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琉璃數山西,山西琉璃看河津。在山西省運城河津市,一場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津窯灰陶琉璃的保護傳承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11月13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河津市龍門灰陶琉璃文化產業園,深入了解這一傳統技藝的歷史與現狀,并與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探索其未來發展之路。
灰陶琉璃產業是河津市傳統文化產業。灰陶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鼎盛于明清時期,是具有獨特黃土高原民間藝術風格的民族手工藝。琉璃始于宋金時期,是漢族傳統陶瓷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有機結合,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河津市被稱為“中國灰陶琉璃文化之鄉”,“琉璃燒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運城市乃至山西省灰陶琉璃產業國家級“金字招牌”,河津灰陶琉璃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還被用于文物古跡修復和民居建筑上。北京故宮、太原晉祠、芮城永樂宮、解州關帝廟、洛陽少林寺等建筑,都有河津琉璃的身影。特別是山西的晉商大院,更是灰陶制品的結晶,這些制品以其工藝獨特、造型古樸大方、寓意深刻而備受歡迎。
為有效發揮灰陶琉璃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大力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津市政府規劃建設了河津市龍門灰陶琉璃文化產業園,以“古中國文化”為主題,秉承“產業與文化、產品與藝術”融合發展理念,以呂氏璃為龍頭、灰陶磚雕為支撐,打造集文化旅游藝術、研發體驗展覽、生產物流施工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園區。
走進產業園,一股古樸而濃厚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各式各樣的灰陶琉璃制品琳瑯滿目,從傳統的瓦件、脊獸到現代的文創產品,每一件都凝聚著匠人們的心血與智慧。
灰陶琉璃文化產業園占地38.8公頃,布局結構為“一心閃耀、一帶貫穿、兩區聯動”的空間結構。“一心閃耀”即灰陶琉璃文化展示中心及配套服務,緊鄰龍門大道布局;“一帶貫穿”即沿煤灰路兩側布局灰陶琉璃生產加工企業,形成產業貫穿發展帶;“兩區聯動”規劃南北兩片灰陶琉璃生產區,形成兩大片區聯動發展的態勢。
“目前河津市灰陶琉璃企業共13家,其中入園企業10家、開發區企業1家、西窯頭老村2家,從業人員1000余名,年生產能力2億件,產值2億元以上。”園區工作人員趙丹介紹,“今年我們又投資4500萬元在園區內建設了河津窯文化保護傳承基地,包括一座研發中心和一座大師體驗中心,建成以后將通過展示、體驗、多媒體傳播等方式,宣傳河津灰陶琉璃文化。”
作為非遺傳承的核心和靈魂,鄉村本土文化人才承載著鄉村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精湛的技藝,是非遺傳承保護的重要力量。馬紅斌作為呂氏琉璃燒制技藝的第十代傳人,對灰陶琉璃文化的傳承有著深厚的感情和責任感。2023年,他的企業入駐灰陶琉璃文化產業園,談及入園以來的感受,他說:“灰陶琉璃文化產業園不僅是一個生產基地,更是一個文化旅游和藝術體驗的勝地。產業園通過舉辦展覽、演出、體驗活動等方式,讓游客能夠親身感受灰陶琉璃文化的魅力。產業園內的文化旅游和藝術體驗項目不僅豐富了河津的文化旅游資源,還提升了灰陶琉璃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灰陶琉璃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趙丹表示:“接下來我們將挖掘和培養一批鄉村本土文化人才,讓非遺傳承人‘挑大梁’,群策群力,創造更多時代氣息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琉璃作品。同時,我們將開發特色項目,注重品牌效應,堅持傳承和發展并行,注重傳統文化活動創新,保持農村群眾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要依托現有琉璃文化展覽館,積極扶持非遺隊伍壯大,借助數字技術推廣非遺傳承,為灰陶琉璃文化傳承、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注入強大動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古老的文化遺產面臨著被遺忘的風險。然而,在河津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河津窯灰陶琉璃卻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河津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和傳承中,河津市深入挖掘其獨特價值,推動其與現代社會的融合發展,讓這一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