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甘肅省目前香菇品種繁多、栽培技術不精準等問題,以L808、申香215、238、0912和申香1513等5個不同特性的香菇品種為供試品種,設置不同的養菌溫度、刺孔方式、出菇溫度,篩選適應性強、耐溫差、易管理、產量高、品質優的香菇優良品種,并提出不同生育階段的精準化栽培管理技術。結果表明,香菇品種L808和238表現優良,菌棒培養階段采用20~22 ℃的控溫培養、刺孔2次,大棚自然出菇(16~28 ℃)的栽培方法表現最佳,生物學轉化率、優質菇率相對較高。
關鍵詞:香菇;品種篩選;溫度管理;刺孔方法;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4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7-2172(2024)12-1112-06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4.12.007
Study on Variety Screening and Precis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Lentinula edodes
GENG Xinjun, ZHANG Guixiang, YANG Jianjie, LIU Mingjun, LI Tong
(Institute of Vegetables,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issues of numerous varieties of Lentinula edodes and inaccurat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Gansu Province, 5 L. edodes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808, Shenxiang 215, Shenxiang 238, Shenxiang 0912 and Shenxiang 1513 were used as test varieties. By setting different cultivation temperatures, piercing methods and fruiting temperatures, the excellent varieties of L. edodes with strong adaptability, temperature tolerance, easy management,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were screened out, and the precis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e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 edodes L808 and 238 performed well.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culture at 20 to 22 ℃ and piercing twice were used in the rod culture stage.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natural fruiting (16 to 28 ℃) in greenhouse showed the best performance, and the biological conversion rate and high-quality mushroom rate were relatively high.
Key words: Lentinula edodes; Selection of variety; Temperature management; Piercing method; Cultivation technique
香菇(Lentinula edodes)又名冬菇、香蕈,是我國目前產量最高的食用菌[1 - 2 ]。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近年來香菇種植規模和區域逐年擴大,產量從2010年至2020年增長了83.76%,產值增長了145.15%[3 - 4 ],栽培方式也從農戶栽培向工廠化栽培逐年轉變[5 ]。不同栽培措施對香菇的菌絲生長和出菇影響較大,由于香菇屬于好氧型真菌[6 ],需要有充足的氧氣和適宜的溫度才能良好生長,但隨著香菇菌棒中菌絲活力的不斷增強,呼吸作用不斷加劇,菌棒中的含氧量則會不斷下降,從而影響菌絲生長發育[7 - 8 ]。科學的刺孔方式利于菌絲生長,通過對菌棒刺孔增加菌棒內氧氣含量,可維持菌絲正常生長[9 ],刺孔方式的不同對氧氣含量的變化有較大影響[10 - 12 ]。適宜的培養溫度對菌絲的正常生長也非常重要,溫度過高會燒死菌絲,過低則導致菌絲生長緩慢,分解木質素的能力降低[13 - 16 ]。我們通過研究菌棒不同培養溫度、刺孔方法、出菇溫度對香菇菌絲長勢、產品品質和產量的影響,以期篩選出適宜甘肅省的優良香菇品種,總結出香菇的精簡化栽培技術,為香菇栽培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設備
供試香菇品種為L808、申香215、238、0912、申香1513,均引自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木屑購自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麥粒、麩皮購自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刺孔增氧機型號為LXC-6,由隨州市隆興食用菌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生產。
1.2 培養基配方
原種培養基配方(質量比,下同)為麥粒99%、石膏1%,pH 7.5。栽培種培養基配方為果木屑79%、麩皮20%、石膏粉1%,pH 7.5,含水量580 g/kg。菌棒培養料配方為果木屑78%、麩皮20%、蔗糖1%、石膏粉1%,pH 7.5,含水量580 g/kg。
1.3 培養溫度
1.3.1 養菌階段溫度 W1:大棚養菌自然溫度(10~24 ℃);W2:菇房養菌控制溫度(20~22 ℃)。
1.3.2 出菇階段溫度 W3:大棚出菇自然溫度(16~28 ℃);W4:菇房出菇控制溫度(16~20 ℃)。
1.4 刺孔方法
C1:刺孔1次;C2:刺孔2次。
1.5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23年3 — 10月在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試驗基地進行。試驗采用多因素隨機區組試驗,分養菌管理和出菇管理兩個階段。養菌管理階段每品種按不同培養溫度(W)和不同刺孔方法(C)設置4個處理,每處理24棒,重復3次;出菇管理階段在養菌管理階段處理的基礎上,按不同出菇溫度(W)將每處理再劃分為2個處理,每處理12棒,重復3次(表1)。
1.6 試驗方法
1.6.1 菌棒制作 按配方比例準確稱取各原料(木屑不易吸水,拌料前36 h用清水噴灑進行預濕處理,保證木屑內部吸足水分),然后投入拌料機中進行混合,調至含水量達580 g/kg,pH 7.5。混合均勻后用裝袋機進行裝棒,菌袋選用厚0.007 cm的高壓聚乙烯袋(15 cm×55 cm),每棒投干料0.8 kg。填裝后的菌棒及時置于滅菌鍋121 ℃滅菌3.5 h。
1.6.2 接種 接種作業在超凈工作臺下完成,采用人工3穴接種。首先用錐形棒在菌棒上打3個直徑3 cm、深約3 cm的圓形接種穴,將栽培種快速填充于接種穴內,填平壓實后用透氣貼進行封口。
1.6.3 刺孔 為避免菌棒在發菌階段發生厭氧現象,根據菌棒的生長狀況及時進行刺孔。采用刺孔1次的菌棒,刺孔時機為菌棒菌絲滿袋后,袋壁處有少量的瘤狀物發生時用刺孔機刺孔,深3.0 cm,數量60個。采用刺孔2次的菌棒,第一次刺孔時機為菌棒各接種穴菌絲相連后,選用直徑0.3 cm鋼釬在穴口周邊(菌絲邊緣內側1.0 cm處)人工刺孔,深4.0 cm,數量6個;第二次刺孔時機為菌棒菌絲滿袋后,袋壁處形成少量瘤狀物后用刺孔機刺孔,深3.0 cm,數量60個。
1.6.4 養菌管理 菌棒接種后按試驗處理要求分別放置在大棚和菇房內進行養菌,空間濕度保持在40%~50%,全程暗光培養。培養期間,防止菌棒芯部溫度過高,高于28 ℃時采用翻棒、通風、地面灑水等處理進行降溫,使溫度保持在設定的養菌溫度區間。另外,根據菌棒的不同處理按生長情況和處理要求及時進行刺孔,待菌棒轉色并后熟以后出菇管理。
1.6.5 出菇管理 菌棒轉色并后熟后,脫除外袋,按試驗處理要求分別放置在大棚和菇房內進行出菇管理。打水量和打水時機根據菇體數量、大小和天氣溫度而定,打水后及時進行通風,避免病害的發生。溫度保持在設定的出菇溫度區間。
1.7 測定項目及方法
觀察不同處理組合的生育期、菌絲生長狀況(萌發、長勢、濃密度、滿袋期)、轉色情況(轉色時間、轉色速度)、單菇重,菇體大小,花菇率及前三潮菇產量和生物學轉化率[17 ]。
1.7.1 菌絲生長速度 將菌種置于22 ℃環境下進行培養,觀察菌絲生長狀況。菌絲生長速度采用劃線法測量[13 ],即隨機抽取5瓶原種,在菌絲處進行標記,4 d后用刻度尺對菌絲生長速度進行測量,測定后再次標記,4 d后繼續測量,測定3次后取平均值。
1.7.2 菌絲及子實體形態 生育期觀察并記錄菌絲形態和長勢[18 ]、瘤狀物大小和子實體感官性狀。記錄各處理香菇的接種日期、菌絲長滿日期、轉色期和出菇期等。
1.7.3 污染率 菌棒接種后至出菇前對菌棒污染情況進行調查,計算污染率。
污染率=(各處理污染總棒數/各處理生產總棒數)×100%
1.7.4 菇體測定 鮮菇采收后,每處理隨機抽取10個香菇樣本,用電子游標卡尺分別對菌蓋的直徑、厚度,菌柄的長度、粗度進行測定和記錄。
1.7.5 單菇重和產量 鮮菇采收后,采用電子秤分別對各處理的鮮菇進行稱量并記錄產量,同時測定各處理的生物學轉化率。
單菇重=各處理鮮菇重量/各處理鮮菇個數
生物學轉化率=[鮮菇重量/(棒數×0.8)]×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香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在菌絲發菌階段,不同處理菌棒的菌絲長速均有所不同。由圖1可知,5個品種在同一刺孔方式下,智控溫度W2下的養菌效果均優于W1,菌絲平均長速較快,其中品種238在W2C1與W1C1相比,長速提高0.40 cm/5 d。在相同培養條件下,5個品種刺孔2次的菌絲長速平均高于刺孔1次,其中品種238在W1C2與W1C1差異最明顯,長速提高0.37 cm/5 d。品種238菌絲長速整體表現最優,W2C2處理的菌絲長速最快,達2.87 cm/5 d;其次為品種L808和申香215,2個品種在相同的處理條件下,菌絲長速基本一致。申香1513和0912兩個品種表現較差,其中品種0912在W1C1處理的菌絲長速最慢,僅1.97 cm/5 d(圖1)。
2.2 不同處理對香菇轉色的影響
不同品種養菌階段采用不同溫度區間進行培養,對菌棒的菌絲形態、轉色具有一定影響,各品種間存在一定差異。菌棒在自然溫度W1下培養,滿袋后袋壁易形成大小不一、數量較多的瘤狀物;菌棒在智控溫度W2下培養,滿袋后袋壁不易形成瘤狀物。同一刺孔方式下,菌棒在W1溫度下比在W2溫度培養時轉色起始時間早6~13 d,其中品種0912表現突出,可提早13 d發生轉色。同一刺孔方式下,不同品種菌棒在W1溫度下均比W2溫度下完成轉色的速度慢,品種申香1513轉色速度慢6 d。刺孔次數對轉色的起始和轉色速度均無影響。從轉色起始時間來看,品種L808、0912和申香1513的菌棒在W1環境溫度下開始轉色時間早,從制棒到轉色發生僅56~57 d,品種238的菌棒在W2環境溫度下開始轉色時間最晚,從制棒到轉色發生需79 d。從轉色速度來看,品種238整體轉色速度最快,W2環境溫度下菌棒轉色80%僅需36 d;0912和申香1513轉色速度較慢,在W1環境溫度下菌棒轉色80%需50 d(表2)。
2.3 不同處理的香菇商品性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香菇品種不同處理的子實體以申香215和L808菇質硬度適中,菇體較大,肉質厚,菌蓋直徑和菌肉厚度達6.6 cm和2.4 cm以上,在W1C2W4處理組合下表現最明顯,菌蓋直徑均達到7.6 cm,總體外觀形態表現均為優。各品種中申香215在W1C1W4、W1C2W3、W1C2W4和W2C1W3處理組合下的單菇重均為最高,其中W1C2W4處理下的單菇重達23.76 g;其次L808在W1C1W3、W2C1W4、W2C2W3和W2C2W4處理組合下的單菇重均較高,在W2C2W4處理組合下的單菇重達22.06 g;238、0912和申香1513在各處理組合中單菇重優勢表現不明顯,其中申香1513在W1C1W3的處理組合中單菇重僅為13.11 g。出菇階段采用大棚出菇自然溫度W3花菇率較高,但各品種間存在一定差別。品種L808表現最為突出,花菇率為19.3%以上,其中W2C1W3處理下的花菇率高達22.1%;其次為申香215和238,花菇率達16.3%和17.3%以上;0912和申香1513在各處理下花菇率表現較差,其中申香1513在W1C1W3處理下的花菇率最低,僅為11.2%。出菇階段采用菇房出菇智控溫度W4下出菇,5個品種的表現一致,花菇率均為0%。
2.4 不同處理的香菇產量
由圖2可知,各處理下品種L808、238表現均優于其他品種,其中在W2C2W3處理下兩品種前三潮菇總產量最高,分別達6.78、6.52 kg,顯著高于其余3個品種(P < 0.05),轉化率分別為70.63%、67.92%;在W1C2W3處理下L808、238前三潮菇總產量分別可達6.08、5.88 kg,均顯著高于其余3個品種(P < 0.05),轉化率分別為63.33%、61.25%。品種申香215、申香1513表現較好,在W2C2W3處理下產量分別為5.48、5.41 kg,在W1C2W3處理下產量分別為5.38、5.08 kg,均顯著高于品種0912(P < 0.05)。品種0912在W2C2W3處理下前三潮菇總產量相對最高,為3.85 kg,轉化率僅為40.10%,產量均顯著低于其他4個品種(P < 0.05)。
3 結論與討論
綜合分析,各品種在菌棒養菌階段采用控溫20~22 ℃菇房下養菌,菌絲發菌速度快,菌絲滿袋后發生轉色時間雖然晚,但完成轉色的速度快,轉色均勻,色澤度好,袋壁不易形成菌皮和大型瘤狀物,優于大棚自然溫度10~24 ℃下養菌,這與雷偉冬等[19 ]的研究結果一致。采用刺孔2次的菌棒,菌絲長速相對較快,雖然對菌棒轉色的起始和轉色速度無明顯影響,但相比刺孔1次的菌棒,袋壁瘤狀物形成小而少,不易形成厚菌皮,這與姜寧等[20 ]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出菇階段采用大棚自然溫度16~28 ℃下出菇,品質優,花菇率和產量高。本研究中,品種238轉色期短,20~22 ℃下菌棒轉色期僅36 d;申香215、申香1513、L808品種轉色期較慢,20~22 ℃下菌棒轉色期分別為43、44、44 d;品種0912轉色慢,20~22 ℃下菌棒轉色期為49 d。品種L808、238采用16~28 ℃環境溫度養菌、刺孔2次、大棚自然溫度16~28 ℃環境下出菇產量和轉化率高。菌棒出菇階段在16~28 ℃環境下出菇,相對花菇率較高。在智控16~20 ℃環境溫度下出菇,菌棒菇體較大,無花菇形成。趙會長等[21 ]研究發現,秋栽SN7在工廠化集中養菌的條件下,出菇快產量高,花菇率高,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5個香菇品種以L808和238總體表現好,無論從菌絲長勢、轉色及各處理下產量均普遍優于其他品種。栽培方式宜選用控溫20~22 ℃菇房下養菌,刺孔2次,大棚自然溫度16~28 ℃下的生態出菇的技術最佳。
參考文獻:
[1] 魚 智,李佳奇,米林鋒,等. 不同棗木基質配比對香菇L808菌株菌絲生長的影響[J]. 中國食用菌,2023,42(2):82-87.
[2] 任愛民,包玉政,韓愛民,等. 基于D-optimal法優化香菇菌種培養基質配方的研究[J]. 寒旱農業科學,2024,3(8):724-733.
[3] 閆華清,吳 芳. 中國食用菌出口特征、國際競爭力水平與貿易潛力分析[J]. 北方園藝,2022(19):142-150.
[4] 張俊飚,彭子怡,顏廷武. 我國香菇產業國際貿易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 食藥用菌,2022,30(3):165-171.
[5] 陳黃曌,蔡英麗,邊銀丙. 棉稈屑代料栽培秋季香菇初探[J]. 食用菌學報,2013,20(2):20-24.
[6] 李 玉,張振宇,尚曉東,等. 香菇菌棒設施化生產及其問題淺析[J]. 食用菌,2017,39(3):3-4.
[7] 雷偉冬,劉 爽,丁 建,等. 設施化栽培條件下香菇菌棒刺孔數比較試驗[J]. 食用菌,2022,44(6):53-55.
[8] 李海琴. 西北地區設施反季節香菇栽培技術[J]. 蔬菜,2022(9):45-48.
[9] 楊仁錄,付愛芳,劉明軍,等. 不同刺孔時間對香菇生長及出菇的影響[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23(9):41-45.
[10] 段慶虎,龔鳳萍,竹 瑋,等. 代料香菇菌棒刺孔技術的研究進展及技術改進與應用[J]. 食藥用菌,2023,31(2):144-148.
[11] 柳鳳玉,梁曉生,程群柱,等. 不同刺孔次數和數量對香菇生殖生長的影響[J]. 現代農業科技,2022(14):30-32;37.
[12] 班新河,魏銀初,王震,等. 香菇菌袋刺孔方式及刺孔數量比較試驗[J]. 食用菌,2015,37(2):40-41.
[13] 鮑紅春,吳小燕,李小雷,等. 不同香菇菌株生長特性及優良菌株篩選[J]. 北方農業學報,2023,51(6):59-69.
[14] 劉?d88791a28c2fd08e21a4e002a8e5bacb4c80e03f55db313a434d9e2e645f68cf; 昆,蔣 俊,宋小亞,等. 6個香菇L135菌株主要性狀的比較分析[J]. 食藥用菌,2023,31(5):332-337.
[15] 張桂香,楊建杰,劉明軍,等. 不同出菇溫度下香菇各潮次菇產品的品質變化[J]. 甘肅農業科技,2020(10):28-31.
[16] 楊 森,吳 勇,劉洪明. 香菇的高產栽培技術及常見問題與對策[J]. 食用菌,2023,45(4):60-62.
[17] 付顯鋒,呂曉東,陳金良,等. 香菇菌株高溫栽培篩選研究[J]. 北方園藝,2020(21):116-122.
[18] 常婷婷,趙 妍,楊煥玲,等. 香菇復配氨基酸培養基優化及其對香菇菌絲生長生理的影響[J]. 微生物學通報,2022,49(2):545-555.
[19] 雷偉冬,劉 爽,丁 建,等. 設施化栽培條件下香菇菌棒刺孔數比較試驗[J]. 食用菌,2022,44(6):53-55.
[20] 姜 寧,李巧珍,李 玉,等. 香菇菌棒不同刺孔分布對工廠化出菇的影響[J]. 上海農業科技,2020(4):97-98;102.
[21] 趙會長,陳世貴,吳建志,等. 五個秋季主栽香菇品種在鄖陽區的適應性分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23,
62(S1):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