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片閃亮如星,大漆幽深似夜,當二者相互交織融合于一器之上時,便恰似夜空中的璀璨星河。這種工藝相傳起源于商代的漆器,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那時候人們只是將貝殼進行簡單的切割,點綴在漆器上。后來,富有想象力的匠人們開始將螺貝磨成薄片,拼貼成各色花鳥、人物和山水。”11月27日,李愛珍和《科學導報》記者分享著稷山螺鈿漆器的點滴,稷山螺鈿漆器主要以天然大漆、螺鈿、金、銀、木、紙等為原料,制作工藝細膩、考究,耗時長久。
一把刻刀,一盞燈,一方黑色鋼化玻璃板,不借助任何高科技工具,一位老師傅凝神專注,揮動刀筆如行云流水般就將打磨成薄片的螺鈿切割成想要的圖案。“螺片切割,不僅要穩、準、狠,還要做到圖在心中、刀隨心動。”伏在案前的李愛珍,是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40多年的大漆螺鈿制作生涯,李愛珍早已把制作工藝爛熟于心。“裁切好后,根據設計好的圖案一片一片粘到漆面上,粘好后再涂上一層漆,待漆干后進行打磨,將螺鈿花紋上的漆磨掉,就顯出了螺鈿拼成的平整圖案。在光的映照下,貝殼表面的紋理如同細膩的綢緞,讓人愛不釋手。”
1976年,李愛珍經人介紹到原稷山縣工藝美術廠當學徒,期間跟隨該廠的螺鈿漆器制作工匠王滿水、侯新年等人從事螺鈿漆器制作。經過10年的苦學磨礪,掌握了稷山螺鈿漆器制作的整個流程。
1986年李愛珍成立了稷山旅游工藝廠專營漆器制作,后來更名為稷山螺鈿漆器研究中心。無論身邊如何喧囂,李愛珍堅持工藝上摒棄輕快的化工漆,使用天然大漆、螺鈿、木紙及金銀銅等原料,通過傳統手工工藝,手工制胎、刻畫圖案、多次髹漆、螺鈿鑲嵌、打磨、油面推光等數十道繁雜工序生產螺鈿漆器,繼承了這一可貴的民間技藝。
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愛珍的螺鈿漆器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她一直沿用大漆、螺鈿及金銀銅等金屬材料,對人身體健康無影響,且質地堅硬保存時間長。整個制作過程純手工操作,采用灰、披、刷、畫、勾、刻、裁、磨、粘、鑲、嵌、扣、推等多種髹飾技法,且鈿片鑲嵌在圓形器物上不斷裂,具有平、亮、潤、細、勻、艷、雅等藝術特點。在圖案選擇上做到了采用民間傳說、古典小說、戲劇中的故事人物以及中國名人書畫等題材,根據圖案要求選用相應彩色鈿片,勾刻鈿片或拼接表現藝術效果,作品漆地光亮如鏡,鈿片五光十色、燦若虹霞,圖案疏朗有致,風格清雅素潔。
“制作漆器要堅持傳統但又不能拘泥于傳統。”對于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李愛珍認為要靈活看待,堅持傳統,就是要堅持使用天然大漆材料,保證工藝水準;創新則是從圖案、形式、制作工藝上創新。李愛珍先后在技術上攻克了整片螺鈿在弧形器物上不可彎曲的難關;圖案上創新制作出仿宋代哥釉圖案;胎體上創新研制出純手工捏制、一次成型、整體無接縫的大漆胎;風格上創新制作出大漆鑲嵌金屬書法等作品,使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法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
2013以來,李愛珍螺鈿漆器作品“擦漆素面大捧盒”“大業有成捧盒”被湖北省美術館收藏;“茶葉罐”被福建省美術館收藏;“螺鈿筆海漆器”被山西省漆器行業協會收藏;“萬代延綿”“小捧盒”“關帝圣像掛件”被山西省工藝美術館收藏,“寶興花茶桌”被福建省拓福美術館收藏等。中國黃河電視臺《黃河全紀錄》欄目組于2009年7月將稷山螺鈿漆器髹漆技藝拍攝成專題片,在海外播出,引起廣泛反響。產品遠銷至歐美、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
螺片璀璨,恰似繁星落夢;大漆溫厚,一如匠人初心。匠人們手起指落,千磨百推終成器。漆與螺的結合,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在保護與發展中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