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江城、山水城,我國西部地區的璀璨明珠、長江上游的重要城市重慶,以其獨特的地理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以及蓬勃發展的活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會展之都、節慶名城,獨有的山水之美、生態新姿,新時代的繁榮城市重慶,以驚人的速度實現跨越騰飛,書寫輝煌的篇章。
作為中國山地城市的典范、世界溫泉之都、中國火鍋之都、中歐班列首發城市,重慶市近年來努力搶抓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緊緊圍繞“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城市建設方面,堅持“山城”特色,實施“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機場、高鐵、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在文旅方面,積極打造城市名片,洪崖洞、長江索道、李子壩輕軌穿樓景點、解放碑步行街等,成為游客打卡的熱門地;在生態環境方面,堅定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全面實施“碧水、藍天、綠地、寧靜”四大行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磁器口古鎮、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址,文化底蘊煥發獨特魅力。
擁有3000多年歷史,巴渝文化、三峽文化交相輝映的重慶,以活力、開放、包容、創新的新形象,日益展現出西部城市的活力魅力吸引力。
如同任何工程都有規劃、施工,重慶今天的輝煌和新的形象,也飽含著許許多多建設者的心血。其中,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簡稱中規院西部分院)就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立足成渝深耕西部建設“三高地”
“相濡以沫20年,規劃引領著重慶的城市發展格局。”曾經擔任中規院西部分院院長、現任中規院副院長的張圣海對《經濟》雜志記者如此表示。據他介紹,中規院西部分院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直屬事業單位中規院的下屬四大地區分院之一。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重慶市政府的安排于2009年10月設立,目前在重慶市和成都市兩地都設有辦公室。在為國家服務、科研標準規范、規劃設計以及社會公益和行業服務四項主要職能基礎上,中規院西部分院堅持以國際視野和國家思維,落實總院部署、承擔重大任務、開展幫扶援助、推動行業交流,深耕西部、服務全國,是西部地區規劃建設領域的學術高地、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同時,還是一流智庫。
張圣海告訴記者,中規院與重慶結緣是在2003年。當時,正是重慶直轄后不久,如何打造重慶新形象、建設標志性區域成為當務之急。2003年4月,江北嘴公司聯合江北區政府、重慶市規劃局面向全球征集江北嘴中央商務區城市規劃國際方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及美國SOM設計公司等境內外數家設計單位應邀參與了規劃方案征集。2003年7月,經過現場方案介紹、國內外各方專家評議等過程,中規院的方案拔得頭籌。此后,中規院深度參與了重慶的規劃工作,完成了中心城區的茶園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沙坪壩中心區城市設計、蔡家組團中心區城市設計、巴南區龍洲水岸濱水區沿線城市設計;在中心城區外,則完成了梁平區城安寧片區、榮昌區城黃金大道和瀨溪河沿岸地區、石柱縣城鯉塘壩新區、銅梁區白土壩片區、墊江縣迎賓大道片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編制。并開展了成渝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空間發展戰略、主城區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主城區綜合交通規劃、江北機場樞紐地區整體交通規劃設計、主城“兩江四岸”濱江地帶城市設計等。這些工作從戰略層面研究了重慶的發展定位、區域格局、城市空間格局和交通系統,引領了直轄后重慶的快速發展。
2009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當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站在全力推進落實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高度,簽署了《關于推進統籌城鄉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工作合作備忘錄》,明確了住房城鄉建設部和重慶市共同推進城鄉建設合作戰略。《備忘錄》對中規院做好服務重慶和西部地區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在重慶設立西部分院,加強對西部開發、西部城鄉規劃建設的技術服務,立足重慶,服務西部。
2011年11月18日,中規院西部分院在重慶正式揭牌,也揭開了中規院西部分院立足重慶,服務四川、貴州,深耕西部,服務國家戰略大局的新篇章。
據介紹,2016年6月,張圣海接任中規院西部分院院長后,根據發展實際,設立了城市設計所和研究中心,并在2018年設立了成都分部,服務區域擴展到新疆、西藏、云南等西部省份以及唐山、平頂山等東中部地區城市,形成了西部分院深耕成渝、立足西部、服務全國的發展格局。從2019年開始,中規院西部分院還連續多年舉辦成渝論壇、發布成渝觀察報告。
服務國家戰略助推成渝地區
雙城經濟圈建設
據中規院西部分院副院長(主持工作)肖禮軍介紹,不同于其他直轄市,重慶市域面積大、地域差異大,具有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特點。在如何平衡區域發展的問題上,重慶市委、市政府早在2006年就提出構建“一圈兩翼”的發展格局構想,并作為推動全市區域協調、統籌城鄉的戰略思路。中規院先后承擔了“一小時經濟圈”空間發展戰略、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深化、主城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城鎮群規劃,參與了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堅持統籌兼顧與重點發展相結合,持續優化市域空間格局,推動形成“一大帶三大”的發展格局。在編制“一小時經濟圈”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中,針對重慶地域差異大、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小馬拉大車”的狀況,提出培育“一小時經濟圈”的目標和路徑,以此塑造輻射帶動區域發展引擎,吸引渝東北和渝東南“兩翼”生態地區人口向都市圈集聚,這一戰略性的格局部署,基本奠定了重慶未來20年的發展框架,前瞻性地為后續成渝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一區兩群”重慶區域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4年中規院西部分院在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深化工作中,提出了永川-大足-榮昌、綦江-萬盛等“抱團發展”的思路。2016年,在主城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研究中,中規院西部分院認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的重慶需要進一步融入區域,謀劃發展腹地,增強區域競爭力和人才吸引力的戰略方向,提出了“三新三魅力”的戰略舉措,對區域關系、樞紐體系、產業布局和城市魅力空間等方面進行了重構調整。結合重慶主城都市區人口和產業外溢趨勢,優化形成“多中心、圈層式、網絡化”的空間格局,重構主城都市區城鎮體系,差異化培育同城化區域和戰略支點城市,明確重慶第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選址。這些研究,有效支撐了后來的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
針對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中規院西部分院按照“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總體要求,結合生態脆弱性和重要性分析,將渝東南地區劃分為生態、農業、城鎮和區域基礎設施四類空間;落實當時扶貧攻堅的要求,針對外來產業與本地勞動力結構不匹配的問題,提出“外向產業縣城集中、農特加工分散布局、物流轉運向重點鎮集中”的產業布局對策;結合武陵山區地形復雜、人口密度低、城鎮分散的特點,提出構建“扁平化、點軸狀”的城鎮空間結構,并依據自然地理單元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同時,針對兩群地區,中規院西部分院在萬州、黔江、開州、云陽、奉節、巫山、巫溪、忠縣、石柱、南川、梁平、城口等區縣均開展了規劃研究,持續落實總體規劃要求,優化區域發展格局。
2016年,中規院西部分院參與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重慶圍繞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強化大都市區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充分發揮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的作用,同時構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大都市。
2021年以來,中規院西部分院落實中央要求,牽頭編制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成為推動兩地共商共謀、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這一系列宏觀層面的規劃,支撐了重慶在發展歷程中找準定位、把握大勢、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助力重慶城市能級、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
以城市更新塑造山水之城美麗之地
重慶是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的山水之城,“兩江四岸”是重慶最具標志性和辨識度的城市區域,也是城市發展的主軸。西部分院總規劃師靳東曉告訴記者,兩江環抱的重慶,歷來就是一個水碼頭的城市。“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方案于2018年發布,規劃對標世界一流濱江岸線,結合“江-岸-城”山地特征,圍繞長江生態和水安全、植入文創文博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回歸人本需求注重人性化空間設計三個方面修復江灘生態環境,極大改善了濱江人居環境,提升了江岸活力。
位于重慶沙坪壩歌樂山下、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鎮,素有“小重慶”之稱,是中心城區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年游客量高達千萬人次,交通擁堵、人車混雜、業態單一、新老風貌失調等問題日益突出。2019年,受沙坪壩區委托,中規院西部分院聯合重慶大學成立多專業技術團隊入駐磁器口,項目圍繞古鎮功能升級、城市品質提升,完成了從總體更新規劃到步行街景觀改造等一系列更新項目,助力了磁器口片區的蝶變新生。同時,針對這個古鎮“有商氣沒文氣”的問題,專業技術團隊還挖掘潛力空間,結合政府、企業和公眾意見,探索內涵與外延、傳承與創新“雙并舉”的有機更新模式,構建片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留下了今天磁器口古鎮的濃濃煙火氣。
三峽庫區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庫區沿線產業基礎薄弱、對外交通不便、發展動力不足、人口持續外流。“三峽庫心·長江盆景”跨區域發展規劃項目所在的忠縣、石柱縣位于三峽庫區中心位置,是典型的庫區欠發達地區。規劃統籌“一江兩岸”618平方公里的區域,按照“謀劃鑄魂—策劃賦能—規劃塑形—計劃踐行”的思路,為生態型、欠發達地區踐行新理念、探索新路徑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跨鎮域、跨縣域、跨區域,聯動川、鄂、湘等周邊省份,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以更大尺度的空間格局,凝練形成了“三峽庫心·長江盆景”的價值定位。
以巴蜀文化著稱的成渝地區是我國戰略大后方和中原地區面向歐亞大陸的扇形扇紐所在,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及少數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匯聚,是諸種文化與經濟資源的輻輳之處。2020年,中規院西部分院在成渝兩地的委托指導下,開展了巴蜀文化歷史溯源與保護傳承體系研究,中規院紀委書記張立群多次強調項目的重要意義,副總規劃師張廣漢全程技術把控,圍繞文化溯源、價值凝練、保護傳承等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具體包括:一是通過“歷史+空間”多維視角,溯源巴蜀文化的歷史脈絡,文化特征。二是以“大遺產觀”構建巴蜀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總結概括大山大水之邦、“紅色基因”寶庫、內陸開放高地、煙火宜居之城四大文化價值主題,梳理形成三峽文化、革命文化等多個代表性文化故事,形成巴蜀文化價值譜系,促進巴蜀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城鄉融合發展。三是打破行政邊界和“條狀”管理模式,創新管理體制,探索形成省市兩級、部門聯動的管理架構,完善區域遺產“申報—規劃—管理—監測”全過程制度體系。
高效合理的交通是世界
最大山地城市發展的關鍵
重慶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城市,如何高效、合理安排城市交通,是重慶不斷向前發展的基礎和關鍵。中規院西部分院自成立以來即長期關注重慶的交通發展,相繼參與了重慶多項關鍵性交通謀劃,包括主城都市圈交通發展模式研究、國家物流樞紐研究、城市軌道線網規劃、兩江綜合交通規劃、TOD發展研究等,對沿江高鐵、重慶東站、重慶站、第二機場等關鍵通道、樞紐研究論證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長期參與重慶的城市交通研究規劃,中規院西部分院副院長金剛向記者講起記憶中最深刻的三件事,一件是2017年中規院西部分院在參與軌道線網規劃編制過程中提出重慶這種山地組團型超大城市,穿山跨江阻隔導致中長距出行效率不高,如何利用好城市軌道快線,將最重要的樞紐和最重要的城市核心地區串聯起來,是發揮樞紐帶動、提升核心輻射能力的關鍵。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他們在工作中提出了軌道26號線,將解放碑、江北嘴等中心區和菜園壩、重慶北站、重慶西站、江北機場、正興機場等樞紐地區連為一體,該方案經過重慶市規自局、市建委等部門的嚴謹審查,最終被采納,目前已經進入實施階段。第二件是重慶新機場的謀劃,2012年,在重慶總規深化編制過程中,中規院西部分院開展了重慶機場總體謀劃,經過多輪研究后提出,大型民航機場的建設從啟動到建成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10年左右),其規劃選址更需要適度超前,鑒于重慶江北機場當前發展態勢,應從現在開始就啟動重慶第二機場的規劃選址工作,且選址建議在璧山槽谷西側,與江北機場相協調,向西面向成渝人口腹地,目前選址基本確定,與當時西部分院的研究建議基本一致。第三件是沿江高鐵大通道的整體謀劃,2019年,項目組參與成渝中線高鐵線路論證,認為成渝地區最重要的對外通道是沿江大通道,應該有一條自成都出發,經過重慶聯系武漢、上海的高標準高鐵線路。基于這個判斷,他們提出成渝中線高鐵在中心城區雙線銜接,北線接入重慶北站,南線接入重慶站,向東直接銜接渝漢高鐵,最終形成全線350公里/小時時速以上的高鐵大通道。該建議已經納入國家、重慶的相關規劃中,即將實施。
15年來,中規院西部分院以國際視野和地方經驗,不僅服務重慶,也服務整個西部地區乃至全國,是西部地區規劃設計和學術研究高地之一。目前中規院西部分院承擔的大量的重慶規劃設計都已從藍圖變成了美好現實,同時,還緊緊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足跡遍布四川、貴州、新疆、西藏、云南等地,涉及全國其他多個省區市,服務了幾十個城市。從成立之初的聚焦重大戰略項目引領到發展壯大階段的服務地域和規劃類型快速拓展,中規院西部分院為西部地區開發開放、城鄉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力量。自成立以來,相繼完成了各類規劃、設計、研究、咨詢任務700余項,獲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16項,省級以上優秀規劃設計獎30余項,實踐項目遍布全國20多個省份。直接參與了雄安新區起步區規劃、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研究等國家重大規劃項目;直接承擔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川渝黔疆藏等省級國土空間規劃,成渝貴烏等城市規劃,天府新區、兩江新區、貴安新區等國家級新區規劃;承擔了大量為國家部委和地方省市的服務工作,以及多項援疆、援藏、救災扶貧等任務。目前,他們正如同以往,以高度的歷史擔當和崇高的社會責任,繼續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前瞻建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貢獻規劃智慧、規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