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松江區某搬遷工業地塊為研究對象,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風險評估工作。結果表明,第二類用地條件下,地塊內受氰化物和石油烴污染的地下水存在兩條暴露途徑可能對將來在該地塊上的工作人員產生健康風險;氰化物和石油烴不存在致癌性,氰化物的單一污染危害商為2.50×10-3,石油烴的累計污染危害商為2.50×10-2,地塊地下水污染物的健康風險水平均在可接受范圍內,未來可作為第二類用地開發利用,無需開展后續修復治理工作。
關鍵詞: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地下水污染;建設用地風險評估;污染概念模型
隨著我國“產業轉移”和“退二進三”等方針的進一步實施,污染工業企業的關閉和搬遷導致我國大中城市出現大量工業遺留和遺棄污染場地[12]。特別是發達城市,此類環境問題尤為明顯。對此,上海市環保局、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聯合出臺了相關文件,規定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土地在儲備、出讓、收回、續期前,土地使用權人應組織完成土壤污染調查與風險評估,并向環保部門申請[3]。
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包括初步調查和詳細調查,建設用地風險評估包括危害識別、暴露評估、毒性評估、風險表征等過程[4],同時結合地塊用地規劃,評估污染物通過不同暴露途徑對人體健康所產生的風險,從而判斷是否需要開展修復。
本文以松江區某搬遷工業地塊為研究對象,介紹了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與風險評估的過程和結果,為后期地塊的安全開發和利用提供保障。
1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背景
該地塊位于上海市松江區佘山鎮,占地面積約16畝。地塊歷史上1995年至2019年主要為從事金屬表面電鍍工作的工業用地,主要從事金屬眼鏡架、電子元件和各類機器零件的電鍍工作,屬于15類企業,造成地塊污染的主要設施設備有電鍍車間、污水處理設施和相關管線以及危廢倉庫等,為上海市重點排污單位,后期規劃作為第二類用地。地塊在2019年至2020年間,在該電鍍公司停產搬遷后曾開展過重點行業土壤污染狀況詳細調查和重點行業土壤污染狀況自行監測的工作,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塊內地下水樣品存在重金屬(鎳、鋅、銅)、氰化物、氟化物和石油烴(C10~C40)不同程度的超標情況。
2021年開始,地塊內開展了土壤污染狀況初步調查,采用專業判斷法結合地塊的歷史污染信息進行點位布設。地塊內布設了26個土壤采樣點,20個地下水采樣點,地塊外布設1個對照點。采集的土壤及地下水樣品均送至有資質的實驗室進行檢測分析,檢測因子覆蓋所有歷史污染因子。調查結果顯示,地下水樣品2BS1、GW2、PW2、PW3中鎳的檢出值(依次為444 μg/L、155 μg/L、176 μg/L、101 μg/L)超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中Ⅳ類標準限值。
2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詳細調查
2.1樣品采集與分析
詳細調查階段在地塊內超標點位置附近以不大于20 m×20 m的網格進行加密布點,共在地塊布設了13個水土復合點位、6口地下水監測井、4個地下水叢式井,檢測指標涵蓋特征污染因子,另外布設了2個土工測試點,土試樣品是用來測試土壤理化參數,同時也用于后續風險評估模擬污染物的遷移。
2.2詳細調查結果
詳細調查結果顯示,地下水樣品XDW3、XDW8、XDW12中鎳的檢出值(依次為110 μg/L、314 μg/L、211 μg/L)超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Ⅳ類標準。建議針對地下水的超標情況,開展下一步風險評估工作。
3風險評估
3.1危害識別
通過地塊前期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篩選本次建設用地健康風險評估地下水,關注污染物為重金屬(鎳、銅、鋅)、氰化物、氟化物和石油烴(C10~C40)。該地塊后期規劃作為工業用地,在此土地利用方式下地塊內敏感受體主要為成人。
3.2暴露途徑
地下水污染物存在3種暴露途徑,分別為吸入室外空氣中來自地下水的氣態污染物、吸入室內空氣中來自地下水的氣態污染物和飲用地下水。由于該地塊及周邊不取用潛水層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和飲用水源,故地下水關注污染物暴露途徑無飲用地下水途徑。地下水關注污染物中重金屬(鎳、銅、鋅)和無機物氟化物不具有揮發性,不涉及氣態污染物相關暴露途徑,而氰化物和石油烴具有揮發性,可能涉及氣態污染物相關暴露途徑。因此,地塊內敏感受體(成人)可能涉及吸入室外空氣中來自地下水的氣態污染物、吸入室內空氣中來自地下水的氣態污染物2種地下水污染物暴露途徑。地下水關注污染物中的重金屬(鎳、銅、鋅)和氟化物對敏感受體無潛在的暴露途徑。3.3暴露模型
根據污染源分析、受體暴露物遷移途徑以及敏感受體分析,建立本項目概念模型分析表,本地塊地下水關注污染物氰化物和石油烴的風險概念模型圖(見圖1)。
圖1地下水關注污染物風險概念模型圖
3.4毒性評估
本評估報告依照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和美國環保局建立的綜合風險資訊系統(IRIS)的研究成果進行關注污染物致癌毒性的判定。地下水關注污染物氰化物和石油烴的致癌分類均分別為Group3(致癌性的證據不足)和D類(尚無法分類)。
地塊內行業類別屬于金屬表面處理,關注污染物石油烴(C10~C40)的各碳段推薦分配比例按照潤滑油進行,氰化物的毒性參數取值參考HJ25.3—2019中的推薦值,石油烴(C10~C40)的毒性參數取值參考滬環土〔2020〕62號附件3和附件4中的推薦值,詳見表1。
表1氰化物和石油烴的毒性參數
污染物
(CAS號)經口攝入致
癌斜率因子SF0
/(mg-1·kg·d)呼吸吸入單
位致癌風險IUR
/(mg-1·m3)經口攝入
參考劑量RfD0
/(mg·kg-1·d-1)呼吸吸入
參考濃度RfC
/(mg·m-3)消化道吸收
因子ABSgi消化道吸收
因子ABSd氰化物(57-12-5)//6.00×10-48.0010-41/石油烴
(C10~C40)脂肪烴C10~C12//1.00×10-15.00×10-15.00×10-11.00×10-1脂肪烴C13~C16//1.00×10-15.00×10-15.00×10-11.00×10-1脂肪烴C17~C21//2.00/5.00×10-11.00×10-1脂肪烴C22~C40//2.00/5.00×10-11.00×10-1芳香烴C10~C12//4.00×10-22.00×10-15.00×10-11.00×10-1芳香烴C13~C16//4.00×10-22.00×10-15.00×10-11.00×10-1芳香烴C17~C21//3.00×10-2/5.00×10-11.00×10-1芳香烴C22~C40//3.00×10-2/5.00×10-11.00×10-1
3.5風險表征
在暴露評估和毒性評估的工作基礎上,本次風險表征借助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發的HERA++軟件進行,風險表征結果表明地下水關注污染物超第二類用地篩選值的樣品,氰化物的單一污染危害商為2.50×10-3,石油烴的累計污染危害商為2.50×10-2,健康風險水平均在可接受水平范圍內(非致癌危害商不超過1)。
3.6結論與建議
(1) 本地塊內地下水關注污染物對暴露受體的致癌風險和非致癌危害均可接受,地塊可作為第二類用地進行后續開發利用。
(2) 歷史上地下水存在重金屬(鎳、銅、鋅)、氟化物、氰化物和石油烴的超標情況,建議在后續的開發建設階段,關注基坑開挖過程中產生的基坑水,施工工人要注意個人防護,禁止飲用,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基坑廢水,需要經處理達標后排放。
參考文獻:
[1]李建敏.工業污染場地再利用及分類管理建議[J].能源與節能,2015(2):9596,151.
[2]羅啟仕.我國城市建設用地水土污染治理現狀與問題分析[J].上海國土資源,2015(4):5963.
[3]楊志龍.上海某地下水砷污染地塊詳細調查與健康風險評估研究[J].節能,2020,39(5):131133.
[4]黃海峰,陳洪陽,陳太聰,等.上海某多環芳烴污染地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J].上海國土資源,2018(4):3034,38.
作者簡介:何偏偏,女,浙江衢州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