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他島位于地中海中部,有“地中海心臟”之稱。早在1980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宣布馬耳他首都瓦萊塔附近的55 公頃土地(包括其古都姆迪納)為世界文化遺產。在藍汪汪的地中海懷抱之中,這樣一片有著復雜歷史文化內涵的土地,怎能不令人神往?
9 月清晨,我們乘坐的“海上移動城堡”靠港。起床走到陽臺上,一幅無比巨大的油畫展現在我眼前:畫布是墻面,畫師是朝陽,畫筆是光線,顏料是光彩,畫法是一次性潑墨,主色調是金黃,無比燦爛,但并不耀眼。所畫的基本上都是建筑,而且大多數是石頭建筑,它們的外立面基本上是黃色,從淡黃到深黃。有些石頭本身就是黃色的,有些則是經過海水長期腐蝕后變黃的,有的是被朝陽染黃的。它們本身的黃和陽光的黃一交融,更顯金碧輝煌。彼時,我真恨自己不是畫家,否則定將此番美景依樣畫下來。
游輪??客呷R塔港口后,我們首先乘坐大巴車前往古都姆迪納,即古代馬耳他的首都。
“姆迪納”是11 世紀初穆斯林來此居住后取的名字,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就是“城堡”。這座城市很嬌小,但很高傲——坐落于馬耳他島中西部的一片高地上,有“高貴之城”的雅號。它也是一座“石頭城”,據說與更加聞名世界的“石頭城”耶路撒冷頗有淵源。
既然是古都,這座城市當然夠古老。有考古學者認為,姆迪納的人類定居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 年,比古希臘(公元前3000 年)還悠久。早在公元前8 世紀,腓尼基人就開始在此建要塞,稱之“馬勒斯”。1693 年,馬耳他發生大地震,毀壞了許多姆迪納的中世紀風格建筑。災后重修的建筑,大多呈現18 世紀風靡歐洲的巴洛克風。目前的老城就是1724 年建成的,但整個城市依舊保留著中世紀的格局和風貌,圍繞整個姆迪納的城墻即中世紀始建。
我們在城門外下車,眼前就是一堵巨大的城墻。我和它之間隔著一座橋,橋的一端有兩座雕像,雕像本身并不高大,但其基座比成人還高;另一端就是城門,窄而高,門樓上還有一道類似于山墻的加高部分,據說是王冠的象征。風靡一時的美國電視劇《權力的游戲》中,君臨城的入口就是在此取景。
門樓上有三個人物的浮雕像,分別是圣保羅、圣阿加莎、圣普布利烏斯。
圣保羅位于三人中間,右手手掌微微上揚,左手下垂,小拇指頭被一條扭動著身子的蛇咬住,蛇的下方是一團旺盛的火焰。據《圣經·使徒行傳》第28 章記載,公元60 年,圣保羅因遭到猶太同胞圍攻污蔑,與一行人從耶路撒冷前往羅馬上訴,途經馬耳他島,船遇風浪沉沒,只好上島避難。當時,冷雨連綿,島民們用火招待他們。保羅拿起一捆柴放進火堆里,不料有一條毒蛇經不住熱鉆了出來,咬住了他的手。但保羅迅速把蛇甩進火里,并沒有受傷,更沒有死亡。這樣的“神跡”引起了梅利特(當時姆迪納的名字)羅馬總督部百流的注意,他接見了保羅。
《使徒行傳》中講道:“當時,部百流的父親患痢疾,正發熱躺在床上。保羅去為他禱告,把手按在他身上治好了他。這事以后,島上其他的病人都來了,他們都得到了醫治。他們處處尊敬我們,在我們啟航的時候,又贈送我們途中所需用的物品。三個月后,我們搭乘一艘停在該島過冬的船離開?!倍潭倘齻€月內,保羅讓馬耳他島全體島民皈依了基督教。總督普布利烏斯則成為馬耳他的首位主教,并于公元112 年殉道,后來也被羅馬教廷封圣,故有“圣普布利烏斯”之稱。
我們眼前的雕像所描繪和記錄的,就是保羅在馬耳他島上的遭遇。由于保羅在馬耳他被神化,所以姆迪納城里建有圣保羅大教堂,是這個城堡里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過了石橋就進了城門,右手邊是一個非常講究的院子,前身是維列納宮,始建于1726 年。整個姆迪納城是中世紀的建設格局,但很多房子和院子的風格是巴洛克式的。維列納宮的大門,包括門柱、門框、門楣等都有繁復的裝飾,而式樣多用曲線而非直線,這些都是巴洛克建筑風格典型而密集的體現。1973 年,維列納宮正式被改為馬耳他國家博物館,收藏有許多自然歷史資料,展陳主題各種各樣,包含馬耳他的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奇異的哺乳動物、海洋動物、昆蟲、貝殼和鳥類等。
但我更喜歡的,還是姆迪納城遺留的中世紀風情,最典型的標志就是馬車。城里幾乎沒有汽車,但在大街小巷時不時能見到馬車緩緩駛過。車前坐著一個車夫,后面坐著兩三個乘客,后面座位上方有高聳的棚子用以擋風遮雨。棚子相當于一個車廂,前后對面放著兩排凳子,各坐兩人,由于狹窄,對面兩人往往促膝而坐。車夫一般都是五六十歲的男子,皮膚黝黑,毛發灰白,目光發呆,似乎被地中海強烈的陽光曬得蔫兒累了。馬的毛色以黃、黑和白為主,身姿甚為矯健,四肢尤其修長,鬃毛和尾巴都非常漂亮,如同少女的長發,乖順地低垂著。我喜歡看著馬車在大街上來來往往。哪怕它們走遠了、消失在街巷的盡頭或拐角。馬蹄踏在石板路上的嗒嗒聲、鑾鈴在空中搖晃出來的叮叮聲,都值得人回味。
姆迪納也被稱為“寂靜之城”。在馬耳他遷都瓦萊塔之后,這里成了王公貴族們回來度假的故地。據說,全城本地人口只有300 多個,相當一部分還不常駐此地。我們沿著姆迪納的主街一邊走,一邊觀察兩邊的建筑物。全城沒有大型的豪華商場,也沒有吆喝著兜售的游商,只有一些小店鋪和小飯館,里里外外絕對沒有用于做廣告的喇叭和海報。除了導游和游客的“哇啦哇啦”和馬蹄的“的的篤篤”,幾乎沒有任何別的聲響。夜深之后,如果連馬蹄聲也沒有了,這城里該有多安靜??!
主街的左側有不少長而窄的胡同,兩邊一律是石頭平房,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沒有去走那些“旁門左道”,而是直接走到姆迪納城的后門。爬上門外的臺階往外張望,下面的土地生長著一些草木、莊稼,稀稀拉拉的,可見島上土壤的肥力不足。馬耳他人向來富足,但他們的財富與其說來自本地的耕作,不如說是來自海上貿易,畢竟,馬耳他島處于地中海中心地帶的有利位置。
在遠處,那片靠海的城池就是瓦萊塔。離開古都,前往如今的首都,不知又將領略馬耳他怎樣的魅力……
編輯+ 夏唯
北塔
祖籍浙江,生于江蘇,居于北京,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世界詩人大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詩歌春晚組委會顧問,已出版詩集《滾石有苔》《巨蟒緊抱街衢》,學術專著《照亮自身的深淵——北塔詩學文選》《茅盾書信研究》和譯著《八堂課》等約30 種,有作品被譯成十多種外文,曾出訪三十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