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在此背景下,慢綜藝作為一種新興的綜藝節目形式應運而生,它以“慢”為特點,旨在通過輕松愉快的內容給予觀眾心靈上的慰藉。《你好生活》《向往的生活》等節目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們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簡單、寧靜生活的追求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這類節目通常選擇遠離都市喧囂的地方作為拍攝地點,節目嘉賓們會參與到各種日常活動中,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小事,在精心編排下能展現出別樣的魅力。此外,節目組還會邀請一些社會人物參與錄制,通過分享他們的故事傳遞積極的價值觀。
從內容上看,慢綜藝注重展現真實而非刻意制造沖突,強調情感交流與內心體驗;從文案風格來講,則更傾向于采用簡潔明了且富有詩意的語言,以觸動人心。這種貼近生活的創作理念以及溫暖治愈的表達方式,使得該類節目契合現代人緩解壓力、尋找自我價值實現途徑的需求。
文章結合具體案例,深入探討生活類慢綜藝節目的創作及發展,旨在為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提供一定的參考,促進此類節目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活類;慢綜藝;創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1-0144-04
生活類慢綜藝,顧名思義,強調的是“慢”與“生活”兩個關鍵詞。它們通常遠離都市的喧囂,聚焦于鄉村、海島或其他自然風光優美之地,通過記錄明星或素人在特定環境下的日常生活片段,展現平凡生活中的樂趣與思考[1]。這種節目形式不僅能讓觀眾在視覺上欣賞自然之美,更能在心靈層面引發其對生活態度、人際關系、自我價值實現等的深刻反思。
隨著觀眾審美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生活類慢綜藝也在不斷探索創新,融合文化、旅行、美食、手工藝等多種元素,進一步拓寬了節目的表現空間和深度。
然而,生活類慢綜藝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內容同質化、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商業化過度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從誕生背景、創作要素、缺陷不足、未來發展等多個維度出發,全面分析生活類慢綜藝的發展現狀,探討生活類慢綜藝未來的發展路徑。
隨著“限娛令”的推出,以及受眾審美水準的提升,綜藝節目朝著“公益、文化、原創”方向發展,其內容逐漸由重感官娛樂向重人文價值過渡[2]。創制者通過建構娛樂性框架,填入具有文化內涵的內容,呈現出既滿足市場需求又承擔社會教化功能的電視節目類型,從而推動了慢綜藝節目的發展。
2013年1月,韓國MBC電視臺推出了一檔大型綜藝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節目組設定場所和情景,讓五組明星父子參與其中,通過鏡頭記錄他們之間的互動。該節目一經推出廣受好評,隨后國內開始效仿和創新,制作出了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慢綜藝節目。
2017年,慢綜藝作為一種與競技、游戲類快綜藝不同的綜藝節目,在國內內容市場異軍突起,迅速打開局面。在需求旺盛的市場里,慢綜藝憑借精神的回歸與心靈的治愈,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受眾。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慢綜藝節目,想要傳遞的都是“慢下來享受生活”的理念,充滿人文治愈色彩。
《你好生活》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央視網聯合出品,央視網、中視電傳聯合承制的一檔慢綜藝節目,該節目第三季于2021年在央視網正式播出。
中視電傳數據顯示,《你好生活》第三季開播首秀成績亮眼,全網熱搜20個,熱門話題閱讀總量40億,熱門話題討論量超160萬,全網全視頻播放量1億,在一眾慢綜藝節目中獲得了不低的關注度。截至2024年,《你好生活》已推出四季內容。
(一)選題方向:平民化與真實性
生活類慢綜節目的選題具有平民化特征,其拋開快綜藝闖關等游戲般的任務設置,基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內容,設置任務展現人物個性,極具煙火氣[3]。
例如,《你好生活》第三季相較于前兩季側重營造生活感,選擇進入更多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為觀眾帶來身邊的風景與治愈的溫暖。平民化的選題讓原本遙不可及的明星嘉賓變成身邊的朋友。
而且,生活類慢綜藝節目的選題具有真實性特征。其宗旨是傳播美好慢生活的正能量,給觀眾帶來視覺與精神享受。生活類慢綜藝節目可以更好地立足實際,說服觀眾,選題立意離不開真實[4]。
例如,《你好生活》第三季選擇拆掉“舞臺”,沉入真實的生活,把生活的意義根植于現實的土壤,勾勒出一幅鮮活的社會生活圖景,構建出一個大眾性的思考空間。
(二)人物角色:人設化與故事化
人是綜藝節目的主體,為了增強慢綜藝的可看性和吸引力,節目組會給每個人物安排特定的角色和任務,構成豐滿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所謂的人設。在《你好生活》第三季中,主持人撒貝寧的人設就是聰明機靈又具有思想深度的團隊開心果。
在生活類慢綜藝節目中,除了明星特定身份的設定,還要通過任務安排明星自主行為來產生一些戲劇性情節,豐富人物個性,展現內容的故事化特征,這并不是造假,而是輔助內容升華主題[5]。
例如,在第三季中,海邊告白、歌唱《有生之年》等情節,展現了主持人之間的默契與真實。同時關注都市生活中的高頻話題如“996”和“715”,倡導在奮斗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的重要性。這種生活化的敘事方式能讓觀眾在情感共振中實現價值認同。
(三)拍攝技術:多鏡頭與節奏感
生活類慢綜藝節目在拍攝中重視不同鏡頭語言的多重表達,節目組會預先在拍攝場景內設置多個隱藏的固定鏡頭,并由隱藏攝影師跟隨嘉賓拍攝移動鏡頭。通過不同鏡頭的切換或組合,完整地捕捉人物的表情細節或整體姿態,為觀眾呈現豐富的故事內容和理想的視覺效果[6]。
在《你好生活》第三季中,拍攝者會根據人物對話和情節變化而改變景別的運用,但不同于以跟拍運動鏡頭為主的快綜藝,生活類慢綜藝多采用固定鏡頭,以紀實性拍攝手法引導觀眾進入一個清新悠然的田園世界,為其帶來視覺和精神方面的享受。
生活類慢綜藝節目的節奏感與拍攝、剪輯、視聽語言等多元素密切配合,而構成節奏感的前提在于畫面的拍攝。節目組通過拍攝全景、近景、中景、特寫等多重景別,以塑造節奏感[7]。
為了進一步營造氛圍,《你好生活》講究畫面構圖及配樂的選擇。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是夜晚星空下的篝火晚會,抑或是背景音樂中悠揚的旋律,都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視聽體驗,調整了節目整體的情緒基調。
(四)視聽語言:藝術感與治愈性
盡管生活類慢綜藝節目的核心特色在于還原本真,展現生活的質樸與純粹,但在實際制作過程中,節目組仍需精心地在視聽語言這一關鍵領域進行適當的修飾與加工。這并非為了掩蓋事實,而是為了在確保節目內容不失其本色的前提下,賦予其更強的藝術性和更高的美學價值,使觀眾獲得更加豐富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以備受好評的《你好生活》第三季為例,在節目宣傳期間,節目組發布了一系列精美的海報。這些海報巧妙地將節目中的人物形象與當地那些如詩如畫的優美風景相結合,引人入勝。更為巧妙的是,每張海報上還配有一到兩行簡潔而富有意境的文案。這些文案不僅與畫面內容相得益彰,更起到了渲染氣氛、引導觀眾情感的作用。
通過這樣的視聽語言設計,生活類慢綜藝成功地營造出了一種脫俗感。這種脫俗并非不問世事,而是在于通過精致的視聽呈現,讓觀眾在繁忙與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凈土,讓參與節目的嘉賓和屏幕前的觀眾都能夠在這種獨特的視聽享受中回歸自然與初心。同時,在節目組設定的情境下,參與節目的嘉賓更容易流露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溫情,從而打動受眾,發揮治愈心靈的作用[8]。
(一)缺陷與反思
第一,角色設置不合理。生活類慢綜藝節目以其自然清新的內容和返璞歸真的風格贏得了觀眾的喜愛。然而,這些節目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賴于嘉賓的自然表現,而是精心策劃的結果。在節目中,嘉賓往往不是以最真實的自我出現,而是按照節目組設定的角色形象來展現自己。這種做法有助于塑造統一且具有吸引力的人物形象,使節目更具看點[9]。但是,如果角色與嘉賓的真實性格或特點不匹配,就會導致嘉賓的表現不夠自然,甚至產生一種刻意為之的感覺,這不僅會削弱節目的真實性,還可能讓觀眾感到節目有些“假”。
第二,前臺后臺區隔分明。為了維護節目的整體氛圍以及保護幕后工作人員的隱私,當鏡頭不可避免地捕捉到非嘉賓成員時,通常會采取打碼或增加遮蓋物的方式處理。雖然這樣做旨在突出嘉賓參與的畫面,并營造出更加純粹的生活場景,但也強化了前臺(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內容)與后臺(節目制作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之間的區隔[10]。這有時會讓觀眾意識到節目背后其實存在復雜的制作流程,從而影響他們對節目所呈現的生活方式真實性的感知。
第三,內容取材創新性不足。圍繞飲食展開的故事線已經成為生活類慢綜藝的一大特色,它確實能夠很好地滿足現代人尋求心靈慰藉的需求,正如人們常說:“沒有什么煩惱是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不過,現實生活遠比單一的烹飪活動豐富得多。除了美食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可以成為節目探討的主題,如家庭關系、個人成長經歷、興趣愛好等。創作者應當嘗試拓寬視野,從更廣泛的角度去挖掘故事素材,探索更多元化的主題設置[11]。引入新穎的話題討論,不僅可以增強節目的趣味性和觀賞性,還能進一步深化其內涵。
(二)未來展望
慢綜藝節目是順應時代發展而誕生的一種綜藝節目類型,它以輕松、自然和返璞歸真的內容為特色,滿足了現代人緩解壓力、追求心靈慰藉的需求[12]。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變遷,慢綜藝的形式和內涵也發生變革。早期的作品如《向往的生活》通過設定一個架空于現實之上的“蘑菇屋”,創造了一個遠離都市喧囂的理想生活環境[13]。
未來的慢綜藝節目不僅需要繼續呈現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景象,更應注重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讓藝術創作真正扎根于普通人的日常。
在這一過程中,慢綜藝真人秀節目應當基于真實生活進行記錄,并輔以適度的藝術加工與潤色。這不僅意味著要打破傳統上僅邀請明星參與的模式,鼓勵更多普通人加入節目;也要求制作團隊更加關注展現生活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想化的層面[14]。通過這樣的方式,慢綜藝不僅可以成為連接觀眾與現實生活之間的一座橋梁,還能發揮其社會影響力,幫助人們理解與追求美好生活。
自2017年慢綜藝概念首次提出以來,該類型的節目得到了顯著的發展與創新。它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對簡約美、自然美的追求,同時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表達出現代人內心深處對平靜與和諧生活的渴望[15]。不同于其他強調沖突與戲劇性的娛樂節目,慢綜藝更側重于傳遞一種平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幫助觀眾減輕焦慮情緒,尋找內心的寧靜之地。
同時,理想的慢生活不僅局限于綜藝節目中的悠然人生,我們應該以從容謙和的態度,以樂觀且強大的內心,面對生活的磨難和苦楚,以足夠寬廣的胸襟包容非議和迎接幸福。
尼爾·波茲曼筆下的“新娛樂時代”即電視時代,雖然綜藝節目為生活增添了些許趣味,但人們也需提防掉入內容過分娛樂化的漩渦。
《你好生活》等一系列慢綜藝節目一改往日綜藝節目的娛樂特質,以舒緩治愈的節奏向觀眾傳遞人生道理和生活理想。在此基礎上,慢綜藝節目要不斷革新,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和受眾興趣偏好創作出更優秀的內容,才能實現創作者與觀眾的雙贏。
參考文獻:
[1]何玲.《夏日沖浪店》:生活體驗類慢綜藝創作的新思路與啟示[J].聲屏世界,2020(24):28-30.
[2]石京儒.旅游類慢綜藝《向快樂出發》的編導創作闡述[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21.
[3]李澤齊.淺析慢綜藝節目的創作模式:以《向往的生活》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113-115.
[4]王春曉.情感類慢綜藝的創作策略與文化價值傳播[J].青年記者,2019(20):71-72.
[5]張冉.慢生活類真人秀節目的表達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9.
[6]楊樂.慢綜藝《你好,生活》的敘事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4,45(7):155-158.
[7]肖雅.《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慢綜藝創作的新思路與啟示[J].視聽,2020(7):29-30.
[8]李甜甜.互聯網背景下觀察類慢綜藝節目的網絡傳播策略研究:以《做家務的男人》為例[J].聲屏世界,2020(5):35-36.
[9]王韻,張裕.緊扣現實生活拓展題材內容追求價值共鳴與情感撫慰:2023年中國綜藝節目創作評析[J].當代電視,2024(1):22-27.
[10]于禧文.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路徑探析:以慢綜藝《向往的生活》為例[J].傳媒論壇,2021,4(6):10-12.
[11]胡佩.淺析慢綜藝節目中“慢”元素的呈現方式[J].今傳媒(學術版),2020,28(6):115-116.
[12]梁照.淺析田園生活類慢綜藝火熱原因[J].西部廣播電視,2019(11):100-101.
[13]李蔓.電視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敘事策略與情感表達[D].長春:吉林大學,2023.
[14]廖立勝.慢綜藝《你好,生活》的情感呼喚和價值認同[J].聲屏世界,2022(17):68-70.
[15]石竹青,蔣思嘉.論慢綜藝的情感變化與提升路徑[J].中國電視,2023(12):58-63.
作者簡介張勇凡,記者,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