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的年代,當時我國的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都還不太“規范”。我讀本科的時候,法學教育剛剛恢復沒有幾年,那個時候我們雖然在課堂上學到的“干貨”不多,但是當時處于思想解放的時代,整體的思想氛圍比較活躍,整個社會處在一個愛讀書愛思考的狀態,所以我會讀很多的課外書,大多數是哲學方面的,比如尼采和叔本華的書。
現在我國的法學越來越成熟,內部分工越來越細致了,在這種情況下,留給個人自由思考的空間反而越來越小,所以我覺得“內卷”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現象。一個社會它越成熟,越工業化,越法治化,每個人的社會角色定位就越明確。孩子們從小學開始,都處于一種高度受“規訓”的狀態,而往往是被“規訓”的比較好的孩子,才能經過激烈的競爭進入好的大學,所以在比較好的大學中,“內卷”難以避免。
所謂“內卷”,就個人而言,其實是指一個人既缺乏人生的方向感,找不到星與羅盤,也缺乏熱愛和激情,因此他的每一步都困于具體情境中的外部標準和利益權衡,比如每門課的老師偏好和評價標準,以應付的心態去尋找通關的套路,通關失敗就躺平。內卷的人沒有把自己的人生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規劃和考慮,陷入一個個的蝸角和蠅頭之中,我覺得這是一個“格局”的問題。
要克服內卷,其實并不容易,需要反思所謂的“現代性”。在現代社會里,越來越需要專家,哲學家、思想家和詩人這些反內卷的存在在這個分工明確的社會里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所謂“專家”就是在越來越少的事情上知道得越來越多的人。人的目標被自動限定在非常有限的范圍里,把這個范圍內的事情和其他的事情割裂開來,單獨加以處理,這就是所謂的專家。專家到最后會在一個越來越小的范圍內知道的越來越多,而這個“小”是不斷縮小的,最后可能就是“knoweverythingaboutnothing”。這是整個現代社會的問題,這其實是很有害的。
現在人們在小的事情上變得越來越理性,但是在大的事情上,也就是關于價值和目的的判斷上,大家普遍比較迷?!,F在大部分人不關心價值,也不關心目的,只關心如何在這個已經形成的生活秩序當中找到一個最有利于自己的位置。所以說大家都去爭一個“996”的機會,BAT的員工都想加班,不讓加班大家會有意見,因為就沒有加班費可拿了。在這種氛圍下,別說詩情畫意、快意人生了,戀愛、結婚、生孩子都是可有可無的了。這是涉及人類未來的大問題。
要走出內卷的牢籠其實是比較難,順應總是容易的,但想要做出突破和改變,是需要個人付出艱辛努力的。人的弱點在于能忍受辛苦,比如996,但不愿承受不確定性。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把眼界放開,把自己的整個人生拉通來看。讀書本身可以彌補自身經驗的不足,但是如果我們只讀專業書的話,其實也提供不了這方面的幫助。因為技術性知識都是某種工具理性的體現,可以幫我們在特定目標的情況下尋找最優解,但無法告訴我們如何選擇值得追求的目的。大家可以閱讀一些文學作品,通過閱讀進入別人的世界,意識到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