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花椒是甘肅文縣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之一,其生產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當地的經濟發展。為了科學指導文縣青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文縣青花椒生產現狀和青花椒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基于文縣青花椒產業發展潛力的基礎上,圍繞集成提質增效管理技術模式,提升本土化綠色種植水平;健全優質種子種苗繁育體系;提高規范化種植和科學化管理水平;打造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建立初加工基地,延伸產業鏈條;完善技術管理培訓體系等方面提出文縣青花椒產業提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青花椒;綠色生產;生產現狀;產業提升;對策建議;文縣
中圖分類號:S5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7-2172(2024)12-1086-05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4.12.002
Current Status of Green Pepper Production and Strategies for
Industry Upgrading in Wenxian, Gansu
HAN Fujun, LIU Xiaoyong, PENG Hai, REN Jing
(Institute of Fruit and Floriculture Research,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Green pepper is one of the main industries driv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nxian, Gansu, and its productivity directly impacts local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e of green pepper production in Wenxian, along with the main issues and causes hinde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otential for industry growth, the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upgrading the green pepper industry in Wenxian. These strategies focus on integrated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enhancing management models, enhancing localized green farming practices, establishing a high-quality seedling and seed breeding system, improving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practices, creating a resource recycling model, setting up preliminary processing bases, increasing market linkages through sales and production integration, extend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refining the technical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systems.
Key words: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old & Zucc.; Green production; Production status; Industry upgrading;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 Wenxian
青花椒是蕓香科花椒屬竹葉花椒(Z. armatum DC.),屬于小喬木或灌木,幼樹葉片9葉,成樹5~7葉較多,葉緣鋸齒,且有腺點,葉背主脈有小刺。果實飽滿較大,表面疣點狀明顯外凸,果實成熟時為醬綠色、光澤較亮、顆粒大而均勻、皮厚,曬干后為青綠色[1 ],開口率高,含油量豐富。生產中在保持一年定植狀態后,九葉青花椒樹可以開花結果。隨著樹冠擴大、分枝數量的增多,椒樹的產量會逐年提升,繼而形成一年栽培、二年結果、三年豐產的獨特景象[2 ]。青花椒植株根系發達,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耐干旱,在山地上種植也能獲得高產[3 ]。與傳統紅花椒相比較,青花椒的味道更清香,麻味更柔和清新,不刺激。在川、渝地區火鍋底料、雞、魚等爆款菜品上的應用迅速超越紅花椒,且種植面積逐年擴大。青花椒具有長勢更快,產量更高等突出特點,近年來在四川、重慶、云南等地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青花椒種植可在充分利用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及荒山坡土地資源的同時,有利于降低水土流失,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1 文縣青花椒生產現狀
九葉青花椒原產自重慶江津,因果實清香味麻成為火鍋的基本調料,在四川、重慶兩地消費量很大。重慶江津青花椒栽種面積達到3.33萬hm2[4 ],四川青花椒栽種面積約在20萬hm2以上[5 ],但青花椒在甘肅省鮮有種植,2004年隴南市武都區花椒服務中心首次引進青花椒;2011年,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花椒研究所從重慶市江津區引進九葉青花椒苗木,現栽培于隴南市武都區馬街鎮官堆村花椒研究所種質資源圃。隴南市武都區花椒服務中心于2014年和2017年從重慶市江津區引進九葉青花椒了苗木,并在楓相鄉進行試種栽培,但目前僅有零星植株留存[6 ]。
文縣青花椒從無到有,發展到目前規模,當地“合作社+種植戶”為青花椒主要生產加工經營主體日益凸顯。隴南文縣范壩鎮前山村,地處高海拔,陰寒潮濕,不適宜在周邊鄉鎮廣泛栽植大紅袍花椒[7 ]。2017年文縣勇榮經濟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從重慶市江津區引進九葉青花椒品種,在范壩鎮等地開展了青花椒育苗以及嫁接改良培育等試驗示范。經過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等省市科研院所及地方技術部門的精心指導,勇榮經濟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于2020年1月14日正式注冊“勇榮”商標。目前打造的“勇榮”文縣青花椒種植示范推廣已經輻射到文縣的碧口、中廟、范壩等多個鄉鎮,青花椒已在文縣成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群眾增收致富“錢景”一片大好[8 ]。文縣青花椒從2017年引進種植面積13.33 hm2起步發展到目前種植面積近50.0 hm2,總產量為2.0萬kg以上,總產值達40萬元以上。2021年10月勇榮經濟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文縣勇榮花椒產業協會在文縣科協的支持下先后在文縣碧口鎮水蒿坪村和文縣中廟鎮肖家溝村分別建立了青花椒種植科普示范基地,以帶動更多的農戶共同發展致富。
由于文縣青花椒種植基地范壩鎮地處自然保護區,可有效避免生產過程中的農殘與重金屬污染,因而品質上佳。2020年9月17日,勇榮經濟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九葉青花椒經蘭州中檢科測試技術有限公司參照國家花椒檢測標準(GB/T30391 — 2013)檢測,產品的重金屬、農藥殘留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一級標準,為無污染、綠色級食品。2020年10月16日勇榮經濟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九葉青花椒產品又通過了公信中國產品信息溯源認證,成為公信中國優選良品[9 ]。2022年5月勇榮經濟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設在文縣范壩鎮前山村青花椒種植示范基地被隴南市科協評選為隴南市科普示范基地。2023年“文縣青花椒”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后產品符合綠色食品A級標準,于2023年8月1日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編號:LB-23- 23082712464A),同時并于2023年10月“勇榮”青花椒入選甘肅省第四批《“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
2 文縣青花椒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近年來,文縣當地政府通過整合資金和技術支持,推動了青花椒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增長。但在發展綠色生產、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的同時,存在以下主要問題,限制了花椒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2.1 種植面積規模不足, 嚴重制約產業發展
文縣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地形復雜,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區,但土地資源稀缺,土地分散,花椒等經濟林果種植面積自然受限。目前青花椒引進種植僅集中在碧口、中廟、范壩等4個鄉鎮,累計面積不足67 hm2。缺乏連片和規模化種植,無法形成青花椒的規模效應。在種植規模上,農戶分散化生產,涉農企業小規模經營,難以應對市場變化風險,嚴重制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2 品種選擇栽植盲目, 優質種子種苗短缺
在國內青花椒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和重慶等地,栽種面積為69.2萬hm2,代表品種有“江津九葉青花椒”“金陽青花椒”“洪雅藤椒”等[10 ]。文縣以前盲目引進四川、重慶等地九月青、藤椒等外源種子種苗,造成當地青花椒品種繁育亂象,且未能根據市場的需求和價格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品種選育,致使青花椒產業發展風險大。同時由于當地青花椒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零散、建設明顯滯后,全縣僅有一家合作社開展種苗繁育工作。青花椒種植基地面積小,造成年生產量嚴重不足,直接影響文縣青花椒產業的有序發展。
2.3 種植技術落后, 技術管理人才缺乏
文縣青花椒種植還主要依賴傳統紅花椒的種植經驗,田間管理粗放、栽培措施單一,肥料、農藥等安全使用缺乏科學的指導。大多數農戶處于嘗試種植階段,生產技術不規范,未形成標準化種植技術體系。且由于缺乏集約經營,優質青花椒栽植規模過小,生產出的青花椒產品缺乏統一性,導致青花椒的品質難于控制,嚴重影響了產量和品質的同步提升。目前文縣青花椒種植以合作社和農戶為主,種植技術大都從網上學習所得,從未經過專業的培訓。常規的肥水管理、修剪整形等技術措施未能完全普及,種植大戶、普通椒農對科學管理技術的掌握和接受程度差距較大,椒園的綜合管理水平整體較低,使得青花椒的產量、品質和產業經濟效益相對低下。僅有 “勇榮”一家專業合作社在全縣范圍內示范帶動發展青花椒生產,本土化專業人才隊伍的缺乏,嚴重影響了文縣青花椒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4 椒葉、 椒籽等農林廢棄物處置利用不當
青花椒主要的用途是調料和醫藥等方面,開發油品加工等用途在文縣還沒實現。對青花椒的生產利用仍以花椒果皮為主,其副產品的開發利用仍然處于空白。青花椒枝干、葉片,尤其是副產物花椒籽,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11 ]。同時由于椒園修剪管理后的枝條等農林廢棄物存在焚燒現象,易造成二次污染。
2.5 產業鏈條短, 二、 三產缺失, 市場銷售渠道缺乏
一是當地花椒加工業相對落后,目前全縣絕大多數青花椒仍以干花椒果皮形式出售和消費,直接以原料形式銷售,利潤薄弱,產品附加值較低。二是產地初加工仍處于自然晾干階段,缺乏干燥、分級、包裝工藝和先進設備。三是農戶將青花椒直接賣給小商小販,在生產交易中由于不掌握市場行情,與市場脫節,經常出現互相壓級壓價、相互傾銷等問題,產銷對接體系不健全,最終將導致種植戶利益受損。
3 文縣花椒產業發展潛力
3.1 地域特色有利于培育青花椒“獨一份”產業
文縣位于甘肅省最南部,境內由于山大溝深,全縣80%以上的耕地為山地,海拔550~4 187 m,年平均氣溫16 ℃,降水量500 mm以上,屬于長江流域,常年降水量充足,氣候濕潤涼爽,適合青花椒生長。面對伴隨人均收入增長出現的消費需求高級化、多樣化和對特殊性能產品需求增大趨勢以及紅花椒產品市場遇冷、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現狀,文縣發揮比較優勢,聚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重點培育發展青花椒“獨一份”產業,全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不斷增強產品競爭力。
九葉青花椒一般生長在四川、重慶低海拔地帶,在花椒品系中是最具競爭力的早熟品種,以果實清香,麻味純正而著稱,更是川菜品系中不可缺少的靈魂級調味品,每年在重慶市、四川省的用量遠遠大于紅花椒。由于范壩鎮地處在文縣東南部,地勢山高坡陡,最高點海拔2 702 m,最低點海拔700 m,屬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4.8 ℃,氣溫最低的1月平均氣溫4.2 ℃,氣溫最高的7月平均氣溫25.1 ℃。境內河道白龍江、讓水河均屬于長江流域,產出的青花椒在口感、品質及微量元素等方面均優于四川、重慶的青花椒。文縣青花椒采種母株種植海拔高(海拔1 100 m),歷經6年多的種植馴化,已經適宜當地的海拔和氣候,比起重慶地區低海拔產區(200~500 m)的九葉青花椒更加適合在當地栽種,而且成活率很高,降低了栽種的風險。為更好地把文縣青花椒產業做大做強,在當地培育出更好的花椒品系,把當地資源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經濟優勢,將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3.2 產業政策扶持加大青花椒增產增收潛力
隨著“長江經濟帶”的全面建設,文縣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將在政策項目資金技術等要素方面獲得支持,生態環境治理、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將迎來新一輪的政策機遇,在沿江綠色發展軸、成渝城市群、多點城市發展中受益。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將推動文縣青花椒產業發展實現大變革、大轉型,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中高端、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將快速增長,青花椒的獨特價值和多元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掘和拓展。
近年來全國花椒種植面積已突破100萬hm2,青花椒產業發展勢頭兇猛[12 ]。逐年增加的媒體關注度及時地反映出青花椒產業的興盛[13 ]。作為文縣特色經濟林果,青花椒是新時期鄉村振興的當家產業之一。隨著青花椒在醫療、保健、飼料、肥料、日化等領域的研究應用在不斷拓展,今后的花椒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通過對青花椒功效的研究、提取和產品開發,可進一步將產業鏈條向食品添加劑、醫藥中間體、新資源食用油、保健品等行業延伸。花椒日化、養生等系列衍生品相繼面世,大大提升了花椒的價值。通過延長產業鏈、調整產業結構、拓展銷售渠道來帶動青花椒產業發展,青花椒的需求量將與日俱增。
4 文縣青花椒產業提升的發展思路及對策建議
4.1 發展思路
近年來全國花椒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各產區在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各產區都通過其花椒產品的獨特品質、地域特色等加大宣傳推廣,以此來帶動公眾的消費,搶占市場先機。青花椒如今已經成為熱門植物,發展空間廣闊[14 ]。立足文縣生態優勢,以地理位置、花椒資源、人文環境為基礎,以做優一產、延伸二產、提升價值為主線,以標準化種植、初加工增值、品牌溢價、產銷對接為抓手,大力發展青花椒產業。在種植發展方面,以綠色生產標準化為主導,適度規模化為補充,充分利用坡地面積進行種植;在加工發展方面,以分等分級綠色加工為特點,發展產地初加工;在品牌建設方面,以綠色、有機為特色,提升“勇榮”綠色優質品牌;在產銷對接方面,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定點加工、定點倉儲、定點銷售,發展訂單式農業;充分利用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以及“抖音網紅”創新商業模式的帶動,在農民致富方面以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為典型,促進共同富裕,力爭通過努力,建設文縣青花椒綠色優質原料供應基地,建立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促進鄉村特色產業振興與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4.2 對策建議
4.2.1 集成提質增效管理技術模式,提升本土化綠色種植水平 一是針對當地青花椒在定植3~5 a后生長較為旺盛的生長特點,掌握好樹體整形修剪,推廣矮化密植,處理好輔助枝,有計劃地培養結果枝組。及時摘心、疏枝、剪梢等,保持園地通風透光,保護和提高樹勢[15 ],通過隔株修剪方式,針對全園內50%的樹體實現“主枝回縮修剪”,來年再輪換對遺留的隔株椒樹進行整形修剪操作,可節約1/2的勞力工時。二是在不影響花椒生長和采摘的前提下,篩選出適宜花椒林下間作種植綠色高效模式。祝曉云等[16 ]研究發現在低齡椒園中推廣套作矮稈作物可增加土壤表層含水量、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溫度、促進花椒生長。通過合理間作短生育期、投資回報快的雜糧和蔬菜作物,如大豆、蠶豆、白菜、莖用芥菜等[17 - 18 ],與馬鈴薯、紫蘇和大豆復合種植,增加園地植物多樣性[19 ]。采用綠肥有機種植方法,減少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健康和生態平衡。代曉燕等[20 ]針對重慶地區青花椒生長特點,篩選出適宜花椒林下間作大豆-莖用芥菜周年綠色種植;推行幼齡青花椒園春套南瓜、秋套榨菜的栽培模式,該模式套作不但能有效防治雜草,保證椒農前期收益而且套作植物的產值和凈收入較高,其凈收入在37 500元/hm2以上[21 ]。馬倩倩等[22 ]研究集成了青花椒林下種植大球蓋菇及白三葉栽培技術,有利解決青花椒種植生態環境質量下降、農藥殘留量加大以及花椒內源生長素失調等現實生產問題,促進花椒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4.2.2 健全優質種子種苗繁育體系 一是建立花椒種質資源圃,對青花椒品種資源采集、入圃、觀察、選擇、擴繁等進行規范管理。二是設立青花椒優質種子生產區域,根據生產要求,提供優質種子。三是建立優質種苗繁育基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育穩產高產品種。四是引進優質種質資源,建立示范觀察區,明確種子種苗綜合品質。
4.2.3 提高規范化種植和科學化管理水平 一是花椒被用作經濟林進行栽培和利用,花椒果實作為經濟產品,其產量和品質始終是花椒人工林最重要的經營管理目標[23 ]。施肥顯著改變九葉青花椒資源在生長、貯存和生殖(結實)間的分配,增加資源用于植株新梢和根系生長,可獲取更多養分,進而提高果實產量[24 ]。因此建立地方標準和生產管理規范,指導青花椒種植,逐步提高產品質量。二是長期以來椒農主要依賴化學藥劑,而化學農藥的不科學使用對青花椒品質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25 ]。因此,構建全流程溯源體系,從種源、土壤、氣象、水肥、植保、長勢、采收等主要管理環節進行實時實景、多點多維監測管理,與加工、物流、銷售、體驗等環節標準銜接。三是建立青花椒質量檢測評價中心,對當地品種的營養理化、非法添加、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功能成分等進行檢測。四是提升“勇榮”綠色品牌,支持地理標志、“土特產”“甘味”產品的有機申報認證等,構建優質青花椒原料供應基地。
4.2.4 打造資源循環利用模式 一是建立農林廢棄物處理轉化中心,強化農林廢棄物回收,并進行規范化處理,循環利用,降低有害生物二次侵染,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殘污染,有效控制并大幅降低化肥使用量。二是做好農林廢棄物預處理,建立合作社、農戶提供農林廢棄物,農林廢棄物處理轉化中心反補生物肥的機制。三是制定相關政策,推廣使用生物肥料及菌肥,推廣使用生物農藥,與生產單位洽談集采,降低農戶購買成本,并逐步推廣花椒專用肥。
4.2.5 建立初加工基地,延伸產業鏈條 一是按當前青花椒種植面積和產量,進行產地初加工,鼓勵和培訓指導農戶對花椒產品進行分級、干燥等預處理。二是針對青花椒的采摘和倉儲成本較高的現狀[26 ],構建三定點體系,即定點加工、定點倉儲、定點銷售,形成農戶-預處理-產地分級-倉儲鏈條,以倉庫作為交割庫,統一產品的交易。三是建立產地初加工平臺,探索開展功能性產品的生產加工。
4.2.6 完善技術管理培訓體系 一是建立專家工作站,定期或不定期有針對性邀請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致富帶頭人。二是支持縣技術人員走出去,前往國家檢測機構、科研院所參觀學習。三是依托縣相關涉農涉藥管理部門,組織技術人員,構建縣巡視機制,依托溯源系統和現代化手段,不定期巡視花椒綠色種植與生產加工情況。
參考文獻:
[1] 袁天才. 九葉青花椒栽培管理技術[J]. 中國林副特產,2023(3):22-24.
[2] 蘇元林. 九葉青花椒高產種植技術[J]. 新農業,2023(20):28-29.
[3] 張 霞. 金陽青花椒 香溢振興路[N]. 涼山日報(漢),2023-06-20(008).
[4] 楊林生,楊 敏,彭 清,等. 重慶市九葉青花椒施肥現狀評價[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
42(3):61-68.
[5] 葉 萌. 四川花椒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 中國農村科技,2020(9):70-73.
[6] 楊建雷,曹永紅,陳善波,等. 花椒種質資源圖譜[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23.
[7] 中新網. 隴南范壩:探路產業“南茶北果、溝峽藥菌”靠山“吃”山[EB/OL]. [2020-09-23][2024-05-10].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0/09-23/9298402.shtml.
[8] 中國甘肅網. 文縣: “青花椒”更提“振興味”[EB/OL]. (2021-04-20)[2020-05-10] https: //gansu.gscn.com.cn/ system/2021/04/20/012575388.Shtml.
[9] 中國甘肅網. 文縣“青花椒”更提“振興味”!. [EB/OL]. (2021-04-21)[2024-05-10]. https: //www.360kuai.com/pc/956a20ef1c85fb918?cota=3&kuai_so=1&sign=360_ 57c3bbd1&refer_scen e=so_1
[10] 劉春秋,呂雪梅,鄧 濤. 對我國花椒產區營銷工作的幾點思考——以中國花椒之鄉江津花椒為例[J]. 山西農經,2023(18):173-175.
[11] PANG W, LIU S, HE F, et al. Anticancer activities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seed oil on malignant melanoma[J]. J Ethnopharmacol, 2019, 229: 180-189.
[12] 黃伊嘉,吳 斌,何光贊,等. 花椒轉型發展木本油料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議[J]. 現代農業科技,2021(15):218-220.
[13] 何周建,葉 萌,浣 杰,等. 基于CiteSpace分析青花椒產業發展熱點和趨勢[J]. 四川林業科技,2024,
45(2):15-20.
[14] 姚 佳,蒲 彪. 青花椒的研究進展[J]. 中國調味品,2010,35(6):35-39.
[15] 王保軍,彭 海,師海鋒,等. 花椒綠色生產管理關鍵技術[J]. 農業與技術,2021,41(3):84-86.
[16] 祝曉云,張開艷,陳春旭,等. 套種矮稈作物對低齡花椒園的影響[J]. 廣西林業科學,2022,51(3):337-341.
[17] 陳 紅,魯遠源,羅云米,等. 林下“白菜-大豆”周年兩熟高效栽培模式簡介[J]. 南方農業,2019,13(1):52-54.
[18] 王榮華,張娟麗,張 笑,等. 果樹幼園間套蔬菜高效種植模式[J]. 農民致富之友,2017(20):160.
[19] 羅廣元,李鴻杏,楊 斌. 西北山地花椒農作物復合種植的生態經濟效益研究[J]. 中國水土保持,2017(4):31-34.
[20] 代曉燕,樊仕勇,李清虎,等. 花椒林下高效間作模式及其栽培要點[J]. 南方農業,2022,16(5):61-63;67.
[21] 李 俊,陳 政. 幼齡青花椒園南瓜榨菜套作模式及效益分析[J]. 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6):112-113;127.
[22] 馬倩倩,彭莞云,黃 濤,等. 青花椒林下種植大球蓋菇及白三葉集成技術[J]. 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11):153-154;157.
[23] 韋美靜,敖 芹,余玥郿,等. 花椒產量和品質相關研究及展望[J]. 南方農機,2023,54(18):60-63.
[24] 敖 芹,周朝彬,余玥郿,等. 石漠化地區不同配方施肥下九葉青花椒產量與生長和養分儲存的關系[J]. 貴州農業科學,2024,52(1):33-41.
[25] 唐明雙,何 川,王 穎,等. 青花椒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2):94-97.
[26] 沈 倩,劉家益. 四川省青花椒全產業鏈價值增值路徑研究[J]. 山西農經,2023(1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