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探討個體化心理護理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8年2月—2021年4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住院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70例進行研究,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優質護理,研究組在常規優質護理基礎上增加個體化心理護理。評估兩組心理健康狀況、自我效能感、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干預后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研究組治療依從性(88.57%)較對照組(62.86%)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干預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lt;0.05);研究組總滿意度為91.43%,對照組總滿意度為71.43%,研究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個體化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改善自我效能,從而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 個體化心理護理 潰瘍性結腸炎 心理健康 治療依從性 護理滿意度
Application Value of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LYU Hongyan, LI Ting, LIN Yanyan, WANG Wenjuan, ZHANG Xiangxi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31): 0-09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Third Medical Center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8 to April 2021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high-quality nursing, and the study group added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high-quality nursing.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self-efficacy,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evaluated in both groups. Result: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omatization, compuls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terror, paranoia and psychosi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study group (88.57%)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2.8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The score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a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1.43%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1.43%,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Conclusion: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bad mood of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improve treatment compliance, improve self-efficac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Ulcerative colitis Mental health status Treatment compliance Nursing satisfaction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1-3]。該病易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甚者還會癌變,加上患者對本病的認識不足,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心理行為方面帶來諸多的困擾,導致焦慮、抑郁、神經過敏等多種心理障礙,這不僅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整體療效,還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4-7]。有研究發現患者的病情與心理因素關系密切[8-10]。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預對改善這類患者的心理障礙和疾病行為,提高治療效果具有積極影響,對臨床結局的改善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12]。基于此,本研究對住院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探討其潛在的護理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2月—2021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消化內科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70例。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13]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2)年齡gt;18歲。排除標準:(1)并發結核疾病、病毒性肝炎;(2)認知障礙,精神或神經系統疾病;(3)重要臟器功能不全;(4)并發惡性腫瘤。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優質護理。(1)病情觀察:觀察腹瀉和腹痛次數、性質、生命體征變化及伴隨癥狀,監測糞便檢查結果,觀察患者進食情況及營養指標的變化等。(2)基礎護理: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指導患者排便后溫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潔、干燥等。(3)腸道護理:急性期患者應注意休息,飲食以少渣、低脂肪、易消化食物為主,適當補充水分和鹽分。持續護理3個月。
1.2.2 研究組 在常規優質護理基礎上增加個體化心理護理。通過晤談、問卷和量表發現患者相關的心理、行為和社會支持問題,加以糾治,即針對心理健康狀況、自我效能感用相關量表進行基線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和患者健康認知、具體需求再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心理護理。具體方法:(1)有效的護患溝通。基于科學的知識傳播及良好的準備,通過非正式的交流、小組會議、醫療查房和協商的形式,采用關心與同情、安慰與開導、解釋建議和指導、積極性語言應用等技巧,使用開放式提問的方法,和患者面對面的交流,營造一種信任的氛圍讓患者感到舒適,更多的信息會自然出現。了解患者對潰瘍性結腸炎信息的理解、反應和意見,解決恐懼和焦慮,從認識疾病的治療效果、增強康復的信心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2)認知行為療法。通過動機性訪談、治療原理、正念調解、主題探索和復發預防等主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析,每次小組討論2 h。根據患者的個體化情況由護士專門做好記錄,提供一個與其他患者進行誠實交流的機會,幫助患者識別和轉移影響當前和未來消極的情緒及糾正不良行為,使他們能夠打破圍繞該疾病的社會禁忌,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壓抑和羞恥感,并使他們從經驗層面的交流中受益,并感到被理解。針對每次討論會的具體內容布置相關作業,通過書面的信息強化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概念,伴隨著小組討論及相關作業的落實,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識,促進治療目標的有效落實,進而幫助其建立正確的認知。教會患者建立一個新的自我強化方式,不斷鼓勵自己、做正向強化作用,如做一些認知技巧訓練,重構行為認知,讓其對治療、生活保持較為積極的情緒。(3)放松訓練。將多模式項目的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中,理論課程(如自然療法自助策略、自我治療、營養和植物療法)和實踐指導及活動(如運動和放松課程)相結合,強調在沒有壓力、自愿選擇的基礎上追求一個平衡的多樣性,以集中解決疾病和自己,更專注地處理自己的身體和思想,感知積極變化的一般趨勢(具體情況的發生和程度),改善壓力管理,改變營養和運動行為。使用自助策略提高疾病接受度,提高對疾病的了解,增加參與社會活動程度。(4)家庭及社會支持。告知患者家屬家庭的支持與干預對患者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家庭成員可使用適應性的應對模式提供心理支持,以促進更好的家庭功能、凝聚力和加強應對策略。護士要多與患者家屬溝通,并針對不完善的地方及時給予鞏固,促使家屬對患者進行督導,以便更好地完成遵醫行為。鼓勵患者向朋友及家人表達和釋放負性情緒,鼓勵家屬及朋友給予患者生活及情感上的支持、關懷與幫助,多與患者交流,使患者感受到重視與關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念,更好地生活。(5)隨訪護理。患者出院后護士充分利用微信、電話與患者保持聯系,進行訪問,包括患者咨詢、教育、身體和情感支持。每月聯系2次以上,每次保持有效溝通15 min以上,多對患者進行鼓勵、安慰,并耐心解答患者內心疑惑,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此外還需對患者的飲食情況、生活方式、服藥情況及家庭支持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持續護理3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心理健康狀況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測評兩組的心理健康狀況。采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評,此表共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9個因子,分為5級評分(從1~5),1=無,2=很輕,3=中等,4=偏重,5=嚴重[14]。測評前由測評者向被測評者講解調查目的,介紹量表的評定方法、統一指導語,被測評者根據量表的指導語的提示,在單獨環境中完成測評,再由測評者檢查有無遺漏,保證答卷質量有效。
1.3.2 治療依從性 由醫護人員根據患者護理期間的行為表現評估。完全依從:完全按照醫囑用藥,按時復查;基本依從:基本按照醫囑用藥,不規范用藥和不按時復查次數小于等于3次;不依從:不規范用藥和不按時復查次數大于3次。總依從性=(完全依從+基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3.3 自我效能感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評價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估,分值10~40分,得分越高越好。
1.3.4 護理滿意度 應用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開展評估,包括服務態度、護理技能、健康教育、基礎護理,干預結束后評價。護理滿意度分值0~100分,大于80分為滿意,50~80分為比較滿意,低于5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進行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進行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CL-90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研究組干預后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評分較干預前均下降(Plt;0.05);對照組干預后強迫、人際關系、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評分較干預前均下降(Plt;0.05);干預后研究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lt;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治療依從性(88.57%)較對照組(62.86%)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293,P=0.012),見表3。
2.4 兩組自我效能感比較
干預前,兩組GS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干預后GSES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研究組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總滿意度為91.43%,對照組總滿意度為71.43%,研究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字2=4.629,P=0.031),見表5。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具有慢病特質的疾病,患者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行為異常,已被多項臨床研究證實[14-16]。本研究發現患者普遍存在較多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抑郁、焦慮、軀體化,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17-19]。護理團隊結合發現的問題,構建護理相關問題清單和個體化的護理路徑,在基礎優質護理基礎上將認知等多種心理行為干預手段靈活組合,針對不同患者的具體問題,進行個體化干預,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將個體化心理護理應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SCL-90各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GSES評分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患者的不良心理癥狀減輕,治療依從性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強,最終對護理的滿意度提高。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1)結合結構性量表,針對性的晤談交流,建立互信共情的護患關系,有助于護士第一時間掌握患者的問題所在,做出個體化的護理路徑,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2)不同形式的認知行為療法組合,提高了患者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正確認知,降低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并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的主動性。(3)放松訓練技巧的掌握和日常運用,使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并使患者感知到自身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情況,可使患者積極參與改善自身狀況行為,減輕心理壓力,使心境趨于穩定,減輕焦慮、抑郁及軀體化癥狀,獲得自我效能感。(4)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的正向重塑,促進社會功能角色的回歸,有助于人際關系的改善,擁有健康的情緒。(5)應用輔助工具,通過電話、微信等形式與患者保持聯系,幫助醫護人員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進而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為增進個體健康水平形成了良性反饋循環。可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展針對性心理干預,盡早心理干預改善心理現狀,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錯誤認知,可使患者以正確的心態面對疾病,并提高遵醫行為水平,促進癥狀改善,對緩解病情有重大意義[20-22]。
綜上所述,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個體化心理護理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恢復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自我效能,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谷楠,盧靜,閻莉,等.5A+5R護理模式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心理狀態、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結直腸肛門外科,2020,26(4):497-501.
[2]李美香.潰瘍性結腸炎護理中精細化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16):2738-2739.
[3] JOVANOVIC M,MARKOVIC B S,GAJOVIC N,et al.Mrtabolic syndrome attenuates uicerative colitis:Correlation with interleukin-10 and galectin-3 express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9,25(43):6465-6482.
[4]雷卓,楊洋,任小珊,等.互動式健康教育在潰瘍性結腸炎護理中的應用[J/OL].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7):187(2020-04-29)[2024-04-03].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pNaW5lclBlcmlvZGljYWxDSEkyMDIyMDcxORIUc3lsY2hseGR6enoyMDIwMDcxNjIaCGYyejFtZXp3.
[5]張艷杰,楊洋,盧鑫.穴位埋線合灸法及西藥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炎癥因子、中醫證候積分的影響[J].中醫研究,2022,35(1):48-52.
[6]吳利紅.堅強理論聯合薩提亞模式對宮頸癌前病變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36):5212-5214.
[7]王振霞.試論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軀體癥狀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0,15(11):109.
[8]朱仁豪,岳曉雪,崔方方.中醫情志護理結合全面護理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心理狀態的影響[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22,36(11):89-91.
[9]楊曉燕,盤中賢,胡琳琳,等.潰瘍性結腸炎MSCT半定量評分與炎性指標、纖維蛋白原的相關性分析[J].罕少疾病雜志,2019,26(4):43-46.
[10]陳彥粉,黃瑞娜.心理護理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9,39(5):64-66.
[11]李艷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干預探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31):172-175.
[12]陳蕾.以“薩提亞模式”為核心的人性化護理模式對提高男性精神病患者遵醫行為的臨床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17):256.
[1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8,38(9):796-813.
[14]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3-19.
[15]劉樂英,孫憲潔,徐曉麗.心理護理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2,17(4):151-153.
[16]馬清林,杜麗冬,藏凱宏,等.潰瘍性結腸炎研究進展概述[J].醫藥論壇雜志:中英文,2020,41(1):175-176.
[17]廖麗珍.心理護理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15):2168-2169.
[18]張旭.心理護理訓練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35):90-92.
[19]李丹丹.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OL].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20,7(6):82-93(2020-05-22)[2024-04-03].https://med.wanfangdata.com.cn/Paper/Detail?id=PeriodicalPaper_qkkqyxdzzz202006059.
[20]張凌芳,路德榮,王娜娜,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人格心理和應對方式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6,45(29):4121-4123.
[21]楊翠紅,祝真靜,楊樺.心理護理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1,48(4):761-764.
[22]李冰清.心理護理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OL].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2):59(2019-11-21)
[2024-04-03].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w3404d03x4q0gb02c210gp01d260811amp;site=xueshu_seamp;hitarticle=1.
(本文編輯:陳韻)
通信作者: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