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民閱讀的推進,閱讀越來越受到關注,閱讀對于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各學段課外閱讀量提出明確的要求,旨在引導學生提高對閱讀的重視(教育部,2022)。但由于英語課時數有限,完全依靠校內閱讀難以達到《新課標》所規定的閱讀量。《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指出,中國中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發展目標包含“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兩大要素,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為落腳點,一方面應從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涉及解碼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四個方面;另一方面應從培養學生的閱讀品格入手,形成閱讀習慣和閱讀體驗(王薔、陳則航,2016)。因此,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不能只依靠學校教育來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強調,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要加強親子陪伴,應當與學校、社區等密切配合,共同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閱讀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將學校閱讀與家庭閱讀有機融合,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構建閱讀共同體,培養小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讓學生在小學段適應英語閱讀。
筆者所在教研團隊依托本區信息技術優勢,開展“家校均衡閱讀模式下提升學生英語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通過加強家校合作和打造閱讀環境,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在開展課題研究之初,課題組對實驗學校的學生、教師、家長三個群體進行問卷調研,搜集到的相關問題表現如下:
1. 學生自身對于英語閱讀缺乏一定的計劃性;受英語能力所限,大部分學生難以開展自主英語閱讀。
2. 部分教師能有意識地展開繪本與主教材融合式教學,但缺少對學生閱讀策略的系統指導。在校課后時間,大部分英語教師仍以鞏固課內知識為主,能有意識帶領學生開展英語課外閱讀的教師很少,且沒有固定的閱讀時間。雖然部分教師能夠借助線上平臺向學生推送學習資源,但并未對學生閱讀過程加以監督和管理,造成了繪本的無效或低效學習。
3. 大部分家長具有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意識,但家庭中課外閱讀書目以中文閱讀書目為主,缺乏英語閱讀書目。部分家長對英語閱讀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同時受自身學歷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指導孩子開展英語閱讀,在學生閱讀習慣養成方面缺乏有效監督。
總之,在小學英語課時量有限的情況下,家校協同能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潛在價值,助力學生英語素養的有效提升。
均衡閱讀教學理念在20世紀初被提出,它力圖尋求全語言教育和拼音教學的綜合與協調。均衡的理念包含了全語言和強調解碼的有價值的閱讀教學思想和實踐,二者已經被成功地折中整合于一體,并且易受教師和孩子的歡迎(史大勝、熊梅,2010)。
本文提出的“均衡”是在上述理念基礎上的延展,倡導“家校均衡”,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和學情特點,為學生提供符合其閱讀水平的閱讀材料,通過學校閱讀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利用學校閱讀的成功經驗帶動家庭閱讀的有效開展。家校協同需要保證閱讀時間,創造閱讀環境,提供閱讀展示平臺,以培養具備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的獨立閱讀者。
家校均衡閱讀內涵有四個方面(見圖1):第一,均衡閱讀內容,涵蓋三大主題范疇和各種文體,旨在拓展閱讀廣度。第二,均衡閱讀時間,科學規劃家庭和學校環境中的閱讀時段、時長及頻次,以培養良好的閱讀品格。第三,均衡閱讀方式,將繪本閱讀與英語教學、課內與課外閱讀、精讀與泛讀相結合,提高閱讀能力。第四,均衡閱讀評價,建立以智能平臺閱讀數據為基礎的量化分析體系和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測評體系,提升閱讀素養。
家校均衡閱讀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校、家庭為主陣地開展。教師作為家校均衡閱讀中的主導力量,要積極發揮閱讀指導力和家校協調能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閱讀環境。接下來,筆者將分別從閱讀素養發展目標制定、閱讀策略提升和測評體系構建出發,探究我區實驗校開展家校均衡閱讀的具體做法。
均衡閱讀素養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備閱讀能力和閱讀品 格的獨立閱讀者。在開展家校均衡閱讀中,教師要制定方向明確、可測量、可達成的目標。基于《新課標》課外閱讀量的要求和《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的內容,結合我區實驗學校的調研情況和外研社分級閱讀定級測評系統對實驗學校學生閱讀能力的測評數據,課題研究團隊完成了對本區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等級的整體評估,根據學生的英語能力平均發展水平,制定了適合我區學情的三年級至六年級均衡閱讀素養發展目標,開發了與學生英語能力匹配的閱讀書單(見表1)。
均衡閱讀素養發展目標的制定能有效幫助學生解決英語閱讀計劃性不強、無法長久堅持的問題。同時,選擇適合自身閱讀水平、與教材契合度高的閱讀內容,能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也為家長在英語讀物的選擇方面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1)規劃閱讀時間,打造閱讀環境
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離不開好的閱讀環境。學校和家庭要為學生打造適宜的閱讀環境,營造積極的閱讀氛圍。在家庭閱讀環境中,學生每天需有固定的英語閱讀時間。在學校閱讀環境中,教師充分利用早讀、午讀或課后服務時間,開展繪本持續默讀及分享活動,并提供適時的指導和總結,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固定+碎片”課外閱讀模式,科學規劃閱讀時間。筆者以六年級整本書閱讀為例展示閱讀規劃(見表2)。
科學有序的閱讀規劃能有效解決學生英語閱讀的無目的性和無規劃性,通過不同時段和不同形式的英語閱讀體驗,學生在師生共讀、生生共讀和獨立閱讀中體會到閱讀樂趣。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做好監督,并對學生閱讀情況進行及時反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2)課堂內外構建導讀體系,提升閱讀能力
① 課前5分鐘導讀策略
為將英語閱讀融入日常教學,教師在課前5分鐘可根據閱讀進度選擇不同形式的英語閱讀體驗,如“5分鐘聽讀”:教師朗讀故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5分鐘默讀”:學生獨立自主持續默讀;“5分鐘伴讀”:通過師生伴讀和生生互讀,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5分鐘分享”:學生展示閱讀收獲,由閱讀到分享再到閱讀,形成良性閱讀循環。
② 繪本精讀指導策略
教師每隔一周組織一次英語繪本精讀閱讀指導課,在閱讀中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幫助學生獲取信息。教師引領學生解讀繪本內容,明確主題語境;解讀繪本結構,梳理故事脈絡;探究繪本意義,明確寫作意圖,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圖文細節,挖掘深層含義。繪本精讀閱讀指導課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繪本內容,逐步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這些策略可以延伸到家庭閱讀中的自主閱讀和親子共讀 。
③ 課外閱讀微課導讀策略
教師開發繪本閱讀微課程,通過智能平臺將繪本學習資源(如繪本學習導讀單等)推送給學生。學生根據閱讀提示開展繪本自主學習,完成閱讀任務單。課外閱讀任務單的設計與實施能有效提高學生在家庭閱讀中的閱讀效果,教師通過任務單反饋信息,獲取學生的閱讀效果,即時給予指導。
④ 開展家庭閱讀指導,提高親子閱讀質量
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測評等級向家長提供符合學生閱讀能力水平的書單。其次,教師設計引導家長伴讀的“親子閱讀指導手冊”(見圖2)和“親子閱讀共讀記錄卡”(見圖3)。 “親子閱讀指導手冊”詳細介紹了每一次共讀指導目標以及具體的實踐流程,為家長提供明確的閱讀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和方法。“親子閱讀共讀記錄卡”可以記錄學生在家庭閱讀環境中的閱讀表現。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家長座談會等向家長普及閱讀教育的理念與方法,分享英語閱讀教育經驗。
開展家庭閱讀指導能明確家長在親子閱讀中的角色,解決家長因學歷水平等因素無法進行伴讀的困擾。在指導手冊和記錄卡的幫助下,家長能夠積極參與英語親子閱讀,并不斷提高伴讀水平。
(3)搭建活動平臺,發展閱讀品格
① 組建同伴共讀圈,開展整本書閱讀
在學校閱讀環境中,同伴共讀是重要的閱讀體驗。組建同伴共讀圈來進行整本書閱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策略。同伴之間在線朗讀打卡、相互點評、分享感受,并在線下進行創意寫作、創編表演等,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還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和思維碰撞。
② 開展繪本漂流,定期閱讀展示
教師在班級中設立英語圖書角,學生可利用校內閱讀時間自選書目自主閱讀、同伴分享。根據“繪本漂流”活動,學校開展“My favourite book”繪本推薦活動,定期評選“最受歡迎的繪本”“繪本星級推薦人”和“小小表演家”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體驗。
③ 搭建閱讀平臺,實施家校聯動
學校應積極開展家校合作的英語主題閱讀活動。例如,以外研社舉辦的第二屆“英語朗讀者”全國少兒英語閱讀大會為契機,學校采用“教師個性化指導+同伴練習+家長協助”的方式開展閱讀活動積極備賽,具體表現為學生自選繪本,家長協助錄制朗讀視頻,教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語言表現力進行指導,同伴之間進行互助練習等。在活動中,教師、學生、家長形成了共同體,學生在參與閱讀的過程中提升了自信,促進了閱讀品格的形成,同時提升了閱讀能力。
(1)借助智能平臺,對閱讀數據進行量化分析
科學的評價方式可以有效監控學生的閱讀能力變化。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關注數據反饋,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開展量化分析。
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外研社分級閱讀定級測評系統,對學生的英語閱讀進行前測和后測,由此了解學生的英語閱讀發展水平;對測評數據進行分析,精準把握學生的閱讀水平,根據學生閱讀素養發展目標及時調整學生的閱讀進度。教師還可以借助智慧教育平臺發布繪本閱讀任務。學生完成電子繪本學習后,系統生成作業報告,對學生的繪本閱讀時間、配音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讀后閱讀任務進行詳細反饋。其中專業智能口語診斷系統可以從發音、流利度、完整度和表達方面對學生口語數據進行分析,教師由此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語言能力。系統還可以在線跟蹤學生閱讀軌跡,讓教師精準把握學生的閱讀行為、閱讀頻率和閱讀量。
(2)加強過程管理,對閱讀行為進行質性評價
教師應重視評價學生在家校閱讀中的閱讀品格,關注閱讀過程,注重素養提升,對學生的閱讀進行質性評價。例如,教師可建立“家校英語閱讀檔案袋”,主要記錄學生在整個學期中參與的閱讀活動和表現,其內容主要有學生的閱讀計劃表、閱讀日志和閱讀評價表等。閱讀日志是一個可以貫穿在學生閱讀的整個過程中的工具,能將學生每天的閱讀內容量化,記錄學生的閱讀軌跡。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心智特點等設計低學段學生和高學段學生的閱讀日志(見圖4和圖5)。
實踐證明,“家校英語閱讀檔案袋”能反饋學生的閱讀內容、閱讀過程、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效果,有助于對學生的英語閱讀進行綜合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教師應定期面向家長開展“線上+線下學生英語閱讀交流活動”,及時反饋一定階段內學生的英語閱讀現狀,遴選親子閱讀開展有實效的家庭,在活動中給這些家庭提供分享經驗的機會。
小學英語家校均衡閱讀實踐表明,均衡閱讀素養發展目標的制定能夠幫助學生增強閱讀的計劃性;科學規劃閱讀時間和閱讀環境,構建導讀體系,搭建活動平臺,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加強過程管理,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未來,教育工作者應進一步優化閱讀文本選擇、創新閱讀活動設計、完善家校合作機制,例如讓教師和家長在學生閱讀中慢慢由領讀者角色轉換為共讀者、伴讀者,最終讓學生成為獨立閱讀者。
* 本文系山東省青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 年度(一般)課題“家校均衡閱讀模式下提升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QJK2021C177)的課題研究成果。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史大勝, 熊梅. 2010. 美國兒童早期閱讀教學理念的論爭與重構[J]. 外國教育研究, (6): 75—79.
王薔, 陳則航. 2016. 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李閩 青島西海岸新區六汪小學一級教師。
薛悅 青島西海岸新區教育和體育科學研究院小學英語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