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剪紙技藝,以剪為主、以刻為輔、刀剪并用,傳承了代縣剪紙技藝粗中有細、拙中藏巧、寫意抽象的傳統……”11月26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位于忻州市代縣的張巖松工作室,普普通通的一把剪刀、平平常常的一摞紅紙,到了“巧姐”張巖松的手里,一開一合,一旋一彎,幾個回合下來,活靈活現的剪紙作品《吉祥娃娃》便躍然紙上。
“每年臘月二十三,代縣人家家戶戶都要掃家糊窗迎接新春的到來,我姥姥的手藝在十里八鄉都很有名氣,飛餃冒畫、疊捏剪裁樣樣行。”在張巖松兒時的記憶中,姥姥總是邊哼著小曲兒,邊擺弄大剪刀,咔嚓幾下,一只活靈活現的紅喜鵲就“變”了出來。她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接觸到了剪紙,后來在長輩的引導下漸漸愛上了剪紙藝術,走上了剪紙傳承的道路。
張巖松深知,剪紙作為純手工工藝,功夫全在手上,于是她拜師中國新寫實剪紙創始人李閩,學習多層寫實剪紙。志趣相投者,必惺惺相惜。李閩的傾囊相授讓張巖松深受感動,也激勵著她將這項技藝學好學專學精。從最初的牢記口訣到后來的熟能生巧,剪刀一起一落,張巖松早已了然于胸,一張張普通的宣紙在她的手中仿佛被賦予了新生命。在此基礎上,張巖松還自主創新了集剪紙、刺繡于一體的多元剪紙技藝。
“民間剪紙具有許多典型特色,在圖案上經常用到鋸齒形、月牙形、橢圓形、水波紋等形狀;表現手法上,民間剪紙變化多端,光一個太陽就有十多種表現手法。”張巖松的作品不僅保持了傳統剪紙簡潔流暢的線條和細碎繁復的紋理,而且經過多層彩紙的拼對疊加,色彩更加亮麗,立體感更加強烈,形象更加生動,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由于張巖松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觀賞性強,深受大家喜歡,人們都稱她是“雁門神剪”。
2012年,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代縣剪紙這項非遺文化,身為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理事、忻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剪紙傳習基地負責人的張巖松被調到教育科技發展中心,擔任專職剪紙老師,承擔起全縣中小學剪紙進校園、送教下鄉的任務。十幾年來,張巖松走遍了代縣的每一個鄉鎮、每一所中小學,編撰了合適小學、初高中各年齡段不同的教學方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剪紙小傳承人。
此外,張巖松還創辦了雁剪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重點研究開發代縣剪紙與其他民間藝術相融合的剪紙技法、剪紙實物類產品剪制技藝、代縣傳統剪紙與生活日用品相結合的剪紙類衍生品制作、多層新寫實剪紙技法及制作。“除了開發剪紙實物類產品,我們還開發了好多與剪紙有關的產品,如剪紙宮扇、剪紙臺燈、剪紙臺歷、剪紙車掛等,備受大家青睞。”張巖松還與時俱進,利用最受群眾歡迎的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免費開設剪紙技藝教學直播課堂,制作、發布宣傳包括山西人文地理、忻州人文景觀剪紙等內容的短視頻。
張巖松現在共有外觀專利20項、實用專利兩項、發明專利一項。作品《吉祥娃娃》榮獲2014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創·百花杯”銅獎;作品《雁北婚俗》榮獲2015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創·百花杯”銅獎;作品《山西代縣峨口撓閣剪紙圖》榮獲山西省第二屆文博會“神工杯”金獎;作品《雁門人家》榮獲山西省第三屆文博會“神工杯”銀獎;作品《福至雁門》榮獲2017山西省總工會組織的職工手工藝大賽剪紙類二等獎……
一把剪刀,一張紙,讓張巖松與剪紙緊緊相連。“傳承傳統技藝、發展非遺產業,敢于突破、勇于創新,讓世界通過剪紙了解中國、了解山西、了解忻州。”這是張巖松作為一名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誓言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