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在提升公共資源利用效率和保障財政資金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配置、使用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資產管理的科學性和透明度。本文從國有資產的分類與構成出發,梳理了國有資產管理的主要職責和流程,深入分析了現階段國有資產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國有資產管理的具體路徑,如完善資產配置制度、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和加強監督與風險控制,以進一步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直接關系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公共資源的高效利用,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信息化的進步,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在國有資產管理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傳統的國有資產管理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化管理的需要。本文探討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以及優化路徑,旨在為提高其國有資產管理水平提供參考。
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概述
(一)國有資產的分類與構成
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是指由國家所有并由行政事業單位占有、使用和管理的各類財產。根據《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國有資產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固定資產:包括土地、房屋及構筑物、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家具用具等。這些資產具有較高的價值和較長的使用壽命,是行政事業單位日常運營和公共服務的重要物質基礎。
2.流動資產:包括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款項、存貨等。這些資產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主要用于行政事業單位的日常運轉和臨時性支出。
3.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等。這些資產雖然沒有實物形態,但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是行政事業單位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
4.在建工程:指尚未完工、不能投入使用的建設項目,包括新建、改建、擴建等工程項目。這些資產在建設期間不計入固定資產,但在完工后會轉為固定資產。
5.其他資產:包括長期投資、應收票據、預付賬款等,這些資產在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國有資產管理的主要職責與流程
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主要包括資產的配置、使用、處置和監督等環節,其主要職責和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國有資產管理的主要職責與流程
1.資產配置。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配置要按照資產高效利用的原則,根據單位實際需求和預算安排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具體流程包括申報需求、審核通過、購買與受理等環節。
2.資產使用。在使用過程中,要確保資產安全有效。行政事業單位要建立健全資產使用管理制度,定期開展清產核資等工作,以確保資產完好。
3.資產處置。為防止資產流失和浪費,應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使用過程中的內部管理規定。包括報廢、轉讓、拍賣等方式處置已不使用或無法繼續使用的資產。為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資產處置要遵循公開、公正、透明原則。具體流程包括申請、核準、評價、處置、賬務處理等多個環節。
4.資產監督。對資產的配置、使用和處置實施內部稽核、外部稽核和專項檢查監督以確保國有資產管理的合規有效。對監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發現并糾正,從而有效防范國有資產管理風險。
5.信息化管理。建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動態管理,實時監控資產。信息系統要包括資產的登記、查詢、統計和報表等功能,以提高資產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二、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的常見問題
(一)資產配置不合理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資產配置不合理的問題。首先,購買資產前缺乏科學評估和可行性分析,導致資產與實際需求不匹配,從而造成資源浪費。
其次,由于信息不暢,部門間可能重復購買相同或相近資產,造成支出浪費。同時有的部門資產過剩,有的部門資產不足,分配不均影響了整體工作效率。
最后,預算編制不科學,執行過程中管理不嚴,進而影響了資產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資產配置缺乏長期規劃,重視短期需求,同時忽視了長期運用與維護,因此造成資產利用率偏低。
(二)使用效率低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資產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問題。首先,一些部門購買的辦公設備、交通工具、專業儀器等使用頻率低,而其他部門卻急需使用,進而導致資源浪費。同時資產日常維護不到位,導致設備頻繁出現故障,縮短了其使用年限。
其次,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缺乏完善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無法實時監控和動態管理資產,因此導致資產的低效使用。
最后,資產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監督和考核機制,因此導致使用過程中存在隨意性和不規范行為,如借還手續不規范,甚至造成資產流失。
(三)資產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目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尚未建立或完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資產登記、查詢等工作仍依賴手工操作,效率低且易出錯。首先,資產數據錄入不及時、不準確,導致臺賬與實際不符,影響了資產管理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其次,各部門間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無法實現數據共享,降低了資產配置和使用效率。
最后,現有系統功能單一,缺乏實時監測、智能分析和預警等功能,難以滿足多樣化需求。此外,相關從業人員在系統操作和技術培訓方面不足,影響了系統的推廣和應用效果。
三、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優化路徑
(一)完善資產配置與使用制度
完善資產配置與使用制度是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效能的關鍵。首先,行政事業單位要建立科學的需求評價機制,使資產的購置與實際需求相匹配,避免重復購置和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
其次,建立明確的資產使用管理制度,規范化管理資產的借用、歸還、維護和保養流程,以有效保障和高效利用資產。
最后,推行資產共享機制,以促進部門間資產的共享與合理調配。同時,為保證資產購置預算的合理性與經濟性,應加強預算管理,科學合理地編制資產購置預算,并嚴格把關預算審批與執行過程。
(二)提高資產管理的數字化水平
提高資產管理的數字化水平,關鍵在于建立全方位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從而有效管理資產從購置到處置的全生命周期,同時提高資產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
首先,通過建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實現資產的實時登記、查詢、統計、報表等工作的自動化。比如資產的購買、使用、維護、處置等環節都可以在網上進行管理,減少手工操作,從而減少差錯。同時信息系統可以實時記錄和展示資產全生命周期信息,增強資產管理透明度,便于監管和審計。
其次,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實時采集分析資產數據,同時以物聯網為基礎,以RFID標簽為載體進行資產定位與追蹤,從而提高管理的精確度與時效性。此外,通過數據分析,能夠及時發現閑置、低效利用資產的情況,從而優化資產配置,提高資產利用率。比如,哪些資產是閑置的,系統可以自動提示,以幫助管理者做出合理調配的決定。
再次,數字化管理為管理人員的科學決策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持。通過數據分析,預測資產的使用趨勢、維修需求等,以避免盲目購買、浪費現象的發生。同時信息系統可以設置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和處理資產損失、損毀等資產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減少管理風險。
最后,加大員工培訓力度,提高全員信息化管理水平,從而保證系統的有效運轉。
(三)強化資產監督與風險控制
強化資產監督與風險控制是有效保證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行政事業單位要建立多層次的監督機制,包括內部審計、外部審計以及專項檢查,以全面掌控資產管理的合規性和透明度。同時為了有效防范和處置潛在風險,引進風險評估和預警系統等工具,對資產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預警處理。
首先,行政事業單位應在內部設立專門的審計部門,定期對資產的配置、使用、處置、賬務管理等進行審計,以確保各項資產管理活動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以及內部管理制度規定,這是保證資產安全高效使用的重要保障。
其次,為提高審計的客觀性和公信力,引入第三方審計機構,開展國有資產管理獨立審計。外部審計的結果可以作為重要的基礎,從而改進和完善管理工作。
再次,上級主管部門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圍繞資產購買、使用、處置等關鍵環節,及時整改發現的問題,以有效防范資產管理風險。
最后,通過官網、公告欄等途徑,定期公開資產購置、使用、處置等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增強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時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嚴肅處理資產管理中的違法違規問題,對有關人員實施問責,以確保資產管理工作的嚴肅性、規范性。
(四)推進資產績效管理與評估
推進資產績效管理與評估是增強國有資產管理效能的一項重要手段。首先,確定績效評估目標,確保評估內容全面、具體,包括資產配置合理性、使用效率、維護狀況以及處置效果等。
其次,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常見的指標有資產運用情況、資產完好率、資產增值率、資產處置回報率以及資產信息化程度等。為確??己说目陀^性和可操作性,每一項考核指標都要制定具體的考核標準和評分細則。比如可以設定資產利用率不低于80%。
再次,通過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對各項指標完成情況進行量化、定性分析,定期收集整理相關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結合現場檢查的方式,綜合考核資產管理效果。同時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制定具體改進措施,并跟蹤落實,將評議結果向有關部門和人員反饋??冃Э己藨c獎懲機制相掛鉤,以激勵管理人員。此外,建立持續改進的相應機制,在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同時,提高資產運用效率。
最后,以考核結果和實際運行為依據,不斷調整考核指標和標準,以優化考核體系,從而確??冃Э己梭w系科學有效。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市級行政事業單位負責管理大量國有資產,包括辦公設備、交通工具和專業儀器等。該單位在資產管理中面臨諸多挑戰。為全面提升資產管理水平,該單位決定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統,優化資產配置與使用制度,加強監督與績效評估。
(二)管理實踐與創新措施
首先,該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引進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資產從購買、使用、維護到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精準度。
其次,為保證資產配置與實際需求相匹配,避免重復購買、資源浪費,建立了科學的需求評估機制。同時制定了明確的《資產使用管理制度》,規范了資產借、還、養等流程,以確保資產安全、高效使用。此外,為鼓勵部門間調劑共享資產、優化資源配置,實行了資產共享機制。
最后,建立了內審、外審以及專項檢查等多層次的監管機制。同時引入績效考核制度,定期考核資產使用效率以及管理效果,并將考核結果與獎懲機制掛鉤,從而激勵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
(三)實施效果分析
通過實施一系列資產管理優化措施,該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如表1所示。
首先,資產利用率從60%提高到85%,資產完好率從80%提升到95%,資產閑置率從20%降至5%。
其次,資產購置成本和維護成本分別降低了20%和30%,資產處置收益提高了60%。
最后,資產信息化覆蓋率從30%提高到90%,內部審計發現問題數量減少了80%,資產使用滿意度從70%提升到90%。
這些數據表明,優化措施有效提升了資產管理的效率、透明度和滿意度,顯著提升了資產管理的整體水平。
結語: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是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高效利用的重要環節。加強資產配置管理,提高數字化管理水平,強化監督和風險控制,以及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制度,能夠有效促進資產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時為應對日益復雜的管理環境,應進一步推進信息化與智能化管理,強化資產共享與跨部門協作,在法律與制度層面完善相關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