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管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田間地頭總能看到他的身影,當一個個農民急難愁盼的問題解決時,他比誰都高興。他就是山西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張中東,作為耕耘三農的科技工作者,他奔走在黃土高原的田間地頭,讓科技護航農業生產,為旱地玉米高產“撐起腰桿”。
玉米是山西第一大糧食作物,每年播種2700萬畝以上,幾乎占了全部耕地面積的一半,然而,“十年九春旱”的氣候條件,直接影響著玉米的正常播種、出苗及苗期生長。地膜覆蓋作為抗御“春旱”最有效措施,多年來在山西乃至華北地區的干旱、半干旱尤其是春旱頻發區糧食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傳統的覆膜種植方式存在放苗投工大、出苗不齊全、播種速度慢、地膜回收難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地膜覆蓋技術的推廣應用。
“什么時候能不用放苗就好了!”老鄉的一句話,讓張中東萌生了新的想法——把農民從放苗投工中解放出來。
2012年,張中東在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部行業項目“主要農作物抗御季節性干旱技術研究與示范”的支持下,開始進行專題研究。
“膜上打孔容易板結阻塞,那就考慮膜外種植。”張中東另辟蹊徑,經過連續3年試驗,他與團隊成員論證了“膜上”與“膜側”兩種種植方法,分析了土壤、溫度、水分對玉米生長的影響,集成了玉米膜側播種綜合高產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鋪膜壟形成弓形、不開溝鋪膜、玉米開溝種在地膜兩側、肥料施于種子外側、播后重鎮壓等,在玉米產量不減少的前提下,徹底把農民從放苗投工中解放了出來,而且苗齊苗全,節省地膜25%,殘膜易于回收。
技術路線圖有了,如何破解產業機械化難題?張中東又一次大膽突破自己的專業,開始研究機械。他說:“不能實現機械化的技術就相當于一項‘死技術’,注定無法大面積應用于生產。”
為了使該項技術能推廣到生產中,張中東決定“外行人”做“內行事”,自己試著做一臺機器。他根據技術需求,先做對應配件,然后到地里試,合適就固定,不合適就重新設計。“外行做機械全靠實踐。”張中東感嘆道,研制過程中他常常跟在拖拉機后面跑,仔細觀察每一個部件的作業情況,邊作業邊調整,哪有問題就停下來改進,經過無數次試驗,才將機器的每一個部件固定下來。
2014年4月,玉米膜側播種機終于研制成功,為解決干旱半干旱地區玉米高產穩產方面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成為國內首臺玉米膜側播種機,真正體現了農機與農藝的有機融合。
“說實話,膜側播種技術并不是新技術,20年前該技術的切入點是產量,因沒有配套的機械,而沒有得以推廣應用。如今這項技術針對的是放苗難問題,且實現了機械化,因此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用句流行的話來說,這也叫問題導向。”張中東解釋道。
“以前,我的800畝地放苗雇人至少要花2萬元,近幾年用了這個機器,不僅放苗的成本省了不少,而且出苗率及整齊度也比以往高得多,根據增產情況每畝地至少又能多收100元,800畝地就能多收8萬元,這樣算下來,僅僅改變了種植模式,我就能多收10萬元。”忻州市繁峙縣種糧大戶梁長青喜悅地分享道。
更為可喜的是,近年該技術在陜西、內蒙古、山西壽陽縣等地推廣時發現,膜側播種的玉米由于氣生根發達,部分地區在生長中后期遭遇大風暴雨的極端天氣情況下,表現出了極強的抗倒伏性,而且不早衰,產量比膜上打孔種植提高10%以上,這為膜側播種技術的推廣提供了新的動力。
“讓農民說好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兒,改變農民的種植習慣更難。一項好的實用的技術不是專家坐在辦公室里想出來的,而是農民用出來的,技術好不好是農民說了算,農民最有發言權。”張中東感嘆道,“山西60%的耕地無灌溉條件,膜側播種技術具有十分廣闊的用武之地,它將會面向全國推廣,使更多農民從中受益。”
農業問題錯綜復雜,所有的技術都應建立在實驗或試驗驗證的基礎上。對于無法確定或不確定答案的問題,張中東總是先針對性地開展試驗研究,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和推理判斷,得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玉米分蘗是玉米生長中常見的現象,每年都有大量農民咨詢有關分蘗去留的問題。查閱資料后發現去與留的說法都大多是建立在推斷或經驗基礎上,專門進行試驗研究的論文卻查不到。
針對這一情況,張中東與課題組成員先后用3年時間在忻州、五臺、原平等地開展專題研究,通過分析分蘗對主莖生長發育以及分蘗對主莖果穗產量及單位面積產量影響的表現及數據研究,課題組發現大部分分蘗會在玉米生長后期自行枯萎,小部分未枯萎的分蘗不僅會影響主莖發育,還會增加主莖果穗粒重,進而得出分蘗應保留、不宜去掉的結論。這一定論顛覆了農民傳統觀念,告別了多年來打分蘗的習慣。
野雞啄害玉米苗也是山區春季玉米生長過程中一個常見的問題,為此,張中東多次專程趕赴受災較重的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下黃彩村實地調查危害狀況,并進行了相關試驗。經過對不同地理位置、玉米受野雞危害程度展開調查,摸清了野雞危害玉米規律,為農戶“把脈問診”提出了使用驅鳥器、用“福克”種衣劑包衣等應對措施,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農民的事兒就是我的事兒,”張中東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2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全省,累計下鄉達400余次。
這就是張中東,一個將農民的事兒視為己任,默默無聞在玉米研究與科技服務一線耕耘的科技工作者。他的故事,是千萬農業科技人員心系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真實縮影,是投身“強國復興有我”實踐的生動寫照,激勵著更多人投身到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共同書寫著農業現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