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運城市芮城縣東壚鄉一片遼闊的黃河灘地上,紅彤彤的高粱隨風搖曳,這里是張凱斌夢想起航的地方,也是他帶領鄉親們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地方。
張凱斌,一個“85后”退伍軍人,曾在一家企業從事銷售工作,十多年在外漂泊的生活讓他時常懷念家鄉。2020年,山西省提出打造包括釀品在內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這給了張凱斌回鄉創業的靈感。
“高粱是‘釀酒之魂’,由于芮城沒有釀酒坊,家鄉萬畝黃河灘地的紅高粱只能運往周邊縣市或者更遠地方的酒廠。”張凱斌說道,“我為什么不能就近建設一座酒廠呢?”帶著這樣的想法,張凱斌決定依托本地高粱資源,回鄉創辦一家傳統工藝固態發酵的純糧酒廠。
回鄉創業并非一蹴而就,張凱斌首先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研,了解傳統固態釀酒的工藝和市場情況。他先后在山西、四川、山東等地拜師學藝,學習釀酒技術。學成歸來后,他購買了一套釀酒設備,開始試制高粱酒。經過多次試驗,終于成功釀出了醇香的高粱酒。
張凱斌的酒坊選址在東壚鄉,這里的水質優良,為釀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21年6月28日,經專業機構抽檢,張凱斌釀制的高粱酒各項指標均符合標準,且該機構的檢測數據在國際上有互認性,這給了他極大的信心。于是,他馬不停蹄地購回了第二套釀酒設備,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2022年6月,張凱斌的酒坊正式開業,取名為“登豐酒坊”。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市場的拓展,他的純糧酒供不應求,他決定再次擴大生產規模。2023年,張凱斌找到了一個合伙人,共同投資百萬余元新建了一個酒廠,購置了第三套釀酒裝置,并且盤活了村里一個閑置的果窖,將其改造成酒窖。
“我們現在釀酒每天需要投糧500公斤,避開7月和8月高溫天氣,一年釀酒的時間為10個月,可以幫助周邊農戶解決150噸高粱的銷售問題。”張凱斌說。
張凱斌的酒坊不僅解決了高粱銷售的問題,還帶動了周邊農業的發展。酒坊的酒糟主要供給周邊的養羊、養牛戶作飼料,從而構建了“從田野來到田野去”的綠色循環產業鏈。
“釀酒用的高粱就是咱們黃河灘地種植的‘晉雜22號’等系列品種,釀酒工藝是傳統固態地窖發酵,無勾兌、無添加。”張凱斌向《科學導報》記者介紹道。這種綠色、環保的釀酒方式,不僅保證了酒的質量,還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芮城九峰山上有許多野生的五味子、雞頭黃精等中藥材,除了傳統的純糧酒,張凱斌還利用當地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泡制中藥酒,受到了市場的歡迎,帶動了當地中藥材的發展。
此外,張凱斌還嘗試用家鄉的桑葚、櫻桃等水果泡制水果酒,雖然目前每個月的用量不大,但這一創新舉措為酒坊增添了新的產品品類,也為鄉親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張凱斌深知品牌的重要性,他為登豐酒坊注冊了“問道九峰”商標,將九峰山的美麗風景和道教仙人呂洞賓的文化內涵融于包裝設計,增添了產品的文化底蘊。
為了擴大銷售渠道,張凱斌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和物流網絡,通過抖音短視頻和抖音直播,實時展現原料高粱清雜、運輸、蒸煮、出酒、封窖全過程,讓全國各地的人一起了解糧食酒釀造過程。目前,他的傳統工藝純糧酒除了滿足運城本地市場需要,還通過互聯網銷售到了山西太原、山東青島等地。
“得益于電商、物流的發展,在泰國上班的老鄉們也喝上了家鄉的純糧酒。”張凱斌高興地說。
隨著酒坊規模的擴大,張凱斌的酒坊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需要更多的高粱作為原料。為了保證原料供應,他與周邊農戶簽訂了高粱收購協議,不僅解決了農戶的銷售問題,還提高了他們的收入。
“現在酒坊剛起步,好多事情都是我們自己干,包括采購、運糧、生產、推廣、銷售等,目前酒坊有長期工5人、臨時工5人。”張凱斌說。這些工作崗位不僅為鄉親們提供了增收渠道,還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張凱斌的酒坊還積極對接旅游團,通過參觀酒廠、品鑒美酒、釀酒研學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體驗。今年國慶假期期間,登豐酒坊以其獨有的歷史文化氛圍和感官體驗,吸引了一些企業在此舉辦團建活動。
“芮城的旅游景點比較多,下一步,我們計劃對接更多的旅游團,通過參觀酒廠、品鑒美酒、釀酒研學等,促進酒坊發展,帶動鄉親致富,串起鄉村振興的‘金鏈條’。”張凱斌信心滿滿地說。
今年4月17日,在山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舉辦“運城杯”全省軍隊離退休人員門球比賽期間,張凱斌應邀參加運城市優秀軍創企業展銷會。展銷會上,張凱斌酒坊釀制的純糧酒備受關注,他的創業故事也被更多人知道。
展望未來,張凱斌說:“酒坊不僅實現了我的創業夢想,還為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酒坊將繼續堅持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創新產品品類和銷售渠道,為鄉親們提供更多的增收機會和就業機會。”同時,他也希望更多的回鄉創業者能夠加入到鄉村振興的大潮中來,共同為家鄉的發展和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智力引擎,而產業的蓬勃發展則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石。張凱斌的酒坊不僅釀出了“致富酒”,更釀出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和新未來。在他的帶領下,登豐酒坊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優質的產品,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張亮麗名片,書寫著屬于張凱斌和鄉親們的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