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高質量發展新氣象源自堅持把縣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在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原傳統產業集群基礎上,培育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作為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模范生”和“領頭羊”, “中國制造業第一縣”“百強縣域”的佼佼者,江陰以“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的城市精神補短板書寫著輝煌。江陰高質量發展新氣象源自堅持把縣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面健全“一產業、一規劃、一鏈長、一專班、一政策、一基金”“六個一”培育框架,在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原傳統產業集群基礎上,培育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氣象
在全球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挑戰的大背景下,江陰以原有產業優勢為基礎,做好傳統產業數智化革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與激發創新活力、用科創力量引領新興產業布局發展這兩篇文章,累計建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7家。累計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365家,數量兩年翻番;有效高企首次突破1000家,無錫“三類”企業入庫144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5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290家,省創新型領軍企業7家,居全省同類城市之首。鏈主企業、產業集群及新型產業科創聯合體如同毛細血管遍布江陰現代工業體系網絡,源源不斷迸發新鮮活力,匯聚起江陰發展的強勁動能。
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優質企業和產品為基石,科技創新為動力,塑造了江陰“345”卓越品牌形象。構建起科產城人深度融合的新生態,不斷蓄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能。近年來,江陰聚焦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總目標,依托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江陰縣域經濟“百尺桿頭更進一步”,全國工商聯發布“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江陰共有12家企業入圍。江陰利用民營主體高效、靈活優勢,在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彰顯特色,支持激勵民營企業大膽創新、做特做優,帶動產業鏈上企業創建“獨門絕技”和“招牌產品”,“揭榜掛帥制”不斷突破解決關鍵領域的難題。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產業、最具活力的企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樣也要基于特色產業和身處其中的企業。
實踐表明,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正在成為當前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要方向。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傳統產業占比較高,涉及行業門類眾多,企業和從業者數量眾多。制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是創新資源匱乏,企業不僅難以解決生產過程中技術工藝難題,還難以獲得技術轉移擴散的渠道和機會,不易通過技術積累形成自身的創新能力。對此,江陰的對策是借助新技術、新模式推動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重塑傳統產業發展的新優勢,使之生產效率更高、節能減排降污力度更大,在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中催生新業態、開辟新賽道。
保持定力,堅定不移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
“科創江陰”的基調,讓江陰一直以實體制造業作為當家產業,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定實施產業強市首要戰略、創新驅動核心戰略?!澳险鞅睉稹|西互搏”策略巧妙運用,也使江陰在改革和創新中激發活力、破解困局。江陰全力打造的霞客灣科學城、綺山湖科創谷、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長三角數字創新港等“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科創T臺,不僅有助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集群,而且在選擇確定主導產業方向上,也能跳出縣域看縣域,在國內的比較優勢和特色產業中找準“新位置”,保持定力堅定不移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
“數智轉改”賦能,驅動縣域經濟高質量迭代
面對新時代要求,江陰積極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如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為未來發展注入新活力。在新能源、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延鏈、強鏈、補鏈,在細分領域補短板、填空白,依托頭部企業,積極發揮大中小企業配套優勢和規模效應,帶動全市產業結構轉型。以大規模設備更新、“數智轉改”為抓手,推動縣域特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縣域現代服務業升級,城市高質量發展引領人才創新驅動
招商引資可以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輸血強身”的作用,招才引智可以起到“造血強身”的功效,提高招商引資的市場競爭能力,人才是決定性的因素。產業集群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過程,需要久久為功。保持定力的關鍵是吸引人才“安家式”聚集,抓手是推動縣域現代服務業升級,科創配套服務業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建設”的模式,引導企業建立各類人才培養的載體平臺,激發人才活力效能,促進創新驅動發展。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機遇
內外雙循環驅動,“走出去”“引進來”雙輪助力江陰制造提檔升級
江陰市制造業的升級發展不應局限于傳統歐美市場,利用共建“一帶一路”積極拓展“亞非拉”國際市場。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通過建立海外銷售網絡、收購海外企業等方式,江陰制造業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在消化吸收外資和先進技術和管理基礎上,推動先進制造業的國際化發展。利用內外雙循環提檔升級,加強國際合作,以產聚才、以才促產,切實增創縣域經濟發達、長三角內需強勁獨特優勢,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健強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等新興產業要素鏈
江陰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還是要靠項目、靠產業、靠科技和人才優勢聚集產生量變到質變“化學反應”。聚焦風光氫儲、先進封測、車船裝備、中藥配方顆粒和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精準招引一批科技硬核、前景看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精準補鏈、壯大規模。鑒于招財、招商不如引智、引才,探索實施“飛地引才”模式,在全球布局建立一批異地孵化器,借智借力借勢發展,實現科技研發和技術攻關在外地,項目落地和投產量化在江陰的引才新路徑。
思想解放因勢利導,依托平臺建設轉變作風、家風
發揚人民群眾當好“智囊團”優秀黨建傳統,持續推動各級干部思想大解放、作風大轉變、效能大提升,加快形成以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等為主體的協同創新平臺體系,健全完善“雙百”企業、重大產業項目掛鉤聯系服務工作機制,全力打通產業化通道,實現科技、人才與產業的無縫對接。重點打造一批“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創新、創業、創投”緊密結合的“三生三創”科創載體。引導黨員干部樹牢正確政績觀,引導民營企業家樹立正確發展觀,充分激發企業發展積極性,鼓勵培育企業攀高比強。推動企業家當好“壓艙石”,充分發揮老一代企業家“傳幫帶”作用,與青年企業家開展“青藍接力”活動,改進家風傳承,推動新生代企業家快速成長。
(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社會治理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