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基礎。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學校科研服務地方實踐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相關政策及落實情況,有助于提升其相關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學生深刻體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農村環境治理;課程建設;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改革;鄉村振興
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態宜居、生態環境保護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具體要求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力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1]。在此背景下,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專業選修課應運而生,旨在充分發揮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優勢,融入相關科研服務地方實踐案例,以培養掌握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專業知識、熟悉相關政策、具備服務鄉村振興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珍惜韶華、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2]。在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同時,引導學生心懷夢想、腳踏實地,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培育和塑造作用[3]。
1 實踐案例融入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課程的教學設計
寧德師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專業選修課共24學時,設計講授“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河湖長制和流域治理”“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環境空氣污染防治”“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農業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環境質量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等10個專題。在教學設計中,將科研服務實踐案例融入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教學過程中,我們以下面幾個專題為例做一詳細介紹。
1.1 “農村廁所革命”教學設計
針對“農村廁所革命”這一專題,寧德師范學院2020年、2024年承擔了寧德市農業農村局的2個橫向委托科研項目——《寧德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效評估》和《2024年寧德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評估》,分別對263、184個行政村開展了現場踏勘評估,覆蓋全市12.2%、8.5%的村莊。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考慮了以下兩個方面:(1)解讀國家、福建省、寧德市在“農村廁所革命”方面的政策。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8年
2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4]。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福建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閩委辦發〔2018〕12號),以及中共寧德市委辦公室、寧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寧德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寧委辦發
〔2018〕29號):合理優化公廁布局,以新建、提檔、升級為重點,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提升一批農村公廁,健全公廁日常管理長效機制,將農村公廁納入村莊日常保潔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到2020年,寧德市實現農村衛生廁所基本覆蓋。(2)將上述2個橫向委托科研項目實踐成果展示給學生,并帶領部分學生參與現場踏勘評估實踐。如將現場踏勘評估中發現的具體問題——整個村未建設公廁;公廁地面、墻面、廁位、周邊不干凈;公廁有溢流、蚊蠅、臭味;公廁不通水;公廁不通電;公廁洗手池、水龍頭不能正常使用;公廁未落實“一長兩員”制度并上墻;公廁無管理制度牌;公廁未安裝三格化糞池;公廁化糞池尾水未接入污水治理管網;有發現旱廁等,以照片、視頻的形式詳細展示,讓學生得到直觀體會、真切感受。
1.2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教學設計
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這一專題,寧德師范學院2021~2024年共承擔寧德市各級生態環境局10余個橫向委托科研項目,如《寧德市2021年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村莊終評核查評估》《2023年度古田縣70個村莊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縣級核查評估相關技術服務項目》《蕉城區2023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縣級核查(成效)評估相關技術服務項目》等,對全市1 200余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展了現場核查或成效評估,村莊覆蓋率達60%以上。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解讀國家、省、市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的政策。如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環辦土壤〔2023〕24號),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福建省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閩政辦〔2021〕28號),寧德市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寧德市2024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方案》(閩農污提升辦〔2024〕7號)等。另一方面,依托橫向委托科研項目實踐案例,講授農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的3種模式或技術路線——納廠式、集中式和分散式,將其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理論知識相比較、相結合。帶領部分學生參與現場踏勘評估實踐,詳細了解前期準備、現場踏勘核查、數據整理匯總上報等評估流程,尤其掌握接戶率、主管道、接戶管、檢查井、泵站、污水處理站、污水收集量、負荷率、進水濃度、尾水資源化利用、運維管護、內業建檔、群眾滿意度等評估指標。通過實踐案例,引導學生將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實踐應用于實際工作、生活。
1.3 “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教學設計
針對“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這一專題,寧德師范學院2021—2022年共承擔環境監測站、鄉(鎮)人民政府5個橫向委托科研項目,如《2022年寧德市重點湖庫、湖庫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華監測》、編制《柘榮縣富溪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宅中鄉4個千人以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范圍劃定技術服務》等,對全市20余個生活飲用水水源地開展了水華(藻密度、優勢種等)監測,針對部分水源地編制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劃定了保護范圍。
在教學設計中,依托橫向委托科研項目實踐案例,強調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性,講授水華監測方案設計、藻類定性及定量方法、水華預警監測技術和水華評價標準等,分析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對策略,以及確定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范圍劃定原則。帶領部分學生參與現場采樣、踏勘調研和實驗室分析,在課堂上展示實踐照片或視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教學設計是環境監測課的具體應用。
1.4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教學設計
如前所述,針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一專題,寧德師范學院承擔了2個橫向委托科研項目。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解讀國家、福建省、寧德市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政策。另一方面,依托橫向委托科研項目實踐案例,講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豐富內涵——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帶領部分學生參與現場踏勘評估實踐,將現場發現的具體問題——垃圾集中點不規整、周邊不干凈;垃圾堆積、傾倒(非集中點)現象;村道、背街巷、房前屋后、路旁、水旁垃圾散落現象;垃圾焚燒現象;河塘溝渠垃圾清理不到位;發現海漂垃圾;較大規模畜禽養殖污染;畜禽散養造成明顯環境、水體污染或明顯臭味;農田殘膜污染;村莊供水存在問題;村莊供電或照明存在問題;連片或新增裸房未整治(待外立面改造);公路兩側亂堆放;村莊道路破損或有迫切硬化需求;村道環境不干凈、美觀;房前屋后未掃清楚、清清楚、拆清楚、圍清楚、分清楚;村莊未配置保潔員或配備不足等,以照片、視頻的形式詳細展示,讓學生得到直觀體會、真切感受。
1.5 “農村環境質量現場快速檢測技術”教學設計
針對“農村環境質量現場快速檢測技術”這一專題,授課教師曾主持承擔原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福建省美麗鄉村環境空氣質量檢測》項目,在36個縣(市、區)61個鄉村,開展了環境空氣PM10、PM2.5、汞和負氧離子濃度檢測。另有《閩東鄉村景區空氣負氧離子濃度分布特征研究》項目,在20多個鄉村振興或旅游重點村,開展了現場負氧離子檢測。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依托以上科研項目實踐案例,首先,介紹環境空氣PM10、PM2.5、汞和負氧離子濃度檢測的重要意義,后講解和演示便攜式空氣
PM10/PM2.5檢測儀、測汞儀、負氧離子濃度檢測儀的原理和操作規程,讓學生參與實際操作。另在教學設計中,依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評估項目,使用便攜式水質分析儀,現場快速檢測COD、總氮、總磷等水質指標。讓學生實踐掌握農村環境質量現場快速檢測技能,同時此教學設計也是環境監測、儀器分析課程的具體應用。
2 思政內容融入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課程的教學設計
寧德師范學院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課教學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河湖長制和流域治理”和“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專題為例,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政元素,講述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通過流域和水源地現場直觀感受,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題為例,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政元素,帶領學生現場踏勘調研壽寧縣下黨鄉,參觀鸞峰橋、“難忘下黨”主題展館,聆聽習近平同志當年“三進下黨”的感人故事,感受“天塹變通途”,提高學生對黨和政府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認同感自豪感;深刻體會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閩東精神,也深刻體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教學設計中帶領學生參觀寧德市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黃振芳家庭林場,見證習近平總書記親手種下的三棵杉樹,學習“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科學論斷,感受綠色生態理念。
以“農村環境質量現場快速檢測技術”專題為例,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政元素,講述我國檢測儀器自主創新與產業化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故事。通過檢測儀器發展歷程對比,激勵學生發奮圖強,力爭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上,全國各族青年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等各領域各方面勇當排頭兵和生力軍,展現出自信自強、剛健有為的精神風貌[5]。
3 結語
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課程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科研服務地方實踐案例及思政元素,讓學生深入了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等相關政策,有助于提升其相關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深刻體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實踐案例、思政元素,做到不刻意、不生硬,在“潤物無聲”中,貫徹“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達到較好的效果。通過《農村環境污染與治理》課程建設、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希望能為相關高校開展同類課程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鄉村振興 五個方面都要強[N].人民日報,2018-03-25.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 趙文昌,劉錫堯.課程思政融入《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廣東化工,2021,48(23):241-242.
[4]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N].中國政府網,2018-02-25.
[5] 習近平寄語新時代青年強調 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N].中國政府網,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