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以下簡稱道法課)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的重要學科。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財富,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法治教育資源。將傳統文化,特別是其中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融入道法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還能夠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法治意識,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本文旨在探討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重要性和教學策略,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1 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所以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傳統文化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樹立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為此,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古代圣賢的智慧、歷史故事、傳統節日和習俗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歸屬感,提升道法課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2 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如孝道、誠信、禮儀、仁愛等,它們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對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設法將這些道德教育資源融入道法課,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使他們不僅能自覺遵守社會規范,還能在面對各種問題時,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道德判斷來解決問題。如,在教授誠信這一道德觀念時,教師可以引入“曾子殺豬”“季布一諾千金”等古代誠信故事,讓學生在生動的故事中領悟誠信的重要性,使學生在道德和法治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1.3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傳統文化不僅包含道德和法治的教育元素,還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創新精神。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古代的發明創造、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如“魯班造鋸”“蔡倫造紙”等,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多樣性,還能從中汲取靈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現狀
2.1 偏離目標,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脫節
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雖然積極踐行,但是常會出現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脫節的現象,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誤解。這主要是由于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深入,或者缺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的有效方法。如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將傳統文化知識作為道法課的補充,而沒有深入挖掘其內在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價值,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此,既偏離了教學目標,也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正確理解。
2.2 忽視學情,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和針對性
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方式影響,忽視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只是單純地進行傳統文化講解,不但導致課堂顯得枯燥乏味,還難以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同時,學生之間成長環境存在差異,導致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如果教師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就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理解,進一步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2.3 脫離生活,傳統文化教育與實際生活脫節
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若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不但導致教學失真,還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傳統文化教育若僅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傳授上,而沒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學生將難以體會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實際價值。這不僅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興趣,還可能導致學生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無關,從而削弱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意義和效果。同時,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教師大多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若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3 傳統文化之“仁義禮智信”融入道法課的實踐路徑
3.1 巧用媒體教學,提高學生課堂學習體驗
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為有效融入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如多媒體課件、動畫視頻、互動軟件等,將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因此,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動畫故事、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將古代圣賢的智慧、歷史故事等以更加吸引人的方式展現,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獲得更深刻的體驗,感受傳統文化的思想和道德觀念,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關于“感恩”這一內容時,可以以古代寓言故事為背景,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關于“感恩”的動畫短片,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現感恩的重要性。例如,講述一個關于孝順的故事,通過動畫中的角色言行,讓學生感受到孝敬父母、感恩長輩的美德。在動畫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達對家人的感恩之情,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到自己經常幫助父母做家務,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在父母生日時送上親手制作的禮物,還有的學生可能會分享自己在學習上努力取得好成績,以此來回報父母的辛勤付出。上述手段有效加深學生對“感恩”這一傳統美德的理解,還能在實際生活中找到表達“感恩”的具體方式。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體驗,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制作關于“感恩”的微電影或短劇,自己編寫劇本、設計場景、扮演角色,通過實踐活動親身體驗“感恩”的意義,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總之,教師巧妙運用現代媒體技術,可以將傳統文化與道法課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體驗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從而增強他們的課堂學習體驗。
3.2 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貼近生活的教學活動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應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歷史遺址,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如制作燈籠、包餃子比賽等,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傳統文化,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使學生在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例如,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講解“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核心道德觀念時,教師可以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在校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情境,如同學之間發生爭執、團隊合作時的分工等,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行為。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將“仁義禮智信”融入日常行為。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在校園生活中如何幫助遇到困難的同學,在團隊合作中,如何合理分配任務、尊重他人意見、遵守承諾等。通過小組討論,不僅能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些道德觀念的內涵,還能教會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它們。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如播放與“仁義禮智信”相關的短片或動畫,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思考和討論道德行為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所學的道德觀念應用到家庭生活中,如在家庭聚會中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這些道德觀念,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3.3 注重課程整合,實現跨學科教學
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不應局限于單一學科,而應注重課程整合,實現跨學科教學,讓學生掌握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素養。因此,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語文、歷史、藝術等學科中的傳統文化知識與道法課相結合,利用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傳統文化,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不僅能更全面地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還能培養他們的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講解《道德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了解老子所處的時代及其思想產生的社會環境,使學生深入理解《道德經》的哲學思想,體會其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教師還可以將藝術學科融入道法課,通過欣賞與《道德經》相關的書法、繪畫作品,讓學生在藝術欣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觀察古代書法家如何將《道德經》的智慧融入書法藝術中,或者讓學生嘗試自己書寫《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體會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語文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莊子》《論語》等經典著作,了解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異同,從而使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促進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的發展。總之,教師利用這些跨學科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還能使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上取得進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為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傳統文化融入道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巧用媒體教學、結合學生實際以及注重課程整合等方式,改變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使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
在未來的道法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結合點,探索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生動、有趣,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作者簡介:鄭紅莉(1974—),女,壯族,廣西貴港人,本科,講師,就職于貴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