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萬物蕭瑟。運城市鹽湖區大渠街道南孫塢村領鮮堂的高架大棚里,草莓呈現出勃勃生機。與傳統種植模式不同,這里的草莓不是種植在田壟上,而是培育在一排排懸掛式的栽培架上。11月23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南孫塢村,近距離了解這一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
記者走進園區里一座高7.5米、跨度17米的鋼結構大棚,立刻感到春意濃濃,與外界的涼風習習形成鮮明對比。“園區現在擁有40多個大棚,只有這個大棚采用了先進的立體高架種植模式,效果好的話,接下來準備把其他大棚都改成這種模式。”園區負責人王永剛介紹道,“這種立體高架種植模式,空間寬敞、便于勞作、省工省力,草莓苗在被架高的種植槽中生長,避免了地面病蟲害的侵擾,使得草莓的生長環境更優越,產量和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草莓園里,工人們正忙著采摘,一箱箱新鮮的草莓將銷往運城市鹽湖區的各大超市和水果店。領鮮堂草莓園今年種植了章姬、紅顏、白草莓“夢之瑩”以及特別受歡迎的黑珍珠等多個品種,這些草莓從8月種植,到11月開始采收,一直可以采收到第二年的5月,每畝地產量1500公斤左右。
為了種出品質更好的草莓,王永剛還在大棚里引進了全自動凈水機和水肥一體機,實現了草莓種植全流程的智能化、數據化管理,草莓“喝”上了好水,口感、品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產量也比傳統種植方式提高了四分之一,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為了擴大銷售渠道,王永剛還將草莓植株做成精美盆栽,不僅方便管理,也更加適合家庭種植。王永剛說:“目前盆栽草莓是一個盆里種4棵,等到春節前后,全部開花坐果以后客戶就可以搬回家放到陽臺上。只需要澆水,不用施肥,等到自然成熟就可以品嘗了。”
近年來,領鮮堂草莓園不斷加大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力度,打造集休閑、觀光、采摘為一體的近郊游好去處。草莓園的建立不僅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還帶動了附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南孫塢村村民趙紅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在草莓基地長期務工,每月收入5000多元。
王永剛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對大棚進行升級改造,安裝自動放風機等智能化設備,實現草莓生長不同時期的溫度自動控制,進一步提高草莓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他還計劃將種植管理技術傳授給更多的群眾,帶著大家共同致富。
高架草莓種植模式的成功實踐,為南孫塢村乃至整個鹽湖區的現代農業蹚出了一條新路。這一創新模式不僅提高了草莓的產量和品質、展示了現代農業的無限可能,還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