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遼市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肉牛產業基礎,在肉牛養殖領域具有顯著優勢。然而,近年來肉牛市場持續低迷,這既是受國際市場影響,也暴露出通遼市肉牛產業鏈不健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本文調研通遼肉牛產業現狀,對產業鏈進行了深度剖析,旨在探索通遼市肉牛產業振興的突破路徑。
關鍵詞:肉牛產業;產業振興;產業鏈分析;對策與建議
通遼市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交通區位通達便捷,是國家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肉牛產業是通遼市支柱產業之一[1],更是通遼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2022年下半年起,受國際形勢、市場供需關系、地區肉牛產業鏈不健全等因素影響,通遼市肉牛產業發展持續走低,如何改變現狀走出困局,實現振興突破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1 基礎與優勢
1.1 肉牛改良基礎好
通遼市具有悠久的養牛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蒙古牛和三河牛的后代為母本,以西門塔爾牛為父本,經過70多年的品種改良選育,培育出了種群規模龐大、遺傳性穩定、體貌特征一致、肉用性突出的“通遼肉牛”。目前,通遼肉牛改良比例達到97%以上。在2022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基因選擇指數和肉牛選擇指數育種值評估中,全國排名前100名的種公牛通遼市分別占47頭和18頭[2],地級市綜合排名全國第一。2017年通遼市被國家認定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
1.2 基礎母牛數量多
近年來,通遼市堅持“精養牛、養精品牛”,采取了大量針對措施,比如引導基礎母牛養殖戶“留優保母”,依托中央財政基礎母牛擴群提質項目,落實優質基礎母牛飼養補貼,提高能繁母牛存欄量和新增犢母牛年增長率,持續鞏固擴大市級層面核心育種場規模。全市2/3的蘇木鄉鎮基礎母牛超萬頭,2023年全市能繁母牛存欄221萬頭。
1.3 肉牛飼養范圍分布較廣
通遼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的中國東北黃金玉米帶核心區,優質充足的飼草料成就了通遼肉牛飼養的適應性和普及性。全市存欄超百萬頭的旗1個,飼養基礎母牛超5萬頭的鄉鎮17個、超萬頭的蘇木鄉鎮64個,超千頭嘎查村604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741個,肉牛規模化養殖場2 038個,肉牛養殖規模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106萬農牧民從肉牛產業鏈中獲
益增收。
1.4 技術服務保障較完善
通遼市現有科爾沁肉牛種業、高林屯種畜繁育中心2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3]和京緣公司國家級種公牛站,年供種能力、凍精產量、胚胎生產分別達到300頭、300萬支和5 000枚以上,建立了市旗鎮村四級良種推廣體系,冷配改良實現市域全覆蓋。制定并推廣通遼肉牛飼養管理技術規程等28項地方標準和“蒙”字標標準,引導養殖場(戶)按標生產。
1.5 飼草料供給充足
通遼市堅持“種青貯、養黃牛”的發展思路,持續推進從飼草種植、收割打捆到裝卸入庫、進場飼喂的全過程機械化。目前,全市青貯種植面積達到
500萬畝以上,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種植面積達到
50萬畝,飼草總儲備量達到2 400萬t以上,玉米播種面積近2 000萬畝,年產飼料191萬t。全市現有飼料生產企業61家,年生產能力可達500萬t,為肉牛養殖提供了堅實基礎。
1.6 交易市場活躍、輻射廣
通遼市作為中國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和國家活體牛儲備基地、供港活牛基地,擁有科左中旗成峰、開魯縣雨田、科左后旗伊胡塔等7個較大肉牛交易市場,活牛年交易規模達到135萬頭,交易額超200億元。同時,推動電子交易、直播平臺交易等多元化發展,采取線下直營+線上銷售等方式,實現了牛交易、牛金融等“一站式”服務,交易輻射全國大部分省市。
1.7 屠宰加工能力充足
全市擁有科爾沁牛業、明清肉業、哈林肉業等8家規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年屠宰能力達125萬頭以上,肉牛全產業鏈產值超400億元。此外,通遼市大力鼓勵屠宰加工企業發展精細分割[1],牛肉產品附加值穩步提升。同時,不斷完善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建立了市旗鎮三級行政0cc73ee96c6763ddf04bd362d3565914管理、執法、檢測機構,持續加強“兩品一標”認證管理,建立了覆蓋養殖、屠宰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
1.8 品牌知名度較高
通遼市深入實施品牌強市戰略。“科爾沁牛”已注冊地理標識,“科爾沁肥牛”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識認證,獲得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的牛肉產品達百件以上。“通遼肉牛”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267.8億元,穩居全國畜產品公用品牌之首。同時,通遼連續多年成功舉辦肉牛產業博覽會暨國際肉牛產業高峰論壇,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云集通遼,共謀肉牛產業發展,通遼市肉牛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攀升。
2 短板不足
2.1 品種改良、防疫防治、疫病診療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來,網絡信息駁雜,加之一些不良電商干擾,冷配改良及凍精使用有滑坡跡象,部分地區農牧戶使用的凍精來源不正規,影響了良種推廣工作。通遼市北部牧區草場資源豐富,長期形成了散養放牧的養殖習慣,科學飼養程度不高,冷配改良工作相對滯后,部分肉牛養殖戶疫病防控意識淡薄,肉牛種群質量與其他地區有一定差距,農牧戶經營效益多寡不一。
2.2 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
通遼市以農牧戶分散養殖為主的模式比較粗放,基層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導致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同時,市旗兩級財力不足,肉牛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有限。比如:屠宰加工補貼要求年屠宰1萬頭以上,每頭補貼100元,2022年僅科爾沁牛業屠宰量超過1萬頭(包括企業因素:①企業為避稅少報屠宰量;②違規屠宰未經檢疫的牛只導致無法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申請屠宰補貼),獲得補貼量比年出欄量不足1%,對產業帶動作用微乎其微。在金融“貸”動方面,產品多、貸款存量多,貼息少,面對低迷的肉牛市場現狀,養殖戶還款壓力大。
2.3 飼喂管理水平不高
通遼市農牧戶分散養殖技術多為自學自悟,養殖水平參差不齊。例如,對肉牛的飲水管理不重視,水質不達標或飲水不足,影響肉牛的消化和代謝;對肉牛的體重、體況等指標監測不及時,無法根據肉牛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飼養方案。疫病防控意識不強,存在為節省成本,減少疫苗接種次數。在飼喂方面,飼料搭配科學性不足,添加劑使用不規范,導致養殖成本高、生產效率低,與大型規模化養殖相比,在飼料科學配置、批量購買、糞污處理、環境衛生等方面有較大差距。
2.4 養殖成本逐年增高
養殖場戶在肉牛飼養中投入占比最大的部分是飼草。近年來,隨著地區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草料需求增加,供不應求導致飼草價格上漲。人工種植草料成本增加,包括土地租賃、種子、化肥、灌溉等費用,使得玉米秸稈、羊草價格上漲100%,肉牛養殖成本大幅上升。此外,精飼料價格波動、疫苗和藥品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增加等諸多因素導致農牧民在肉牛飼養中難以實現盈利。
2.5 產業鏈關聯度偏低,鏈條不完善
通遼市肉牛產業鏈條短,肉牛交易仍以活牛售賣為主,不能給養殖端提供有力的拉動,造成了本地育肥牛養殖戶“牛難賣”或“賣不上價”現象。此外,部分養殖戶與屠宰加工企業間缺乏穩定的合作關系,養殖戶在肉牛出欄時,常因外地收購商出價略高、本地屠宰加工企業收購能力有限等原因,將肉牛售往外地,本地企業難以獲得充足牛源,屠宰加工產能無法充分釋放,既影響了地區肉牛產業附加值提升,也使得產業鏈整體效益受影響。
2.6 品牌推廣和市場拓展力度不夠
通遼市外售肉牛終端產品缺乏龍頭企業品牌、明星品牌的支撐引領,品牌溢價能力較弱,加之冷鏈物流成本高,進口牛肉市場沖擊,導致育肥牛外流。品牌宣傳范圍有限,外地消費者對通遼肉牛品牌認識不高,購買意愿不強。市場拓展不足,以火鍋店為代表的餐飲業走出通遼的幾乎沒有。與發達地區相比,通遼肉牛的電商銷售額占比低,多數企業沒有建立電商銷售渠道。
2.7 育肥牛規模化飼養水平低,占比少,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育肥是肉牛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2022年,通遼市深度育肥肉牛僅占出欄的13.6%,2023年有所提升,但占比仍然較低,輻射帶動養2M1Fugv2+IT3RqiTjZKulg==殖戶增收能力有限。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技術管理水平限制,“小規模、大群體”的養殖模式下養殖戶缺乏科學的管理理念和深度育肥方法;二是深度育肥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資金回籠慢,養殖戶不愿參與育肥,多在牛犢或架子牛階段出售;三是肉牛加工企業與養殖戶沒有形成利益聯結機制,賬期長、收購價格低,影響養殖戶育肥積極性。
3 對策建議
3.1 持續推進和鞏固肉牛品種改良工作
肉牛品種改良和鞏固是提高肉牛養殖效益的基礎,要大力扶持本地肉牛種業發展,不斷提升科技攻關能力和水平。要對品種改良工作常抓不懈,加大改良員隊伍建設和培訓力度,加強肉牛品種改良基礎數據收集、統計、分析,科學推進肉牛品種改良。要整合全市種業資源,圍繞優質種牛、良種凍精和高品質胚胎三個方面,推進建設國內最大的肉牛核心種源基地。將肉牛改良納入地方立法,規范品種選育、供種渠道以及相關技術標準。緊盯改良相對薄弱地區,采取“以獎代補”推進良種推廣。制定靈活的補貼政策,按產業發展需求精準補貼(如:母牛補貼、育肥牛補貼等),發揮有限資金的拉動作用。
3.2 推廣規模化養殖,加強飼料研發和疫病防治
肉牛養殖應選擇適合地區實際的規模化養殖道路[4],
借助規模化養殖提高飼料研發和疫病防治水平。應擴大飼草種植面積,推動飼草產業化發展,引導合作社、養殖場(戶)組團采購飼草,降低采購成本。推動高校與肉牛養殖企業合作,加強飼料研發,努力做到飼料配比科學(肉牛生長不同階段飼料)、生產規范、存儲得當。以政府為主導加強肉牛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定期舉辦肉牛疫病防控培訓班,提高養殖戶的防疫意識。
3.3 對繁殖、育肥、外銷等分類施策,鼓勵企業育肥生產
肉牛產業鏈條較短,利潤外流,養殖戶無法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利潤,極大制約了通遼市肉牛產業的發展。應對肉牛繁殖、育肥、外銷等分類施策。通過持續引進龍頭企業,培育專業育肥大戶、合作社、專業村鎮,發展標準化集中育肥。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育肥、屠宰和深加工,進一步挖掘產業鏈價值。探究“架子牛”流向,考察“引進地”牛產業發展情況、扶持政策等,選擇性借鑒有利經驗。
3.4 持續完善肉牛社會化服務體系
政府推動是肉牛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應從良種繁育、標準化養殖、飼料生產及飼草種植、交易流通、屠宰加工、質量安全、品牌建設、科技服務等八個方面入手,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扶持、金融“貸”動等方式,進一步激發養殖企業(戶)養牛熱情。同時,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力量,成立肉牛產業科研中心。重視扶持政策宣傳,讓養殖戶更好地了解和利用相關保障;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應對突發風險;強化監管和評估,確保金融扶持手段有序運行。
3.5 建立推廣農企利益風險共擔機制
養殖戶與企業合作關系松散,養殖戶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在遇到市場波動時,極易出現違約情況。要推動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系,激發農牧民參與肉牛產業化發展的熱情。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創新生產經營模式,采取出租、轉包、入股等方式整合廣大農戶土地經營權,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體,在不斷擴大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模式中,探索找出完善農企利益聯結關系的更具體對策,推動肉牛產業化進程。
3.6 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開拓市場
通遼肉牛是國內肉牛產業發展的探索者、推動者、實踐者。但在新產品開發、市場拓展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應從各環節入手延長產業鏈,上游環節擴大飼草種植,加大對種公牛站、核心育種場的支持,提高優質種牛供應能力。中游環節鼓勵企業和養殖戶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鼓勵屠宰加工企業提升技術和裝備水平,增加牛肉附加值。下游環節加強“通遼肉牛”“通遼牛肉”品牌建設和推廣,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在國內主要城市建立穩定銷售渠道,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消費群體需求進行市場細分。升級傳統牛肉產品工藝和配方,推出更符合消費者口味和健康需求的產品。積極開發牛肉預制菜產品,迎合現代消費者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加強牛副產品加工利用。完善物流配送體系,積極開拓電商平臺、社區團購等新興銷售渠道。全方位補齊短板,激勵通遼市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4 前景展望
2022年全球牛肉產量約為6 043萬t,我國牛肉產量718萬t,約占全球12%,而我國人口數接近全球人口1/5。全國年人均消費牛肉僅為7.3 kg,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傳統牛肉消費大國相比差距巨大。牛肉營養價值相對高于豬肉,但牛肉還沒有真正占領中國百姓的餐桌。通遼市作為國家重要畜牧業生產基地,肉牛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5 結語
通遼市肉牛產業既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根基和優勢,又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短板和挑戰。通過對產業鏈全方位剖析,從鞏固品種改良、優化養殖模式,到完善產業鏈條、強化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對策,每一項建議都如同拼圖的碎片,有望為通遼肉牛產業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充滿希望的發展藍圖。通遼市肉牛產業必將在振興路上蹄疾步穩,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強大引擎,續寫 “中國草原肉牛之都” 的輝煌篇章。
參考文獻
[1] 陳領領.通遼市肉牛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甘肅畜牧獸醫,2023,53(4):130-133.
[2] 馮玉臻.全力打造國家高質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 [J].人民周刊,2021(5):68-69.
[3] 戴雪,崔金磊,吳彤,等.內蒙古通遼市肉牛種業發展進程,存在問題及對策[J].畜牧與飼料科學,2022,43(1):88-92.
[4] 歐四海,萬姣,楊陽,等.淺析國內肉牛養殖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養殖與飼料,2023,22(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