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是推進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是全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中國式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推進的方向,鄉村振興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的進程。從中華優秀農耕文明的延續傳承的文化邏輯,馬克思主義農村發展思想的創新發展的理論邏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內在訴求的實踐邏輯,深刻闡明鄉村振興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發邏輯。在其內核動力上,產業振興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基礎、文化振興提供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支撐、人才振興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力保障、生態振興奠定中國式現代化的環境條件;在實踐指向上,需以全面提升農村居民的綜合素質推進農業現代化,以大力推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以完善“三治融合”的治理體系促進農村現代化,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助力賦能。
關鍵詞:鄉村全面振興;中國式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從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推動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問題,把短板扭成發力點。中國式現代化既帶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烙有特屬于中國的印記,帶有濃厚的中國“三農”情感。“三農”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避免的現實議題。
1 鄉村振興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發邏輯
鄉村振興賦能中國式現代化,須厘定鄉村振興向度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現實邏輯。進一步深化理解鄉村振興提質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發邏輯,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推進提供更為堅強的理論支點。
1.1 文化邏輯:中華農耕文明的延續傳承
1.1.1 接續發展中華農耕文明精耕細作的智慧
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是在中華悠久的農業史中逐漸生成、發展和成熟起來的。精耕細作的農業模式是古代經濟的首要來源、民生之本和政權穩固之根。其一,保護好、利用好耕地。耕地是糧食母體,汲取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模式,以土地為依托,中國人的飯碗才能端得住、端得牢。其二,賦值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升耕作技術,實現農業穩產穩收。立足中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只有實現農業穩產穩收,才能滿足巨大人口農產品的龐大需求。鄉村振興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秉持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智慧,發展集約型的農業模式,更好加持中國式現代化。
1.1.2 創新發展中華農耕文明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理念
中華農耕文明重要特點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按照自然尺度進行農業生產的智慧是中國傳統農業曾經長期領先于世界、成為古代廣泛傳播的先進農業模式的重要因素。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鄉村是自然的天然優勢,協調好鄉村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關系,使鄉村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自然保障庫。
1.2 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農村發展思想的創新發展
1.2.1 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倡導農業作為社會發展基石的觀點
馬克思十分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在社會生產中的基礎地位。馬克思認為:“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1]。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其發展的依靠在農村。推動農村發展提升農業生產不僅僅因為“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2],在新時期農業同樣是處于基礎性地位的部門。
1.2.2 賡續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發展理論,破除農村與城市發展之間的割裂
馬克思認為:“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文明的全部歷史直至現在”[3]。馬克思深刻揭示城鄉對立是與人類文明史交織在一起的,城鄉之間對立致使整個社會發展天平發生嚴重傾斜。科學技術推動城市的工業化進程,以鄉村振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除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二元對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之舉。
1.3 實踐邏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內在訴求
1.3.1 鄉村振興是應對社會主要矛盾改變之策
現階段,最大的不平衡是城市與農村發展間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社會發展的不充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立足于解決城市與農村發展之間不平衡、農村社會發展不充分這一客觀問題。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存在內在的共生性。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來促進農村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完整才是的現代化。
1.3.2 加快推進鄉村戰略實施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舉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4]。
脫貧攻堅的任務完成之后,在中國成功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之時,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優先任務[5]。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固農村群眾的脫貧后的生活和進一步探賾農村發展的持續性機制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保住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的返貧,需與鄉村振興形成有效銜接。
2 鄉村振興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核動力
鄉村振興是多方位的振興,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統一的系統工作,中國式現代化以鄉村的“五個振興”為內核動力,將大幅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質量。
2.1 鄉村產業振興: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基礎
2.1.1 產業振興有效實現農村居民增收、農村產業創收
傳統農村產業發展呈現單一化、趨同化的特點,資源稟賦難以得以利用。鄉村振興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短板補齊,對內實現農民生活的穩步提升,向外輻射鞏固中國式現代化經濟。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經濟基礎產業體系現代化,鄉村產業振興對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行提高和改善貫通城鄉產業體系。鄉村產業振興突破傳統產業中一、二、三產業的分割狀態,以市場為導向,精準施策,對一、二、三產業進行有效融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農村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的構建,既保障了農民穩產增收,又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基礎形成有效補充。
2.1.2 產業振興充分發揮龍頭作用,牽引鄉村全面振興形成綜合效益
以產業振興為中心,有力推進了有關農業產業增值的呈現良好態勢。鄉村產業振興是多維度產業發展的綜合性振興體系,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龍頭,鄉村產業振興將破局農村發展單一化模式,打通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振興血脈聯系。
2.2 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支撐
2.2.1 歷久彌新的鄉村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中國情感
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因鄉村文化的氤氳而多元,中國式現代化是烙印下深厚的中國印記、中國情感。鄉村作為中華優秀農耕文明的賡續地,深掘鄉村優秀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厚重的鄉村情感,將有效支撐起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支柱。
2.2.2 鄉村文化對接現代化文化價值取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式”內涵指向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同樣是富有現代化精神的現代化。立足鄉村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服務于鄉村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建設實踐。鄉村文化的振興將進一步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譜系,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縱深推進提供有力的精神力量。
2.3 鄉村人才振興: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力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條件和現實特征。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中國式現代化的穩中求進離不開高質量的人才,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也必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鄉村人才振興以提升鄉村人口整體素質和培育推動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優質勞動力,其根本落腳點就是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才質量。
推動城鄉人才“雙向流動”,實現優質勞動力人盡其才。鞏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質量,鄉村人才振興依托城鄉有效融合,內生型和嵌入型人才互通,激發人才活力。農村發展在鄉村振興實施推進的進程當中,完善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吸引人才走向鄉村,留在鄉村,把各類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讓農村發展得到內生發展所不具備的技術、資金,政策的合理傾斜,嵌入的人才走進鄉村,結合本土內生人才,在農村實現內生型和嵌入型人才質量的雙重
提升。
2.4 鄉村生態振興:奠定中國式現代化的環境條件
鄉村振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生態振興的落腳點,就是在實現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同時又擁有良好的生態經濟作為兜底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鄉村生態振興助力生態文明打好“環境美”“經濟穩”的“組合拳”。2021年,我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從68.5%下降到了56%[6]。鄉村生態振興將進一步改“顏”中國式現代化的環境底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脫離傳統西式現代化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泥潭。
3 鄉村振興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指向
農民、農村、農業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模塊,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烙有深厚的“三農”印記,農民的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價值標識。以鄉村振興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應持續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推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完善“三治融合”的農村治理體系,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3.1 農業現代化:全面提升農村居民的綜合素質
3.1.1 提升農民主體意識
引導農民突破傳統小農的刻板思想,把農民實現創收與現代化思想的農民主體意識銜接起來以鄉村主體多元化趨勢構建新農人思想,發展多方位,多樣態的鄉村發展基礎。鄉村在逐步發展的過程當中,鄉村主體的豐富性提升鄉村發展層次的厚度,另外,農民群體的多元化有力補充了農民群體的豐富度。
3.1.2 著力豐富農民技能水平
著力圍繞提升農民的技術水平,形成農民依靠自身技能致富的內生力量。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把握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方向的重要一步,以中國式現代化指引農業現代化,以夯實中國式現代化。
3.2 農業現代化:大力推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3.2.1 推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與融合
傳統農業經營主體之間處于割裂的狀態,存在市場競爭力不強、抵御風險能力不夠和盈利單一化等局限。保持農業在解決吃飯問題的前提之下,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能僅僅守著有限的土地,打開思路,還能進一步形成農業生產供給的多元體系,以多元化的農產品對接市場對農業的多層次需求
3.2.2 提升農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性
農業高質量發展不等于農業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經濟效益增長必然立足農業發展的持續性,農業現代化須摒傳統農業“唯經濟”做法。突破開荒圈地的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把集約型的農業發展同良好的農村環境結合使其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
3.3 農村現代化:完善“三治融合”的治理體系
推動村民內生基礎力、剛性法治力以及柔和德治力相結合的“三治融合”構建農村治理體系結構的豐富性,“三治”協同發力,促進農村現代化。發揮村民自主治理的主動性。以村民自主治理農村,讓農民把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擺放于解決案板之上,自主群策群力推動農村現代化。
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推動農村治理規范。法治是“三治融合”完善治理體系以促進農村現代化保障要素。無論是自治還是德治都需要法治作為兜底保障,農村傳統講“情、理”,“情、理”本質上是以人的情感關系為指向,突出個人化意志,柔性的因素會造成鄉村治理不規范。法治能有效保護農民合情合理訴求,推動農村法治建設,進一步規范基層治理體系。
德治構建良好鄉約民風。恩格斯認為:“實際上,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7]。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德治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是對自治、法治的有益補充。農民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社群結構,其構成農村的實情錯綜復雜,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的同時,還需要德治充當潤滑作用。農村德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繼承了中國傳統治理方式的外殼,德治是挖掘農民自覺維護農村優秀民風、村風、家風的認知意識。適應新時代新征程的農村治理現代化。
4 結語
鄉村振興聚焦“三農”,突出以農民、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構筑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底,中國式現代化是更偏向全局性的概念,鄉村全面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鄉村振興以環繞式的發展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縱深推進的基礎。深入剖析鄉村振興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發邏輯、內核動力以及實踐路向,以“三農”問題的解決為要點,更好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基礎。
參考文獻
[1] 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3-23(001).
[5]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6] 劉毅.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N].人民日報,2022-9-16(006).
[7] 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