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常年雄踞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榜單首位的“優等生”,江陰堅持向高而攀、向“新”而行,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
在無錫之北,長江以南,被稱為“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的江陰坐落于此。在這座江南小城,誕生了眾多改寫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史的企業,也培育出60多家上市公司。
去年年底,第23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揭榜,江陰蟬聯第一,實現“二十一連冠”。榜單顯示,江陰市與昆山市并列第一,是全國兩個超強縣域經濟單位,競爭力基本相當,發展路徑和產業特色存在差異,總量均量速度你追我趕,強縣與富民工作各有千秋。作為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的兩面旗幟,兩市競強爭優,共同引領全國縣域經濟差異化特色發展、縣域高質量發展和縣域現代化建設。此外,江蘇張家港市、江蘇常熟市、福建晉江市、湖南長沙縣、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江蘇宜興市、陜西神木市和湖南瀏陽市位列前十強。
作為常年雄踞該名單首位的“優等生”,江陰堅持向高而攀、向“新”而行,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優等生”到底有哪些絕活?如何保持優秀?江陰在發展中尋求答案,在創新中激發動能。
制造強縣的興“新”之火
今年1月,2023年江陰市GDP數據出爐——4960.51億元。這一數據離5000億元僅一步之遙,有望成為繼昆山之后,全國第二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將2023年江陰市GDP拆分,第一產業增加值40.96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2567.58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2351.97億元,增長4.8%。讓人不由得想到江陰強勁的工業制造能力。
連續多年位列中國工業百強縣(市)之首,江陰一直被稱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2023年,江陰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524.14億元,增長8.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86.3億元,增長4.8%。2024年前三季度,江陰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增加值增長8.7%;中型企業增加值增長6.4%;小型企業增加值增長6.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4.7%、
在江陰制造強縣的“大舞臺”上,消費品制造是一大主角。2023年,江陰以“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化學纖維制造業”3個特色優勢產業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2023年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名單。
這3個特色優勢產業所對應的高端紡織服裝、石化新材料,與金屬新材料共同構成了江陰市3大千億級主導產業。據2024年江陰市政府工作報告,高端裝備產業成為江陰市第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新能源產業有望在今年成為江陰市第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產業發展藍圖上,一個個極具“新質”底色的重大項目也正在加速落地。近三年時間,江陰開工超億元產業項目219個、總投資達1754億元,落地長電微電子、盛合晶微、上機數控、雙良新能源、遠景二期、利電五期等6個百億級項目,中建材高效異質結電池、三房巷PTA三期、漢邦石化、大明高端裝備產業園等4個50億級重大產業項目。
創新強縣的“新”裝上陣
產業是江陰發展之基,創新則是促進機體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千億級產業的背后,江陰持續以高新技術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作為全國首批52個創新型縣市之一,江陰扎實推進“科創江陰”建設,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科創T臺上,武漢大學長三角科創中心、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清華大學精密光電研發中心、清華大學深空技術中心……一批高能級載體平臺加速落地。同時,江陰還積極融入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建成10個“科創飛地”,成功打通“飛入地”孵化與“飛出地”產業化聯動發展通道。
從年度數據來看,2023年,江陰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9.0%,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38.8%,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以制造業見長的江陰,“智改數轉”成績尤為亮眼。2023年,江陰完成922家企業數字化診斷工作,新增省星級上云企業177家,創成無錫市級以上智能制造標桿282個,興澄特鋼成為全球特鋼行業首座“燈塔工廠”,2家企業入選“中國工業互聯網500強”,3家企業入圍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6個項目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5G工廠名錄,江陰獲評省制造業“智改數轉”成效明顯地區。
“江陰引力”的“開放底色”
繼年初1000萬美元利潤轉增資實繳到位后,阿法拉伐(江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明年將再增資1000萬美元,屆時,注冊資本將達到7350萬美元。從1994年首度相逢的“新朋”到結下30年深厚情誼的“老友”,阿法拉伐大手筆“加碼”的背后,是“江陰引力”持續釋放形成的吸引外資“強磁場”。
一組數據可以更直觀地展現這種“強磁場”:今年以來江陰實際利用外資再創歷史新高,1—8月達11.6億美元,同比增長12.5%,在江蘇省同類縣市中保持領先;新增外商投資項目44個,其中投資總額超億美元項目5個。
從年度數據來看,2023年,江陰實際使用外資1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協議注冊外資13.69億美元,新增外商投資項目67個,3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重點外資項目。
近年來,江陰先后引進了一批國際行業龍頭企業和世界500強企業,全市外資企業以不足2%的企業數貢獻了近1/3的規上工業產值以及近1/4的稅收收入。
亮眼璀璨的民營經濟
從2021年被列為“民營經濟示范城市”首批創建城市,到2023年入選首批江蘇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市、區)培育名單,民營經濟一直是江陰經濟底色中亮眼的存在。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海瀾集團、江蘇新長江實業集團、雙良集團等耳熟能詳的民營企業。
數據顯示,江陰97%的企業為民營企業,這一比例之高在全國極為罕見。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7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工業經濟總量、8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90%以上的就業人數和90%左右的企業數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展民營經濟的過程中,江陰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鼓勵企業上市,“江陰板塊”在資本市場聲名鵲起。目前,江陰有境內外上市公司62家,在全國的縣級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中國企業500強9家,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12家,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6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4家。這些常年占據榜單的企業依舊保持著成長的速率和勢頭,積極探索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在新能源、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領域積極突圍,敢為人先的轉型發展腳步從未停歇,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江陰的經濟發展之路。
憑借強大的規模優勢,江陰贏得了“A股第一縣”的聲譽。20多年來,江陰大膽探索創新,全方位拓展上市渠道,通過自主發起上市、境外上市等多種渠道,企業上市呈現出“境內境外市場一起上,場內場外市場一起上,一、二、三產業一起上,大中小企業一起上”的良好態勢。
400多年前,“旅游博主”徐霞客從這里出發,竹杖芒鞋走遍了大江南北;如今,一代又一代的江陰人,以“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的城市精神書寫著不斷攀高向“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