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網名叫“曉華”的理發師成了名人。這位真名叫李靜的湖南懷化籍理發師火起來的理由很簡單:網友發布的視頻介紹,“曉華”能理解顧客需求,“聽得懂話”——“劉海短一點,別太短”“四周修一點,別修太多”,能“讓顧客笑著走出理發店”,而且她從不向顧客推薦花里胡哨的項目……據報道,在“曉華”的自媒體賬號下,網民的點贊留言超過100萬條;其賬號粉絲量也直線飆升,一場直播觀眾超過10萬人。
年輕人聚集的平臺,總少不了如何變美變帥的話題。大家談論變美變帥,自然少不了對理發經歷的吐槽調侃,比如“理發師一不小心剪短了我的劉海,讓我瞬間變成‘呆萌小可愛’”“別人的理發師從來沒讓別人失望過,我的理發師從來不會讓我看到希望”“理發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場心理戰”“剪對了是發型,剪錯了是青春”……還有平臺號召網友分享“理發變毀發”的失敗經歷,讓網友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理發“折磨”。
久而久之,大家把理發師都稱為“托尼(Tony)老師”,以吐槽甚至諷刺那些集洗、剪、吹、燙、染才華于一身,卻永遠不知什么叫作“修一點點”和“修一點點到底是一厘米還是十厘米”的理發“匠人”。最關鍵的還在于,在整個理發過程中,托尼老師聊來聊去,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推銷各種護發染發商品和辦理充值卡。
在如此背景下,理發師“曉華”的出現,無疑讓“苦托尼久矣”的人眼前一亮。據報道,“曉華”不僅能完美還原“劉海在眼睛上面一點,眉毛下面一點”等具體要求,還能理解“別剪太短了”等抽象要求,可見其理發手藝比較精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理發看似是小事,卻關系到顧客的個人形象和心情。實際上,在黑貓投訴平臺,因理發“翻車”引發的投訴并不少見,也不乏顧客因理發“翻車”耽誤婚禮、談生意等,而將理發師告上法庭的事例。在理發過程中“套路”消費者,更是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做法。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意識,用心去理解、滿足顧客的合理需求,永遠要放在服務行業的首位。
或許有人要說,顧客年齡各異,頭型有差別,喜愛各有不同,不可能都達到理想效果。這雖然是實情,但理發師至少應與顧客有效溝通,盡量貼近消費者的期待,而不是不管顧客怎么表述,都固執己見,“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如“雞同鴨講”一般。再說,實際理發效果與顧客的期待,至少不能嚴重“貨不對板”。
“曉華”的“聽得懂話”“聽勸”以及“無套路理發”,最核心的一點是回歸到最基本的“服務”。“聽得懂話”,給顧客好好理個發,讓顧客好好地“美”一下,本不該那么難。當然,理發師“聽得懂話”、能滿足顧客需求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是手藝要好。此前有媒體報道,大多數美發培訓學校走的都是“速成”模式,經歷3個月的理論知識和實操訓練,就能達到“就業水平”。如果只滿足于就業,混口飯吃,不管是叫“首席”還是“總監”,都難像“曉華”那樣憑手藝真正走進顧客的心里。
其實,很多服務行業,皆應“聽得懂話”“聽勸”以及“無套路”,體現質樸、誠實、正直等品質。拿客戶服務領域來說,人工客服電話打不通,AI客服答非所問,“聽不懂人話”,問題的根子還是服務理念出了問題。真正的“客戶至上”“服務至上”,就是要關注顧客的情緒和體驗,用心去感受他們的需求,用行動去滿足他們的期望。只有真正傾聽并理解客戶的需求和反饋,才能提供滿意的服務,建立長期的客戶關系。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