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通常被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基于自身家族經歷創作,融入了明清時期的社會生活特征。其中的一些稅事情節,不僅推動著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讓今人得以管窺明清時期的稅收社會生態。以下大體依循小說章回順序聊聊其中的稅事。
林如海出任巡鹽御史。《紅樓夢》第二回中,賈雨村被革去知府官職后來到維揚,“聞得今歲鹺政點的是林如海……今欽點出為巡鹽御史”。此處的“ 鹺政”即鹽政。明清時期,鹽稅收入占當時賦稅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因而被政府以專賣形式牢牢控制。為查禁私鹽及督催鹽課,明清政府在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各設巡鹽御史一人,清代的巡鹽御史又多由皇家內務府的奴仆群體“包衣人”充任。清康熙年間,全國賦稅總額不過二三千萬兩銀子,兩淮的鹽稅就占近十分之一,因此駐揚州的兩淮巡鹽御史的地位尤為突出。曹雪芹祖父曹寅和曹寅妻弟李煦在康熙年間曾輪流出任兩淮巡鹽御史,前后長達十年。小說中林如海“揚州巡鹽”,說明其出任的正是地位顯赫的兩淮巡鹽御史。難怪第十九回中,賈寶玉為逗林黛玉開心,說“鹽課林老爺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王狗兒眼中的“收稅的”和賈蕓眼中的稅官。《紅樓夢》第六回中,劉姥姥勸女婿王狗兒去京城籌點錢以置辦家中冬事,王狗兒認為自己“又沒有收稅的親戚、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們未必來理我們呢!”劉姥姥見女婿確實無力籌錢,便想出了去榮國府攀親戚的法子,這才有了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經典橋段。王狗兒所說的“收稅的”,多半指的是負責催征稅收的胥吏。明清時期,負責催征稅收的胥吏往往利用手中權力,上下其手,從中漁利。對社會底層百姓而言,稅吏可謂神通廣大之人。第一百一十七回中,賈蕓對賈薔說起,自己曾給賈寶玉“說了一門子絕好的親,父親在外頭做稅官,家里開幾個當鋪”,但賈寶玉“沒運氣”“沒造化”。明清時期的稅官,多指負責管理稅關的官員。因關稅對明清政府極為重要,加之稅官貪腐嚴重,故朝廷極為重視稅官的選拔與任用,其人選既有皇帝欽定,也有巡撫代管或地方官兼管。《紅樓夢》中塑造的多個重要人物,如賈雨村、林如海和賈政,都曾出任過與稅務有關的官職。
薛家當鋪老伙計張德輝考慮關稅花銷。《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薛家當鋪老伙計張德輝打算利用返鄉機會,順路販些紙札香扇來賣,他認為“除去關稅花銷,亦可以剩得幾倍利息。”明宣德年間在京杭運河上始設鈔關,對裝載貨物的船只,根據貨物數量和路程遠近課征關稅。因前期用大明寶鈔繳納,故名為鈔關。清代將明代原有鈔關改稱常關,也統稱榷關,并隸屬戶部管轄,故又稱戶關。每一個行商過關時,要親自填寫稅項,管關官員根據所填內容對不同種類的商品征收數目不等的稅款。張德輝考慮關稅花銷的情節,說明他行事考慮周全且有生意經驗,這也是薛姨媽同意薛蟠隨他外出做買賣的重要原因。
賈雨村訛石呆子拖欠官銀。《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已出任金陵應天府知府的賈雨村在得知賈赦看中百姓石呆子家藏的舊扇子后,“便設了個法子”,訛石呆子“拖欠了官銀,拿他到衙門里去,說:所欠官銀,變賣家產賠補,把這扇子抄了來,作了官價,送了來。”自明代“一條鞭法”推廣折銀納稅以來,賦稅征收開始以銀兩為主。為方便稅銀統計與儲存,官方征收的碎銀必須重新熔鑄,以制成符合官方規格要求的官銀。明清時期對拖欠官銀行為的懲戒極為嚴苛,根據明清時期的律例,但凡隱匿商稅,一經查實,不僅一半貨物要入官,還要對逃稅者處以笞杖之刑。據此而言,石呆子不僅被官府罰沒了扇子,還有可能受笞杖之刑,所以最后“不知是死是活”。賈雨村為回報賈家提攜之恩,不惜坑害無辜百姓石呆子,以至于賈璉對賈雨村的做法都極為不屑,覺得“為這點子小事,弄得人坑家敗業,也不算什么能為!”
賈府的房租地稅。《紅樓夢》中多處提及賈府的房租地稅收入。第五十六回中,探春掌家后為興利除弊,提出從大觀園內挑選幾個本分實誠的老媽媽收拾料理園圃,“不必要她們交租納稅”,以省去花匠、清潔人等工費。這段情節充分體現了探春的聰慧能干。第七十二回中,賈璉因“幾處房租地稅,通在九月才得,這會子竟接不上”,于是向鴛鴦求助,打算偷拿賈母的金銀家什去抵押銀子應付。這段情節說明賈家經濟上已入不敷出,預示著賈家衰敗的結局。第一百零六回中,榮國府被查抄后,家奴們趁機“將東莊租稅也就指名借用些”。這段情節反映了賈家勢敗后的內部亂象。明清時期,官僚地主階級靠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榨取封建地租,形成殘酷的租佃關系。貴族官僚還會利用特權或其他方式,把租稅負擔轉嫁給少地或無地的農民。因此,第九十二回中,頗有自知之明的賈政就說,賈家人“雖無刁鉆刻薄,卻沒有德行才情”,是“白白的衣租食稅”。
賈政外放江西糧道。《紅樓夢》第九十六回中,“皇上念賈政勤儉謹慎,即放了江西糧道”。糧道是明清時期督糧道的簡稱,專門負責督理稅糧和督運漕糧。清代在山東、河南、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有漕糧的省份設糧道。賈政任糧道期間署理的漕務事宜,即指督運漕糧的事務。明清時期,糧道的地位非凡,不少糧道利用職權浮收米價,中飽私囊,使得糧道成為肥缺。清乾隆年間,廣東糧道就發生了多起貪贓大案。因此,小說中勤儉謹慎的賈政才會被皇上外放為江西糧道。賈政原本也“一心做好官”,一到任“便查盤各屬州縣糧米倉庫”,并嚴禁“外省州縣折收糧米,勒索鄉愚”,但屬下的書吏衙役們見跟著賈政無利可圖,便紛紛消極怠工,弄得賈政寸步難行。不諳吏治的賈政聽隨從李十兒說出其中奧秘后,又任由李十兒內外勾連、作威作福,自己則假裝視而不見,甘當不作為的昏官。后來,賈政被人參了個“失察屬員,重征糧米,苛虐百姓”的罪名,“著降三級”后回京,真是絲毫也不冤枉。
賈雨村升任京兆府尹,兼管稅務。《紅樓夢》第一百零三回中,賈雨村“升了京兆府尹,兼管稅務。”京兆府尹也稱京兆尹,是我國古代對京師所在地行政長官的稱呼,始于漢唐時期。明清時期負責署理京師地區事務的官職為順天府尹,但民間仍保留了京兆府尹的習慣稱呼。賈雨村升任天子眼皮下的要職,還兼管稅務,可謂位高權重。清雍正年間全面推行攤丁入畝,把丁役銀(人頭稅)平攤在田地中,與田賦銀一并征收,稱為地丁銀。攤丁入畝徹底廢除了人頭稅,但對田地情況的準確掌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兼管稅務的賈雨村需要“出都查勘開墾地畝”。然而,京師地區皇族高官眾多、利益關系復雜,京兆府尹通常被視為封建王朝最難干的官職。盡管賈雨村善于鉆營,但京兆府尹兼管稅務之職處于權斗漩渦和利益紛爭的中心,幾乎不可能獲得皇族高官各方的認可,這也許就是賈雨村最后“被人家參了個‘婪索屬員’的幾款”而被革職定罪的重要原因。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財政科學研究所財稅文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