魏妮娟,徐律,任凡,等.荊楚文化IP設計創新與探究[J].時尚設計與工程,2024(1):35-37.
作者簡介朱新陽,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科技傳播。許芳婷,研究方向:科技傳播。劉悠揚,研究方向: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