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天氣逐漸寒冷。然而,走進大同市靈丘縣趙北鄉菌棒廠內,農戶們正利用冬閑時間加工制作菌棒,一派繁忙的鄉村農事新畫卷展現在《科學導報》記者眼前。車間里,機器聲轟鳴,廠里的工人們有序地拌料、裝袋、滅菌、點種等,一座座木屑“小山”搖身變成一袋袋“致富棒”。
趙北鄉依托夏無酷暑、冬無霾霧、氣候寒涼的特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香菇種植產業,已在當地小有名氣。多年來,由于該鄉沒有菌棒生產基地,每年都要從外地購買食用菌棒,無形中增加了成本。“為改變這種狀況,從生產源頭上保障全鄉食用菌種植戶的菌棒供應,今年我們引進企業在白崖峪村建起菌棒廠,延伸食用菌產業鏈條,提升食用菌產業整體產能。”趙北鄉黨委副書記鐘建軍說。
據了解,香菇菌棒的生產管理要經過多道工序,每道程序對成品率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嚴格按照技術要求進行。“進廠后第一步是預濕、攪拌、制棒、高溫滅菌,用105℃高溫滅菌18小時,燜制6小時,然后出鍋冷卻到15℃~18℃才可以接種菌種,一般40天就出菌棒,菌棒成熟則需要4個月。”菌棒廠技術人員黨桂學詳細介紹著菌棒的生產過程。
“目前,我廠日均生產菌棒2萬棒。今年預計生產菌棒100萬棒。”菌棒廠負責人劉榮欣說,“近幾年,食用菌棒市場相對穩定,每棒維持在3.7元左右,今年預計收益可達370萬元。”
菌棒工廠化生產不僅提升了食用菌產業整體產能,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周邊群眾在制菌車間就業增收,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出門就進廠”的就近就業夢。
“菌棒廠的落地給村集體增加了收入,也給咱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現在,有20多位村民在廠里打工,農閑時還能在家門口掙錢,這是多好的事兒呀。”白崖峪村村民武斌樂呵呵地說。
從食用菌種植到全產業鏈發展,一袋袋“致富棒”讓趙北鄉找到了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力點。是現代特色農業良好的經濟效益讓村民看到了“錢”景,只有產業有特色、村集體有收入、聯農帶農有成效,才能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助力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