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但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過程中,有相關的條件和范圍要求,特別是一些量化指標,如收入總額、研發費與銷售收入占比計算等,納稅人要引起重視,避免計算錯誤而導致不能認定資格并享受優惠。
收入總額計算錯誤
政策規定,煙草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娛樂業等行業不適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97號)第四條規定,上述不適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行業的企業,其研發費用發生當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按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規定計算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和投資收益的余額50%(不含)以上的企業。
甲公司是一家一般納稅人批發和零售企業,2022年取得主營業務收入1000 萬元,其他業務收入(非負面清單行業收入)200萬元,投資收益570萬元,包括成本法下確認的投資收益100萬元,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收益50萬元,股權轉讓收益420 萬元(股權轉讓收入1200萬元,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780萬元,計稅基礎400萬元)。權益法下確認的應收股利150萬元。甲企業計算比例=1000÷(1000+200+100+150+1200-570)×100%=48.08%<50%,可以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
正確的計算方法是:甲從收入總額中減除的投資收益包括稅法規定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以及股權轉讓所得,可減除的投資收益=(100 + 150)+(1200-400)=1050(萬元)。稅法口徑的收入總額=1000+200+1200+ 100+150=2650(萬元),不適用加計扣除行業業務收入占比=1000 ÷(2650-1050)×100%=62.5%gt;50%,不可以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明確,收入不僅包括會計上的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還包括企業在會計上不計入收入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利息收入等。這里要注意,權益法下的投資收益與會計不一致,一方面會計上已確認為投資收益但稅法上不確認。投資企業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被投資單位實現凈利潤或發生凈虧損的份額確認的投資收益,計入企業利潤總額,但不屬于稅法上的收入,應作納稅調減。可以減除的投資收益應當是已計入收入總額的投資收益,這部分投資收益未計入收入總額,自然也不能減除;另一方面會計不確認為投資收益但稅法上確認。當被投資企業股東會或股東大會作出利潤分配時,投資企業在會計上計入應收股利,但在稅法上作為股息、紅利收入,應作納稅調增,符合免稅收入條件的,再作納稅調減。
研發費占銷售收入總額比計算錯誤
政策規定,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經營期不滿三年的按實際經營時間計算)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1)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于5%;(2)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 萬元至2 億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3)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 億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
例如,乙公司2020年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其三年的銷售收入及研發費用如下:2020 年、2021 年、2022年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1000萬元、22000萬元、14000萬元,研發費用分別為700 萬元、710 萬元、600萬元,所占比例分別為3.33%、3.23%、4.29%。2020-2022 年該公司均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2023年申請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時,該公司認為可以繼續認定資格并享受優惠,這是不正確的。2023年重新認定時,應以前三年研發費用總和占三年銷售收入總和計算研發費占收入比例,即(700+710+600)÷(21000+22000+14000)=3.53%。這里,需要滿足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例是看最后一年的銷售收入,由于最后一年也即2022年時收入為1.4億元,其研發費用總額占收入總額的比例應不低于4%。聯合三年來看,企業并未達到這個比例,不能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時,研發費比例是以三年的研發費累計數來判斷,而不是分年來判斷。研發費占銷售收入比,是按年銷售收入大小分別設置3%、4%、5%三個比例。但適用3%、4%、5%哪一檔的比例,卻是以最近一年的銷售收入來判斷“三年研發費”適用比例。比如,企業在2023 年申請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時,研發費的計算是以2020、2021、2022年三年的累計數來判斷是否達到規定比例的。而高新認定時,是以最近一年(2022年)的銷售收入來確定比例的。
企業科技人員占比計算錯誤
政策規定,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企業職工總數包括企業在職、兼職和臨時聘用人員,兼職、臨時聘用人員全年(自然年度)須在企業累計工作183 天以上。企業科技人員是指直接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以及專門從事上述活動的管理和提供直接技術服務的,全年累計實際工作時間在183 天以上的人員,包括在職、兼職和臨時聘用人員。
據此,計算科技人員占比時,無論是企業在職員工,還是外聘人員,必須累計工作時間滿183天的要求;計算研究開發費用中的“人員人工費用”時,如果是企業職工,必須滿足當年度累計工作時間滿183 天的要求;外聘人員,沒有時間要求,但必須憑勞務發票列支。
例如,丙企業有員工760 人,其中科技人員30人。為了突擊研發某項技術,2021年1月招募了50名技術人才。經過一年半的努力與巨大的資金投入,2022 年3 月,該企業突破了技術壁壘,取得了領先的技術成果。后來,團隊中的20名技術人才跳槽去了其他企業,這20名跳槽的人才,2022年在丙企業累計工作時間不足183天。企業在計算科技人員占比時,科技人員=30+50=80(人),科技人員占比=80/760=10.53%,超過了10%。這是錯誤的。正確的算法是,科技人員=30 + 50-20=60(人),科技人員占比=60/760=7.89%,沒有達到10%的要求;企業為這些跳槽的科技人員的支出,不能被認定為企業高新企業研發支出。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吉安市吉州區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