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升縣域內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素養勢在必行。如皋教育以打造“優質、均衡、特色、和諧”的品牌教育為目標,緊緊圍繞“尊重人、凝聚人、發展人”的理念,構建縣域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結構新模型,開發高品質縣域課程,形成行動支持系統,打造縣域“雁陣”格局,搭建多元評價反思平臺,從而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及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縣域行動
一、現狀調查與分析
強教必先強師。教師的發展是師資隊伍建設的“源頭活水”,是教育改革發展基礎中的基礎。我們對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南通市中小學教師培養激勵辦法》和《如皋市“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中對教師素養的要求等,討論并研制出“縣域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調查問卷”教師版和學生版。教師版問卷,主要從師德仁愛、學習研究能力、課堂教學能力、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課程建構與整合能力、文本解讀與閱讀寫作能力、作業布置與命題能力、提升空間及影響因素、優秀語文教師具備的素養等方面進行調查;學生版問卷,主要從喜歡的語文老師類型、普通話專業程度、課堂教學形式和風格、作業設計與布置、對學生的閱讀寫作指導和語文老師對學生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共有243名語文教師和4 283名學生參與填寫,有效率達100%。
1.存在問題。調查發現,縣域內初中語文年輕教師占16.87%,而且絕大部分在鄉村學校任教,新老教師出現斷層,城鄉差距比較大;77%的語文教師仍采用傳統的講授法,缺乏與學生的溝通合作,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體現;60.49%的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較淺顯,無法把握重難點;67.08%的教師寫反思或下水作文不多,也不夠主動;對中考試卷的研究普遍不夠深入,命題時大部分語文教師照搬歷年考題,原創題不多;語文教師的學習創新能力不足,74.9%的教師認為這與個人進取態度和缺少進修學習機會有很大關系等。
2.歸因分析。部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欠缺,對語文教學缺乏工作激情,安于現狀。學習研究勁頭不足,導致語文素養和教學能力跟不上更新迅疾的時代,而且教學方式陳舊,課堂缺少溝通合作,無法根據學情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語文能力;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較為單一;缺少創先爭優的精神和思辨、實踐能力;對于先進的數智技術,要么掌握不熟練,要么過度依賴等。此外,不少教師對縣域內的民風民俗、文化了解不多,未能挖掘地域語文課程資源等。
二、模型建構與闡釋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教師素養結構也隨之更新。我們根據大量文獻及調查分析,從職業道德、語文素養、教學能力、學習創新四個方面歸納了“縣域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要素”,構建了其與學生發展關系的結構模型。該結構模型中“縣域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大體上分三級:第一級為初中語文教師必備的核心素養,包含職業道德、語文素養、教學能力、學習創新四個方面;第二級在第一級要素的基礎上,結合日常語文教學進一步細化,對縣域初中語文教師的素養提升有更明確的引領價值;第三級則在第二級要素的基礎上進行更為具體的規范明確,指向縣域初中語文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最終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1.職業道德。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具有與語文學科內容高度一致的道德品質和教育情懷,誠實守信,廉潔從教,充滿正能量,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科育人,尊重學生個性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國縣域教育的突圍提供助力。這是縣域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提升的基礎和前提。
2.語文素養。縣域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有教學必備的素養。除了普適性的學科知識外,作為語文教師,還應熟練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熟悉縣域內民風民俗和鄉土文化;具有文本解讀能力、審美情趣,具備思辨性思維等。此外,還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課程理念及教學能力,以學為中心,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等。
3.教學能力。縣域初中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適當利用好縣域資源,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并開發與縣域相關資源的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要對傳統教學模式做出改變,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個性。同時,評價要科學化、多元化;要能獨立命制作業和試題,熟悉課程標準范圍內各年級語文學習的能力點,與時俱進,科學設計,難度適中;要能利用數智平臺,科學分析教育大數據等。
4.學習創新能力。縣域初中語文教師要在實踐中持續研究,不斷總結學習,掌握復盤分析、反思內省的一般方法;自己要有好奇心、想象力,有不斷挑戰的勇氣,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營造創新氛圍,鼓勵學生探求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及方法。
基于此,新時代縣域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素養有著新的內涵:一是要有“與時俱新”意識,時刻關注當前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動態,適應新課程改革的人才培養要求;二是自覺進行有效實踐,縣域初中語文教師應能夠將多元評價最新理論,及時運用于語文教育教學中,形成用好教材、地方資源的能力,精準解讀文本的能力,情境設置作業的能力,確定課堂學習目標的能力,收集判斷學習信息的能力,及時評價反饋的能力等,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成效;三是自覺進行反思,根據實踐過程及結果反饋,對決策進行調整、優化及提升。
三、行動策略與推進
(一)做好頂層設計,建立行動支持系統
1.制定多層級師訓方案。縣域層面制定系列方案,形成了如下特點:一是從“單向輸入”走向“雙向奔赴”。培訓主題、內容的選取,怎樣貼近教師?如何觀照課堂?每年寒、暑假期間,如皋市初中語文會發出“學期教學問題征集令”,各層次老師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問題、疑難,在此基礎上,形成學期研訓主題。例如,面對新課標的實施,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針對“大單元教學”“跨學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等如何落地,產生了不少問題,因而由“問題”變為“主題”,并由“主題”構建“活頁”,形成了“主題+活頁”式課程培訓內容,讓老師們在心理上更貼近培訓,培訓效果也大為改觀。二是從“短頻共振”延伸至“系列培育”。例如,針對新教材使用,如何整合資源?如何貫通教學,設置學習任務群?如何借單篇教學實現單元教學目標?如何用好教材中的助學系統?我們開展了系列培訓。每年為期半年的新入職教師“三環節”培訓模式:“集中培訓、示范引領”讓新教師“臨摹入軌”,“師父指導、在校體驗”讓新教師“實踐入境”,“同題共研、抽簽亮相”讓新教師“展示入心”。學科組長、骨干教師的“四環節”培訓模式:“自研”“共研”“展研”“評研”,時長一個月。一系列培訓著眼于全程育人,統整理論與實踐,積極聯結團隊與個人。
2.開發高品質縣域課程。為了提升縣域初中語文教師課程理解及課堂教學的能力,依據教育評價改革的新要求、新內涵及新課標方向,組織全市初中語文骨干教師開發導學課程。此課程是縣域原有課程的2.0升級版。課程開發很好地引導縣域初中語文教師更新課程與教學觀念,提升整合、重構、評價等能力,實現了縣域內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的整體提升。此外,各校在縣域課程的引領下,自主研發校本課程,如自主閱讀課程、自主寫作課程等,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等。總之,高品質課程撬動了縣域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整體優化,形成了良性循環。
3.形成新結構支持系統。一是重組教師結構,打造縣域“雁陣”格局。依托市教育局教研室傾力打造多層級團隊,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即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示范引領)→校級核心備課組(備課組長和骨干教師,聯盟學校,輻射催化)→各年級備課組(全市語文老師,學習成長),形成“雁陣”格局。“頭雁”是初中語文教師發展的重點所在,“強雁”是初中語文教師發展的關鍵所在,“尾雁”是初中語文教師發展的希望所在。二是整合縣域內相關教育資源。對于縣域初中語文教學的職業道德,由教育主管部門借助相關法律法規對教師進行監管約束。針對語文素養、教學能力、學習創新這三大核心要點,依托縣域內教育主管部門所屬初中語文教研室協調推進。其中的語文教師教學能力,注重學科育人,強調以學為中心,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因而由教研室牽頭,依托各聯盟學校教研組、備課組,健全每周集體備課制,通過微專題研討、組內公開示范課、專題沙龍研討等形式,促進其持續提升。
(二)創新展示平臺,引領教師全面發展
1.推出“五優”精進平臺。縣域層面創新性地推出了“五優”精進平臺,具體涵蓋了以下方面:優秀素養展示、優質課堂競技、優美閱讀寫作、優化作業設計和優異教育科研。比如在“優美閱讀寫作”方面,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創作,還倡導教師撰寫下水作文。為此,特別設置了“升格作文坊”欄目,專注于作文教學的實踐探索,為教師提供了掌握作文指導精髓與技巧的寶貴資源,并將指導學生的優秀作文展示。再如,在“優化作業設計”方面,每兩年舉行“作業設計與中考命題大賽”,鼓勵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勇于創新,如情境化作業、跨學科作業、開放性試題等。“五優”精進平臺成為縣域初中語文教師相互交流學習、展示自我、共同成長的舞臺,也進一步促進其向學習型、創新型、數字型、敢作敢為型、善于思考型的人才轉變。
2.搭建“茶館式”切磋平臺。面對大規模、集中統一的培訓模式,為了突破局限,搭建了開放、多元、信息交流便捷的新型培訓模式——“茶館式”切磋平臺。此平臺采用了“話題引領—分步推進”的自運轉機制。每個“小茶館”都有教師教學素養提升的主題,通過“預告篇章—個人準備—茶館式展示—點評提升—美化演繹—平臺展示”的推進方式,保證話題的深度交流,促進教師智慧在茶館間共享。例如“聲韻茶香坊”,專注于提升初中語文教師的朗誦素養能力;“茗香書韻坊”,專注于提升初中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文化素養以及個人修養與情感發展等。實踐表明,“茶館式”切磋平臺極大地激發了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問題意識、學習能力和專業自信,還實現了思維品質的飛躍。
3.健全自省自立平臺。縣域初中語文教師進行自我反省:第一層面,引導教師制定個人專業成長規劃,對照自身教學行為撰寫教育教學日記,通過集體備課交流個體的教學反省,及時總結研討、內化提升;第二層面,依托教研室和名師工作室,結合數據分析問題,組織階段性成果匯報、教師基本功大賽、優課評比等活動,促進教師的自我反省不斷走向深入;第三層面,教育主管部門、各學校每學期不定期組織專項督查,通過微信小程序、釘釘小程序等平臺進行家長、學生滿意度調查,加強教師自我反省,以促進教師教學素養的持續提升。
(三)實現多維評價,促進生態寬域轉型
1.由“單一”轉為“多元”。首先,構建“三維一體”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分為教研部門、初中語文教師、學生三大維度,形成了師德修養、專業能力、教學效能等指標。其次,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教師的成長是連續的,我們發揮多元主體在評價中的作用,讓學生、家長、校長、社會等共同參與對縣域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的評價,引導他們完成從“育分”到“育人”轉變,實現課堂從知識型向素養型轉變。
2.由“靜態”變為“動態”。長期以來,縣域內初中語文教師自身的學科知識素養和教學能力素養不足,尤其是課程整合能力、文本解讀能力、作業設計與命題能力、寫作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表達能力、課堂管理能力等。圍繞學科知識和教學策略這兩點尋求突破口,梳理初中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每一類文本,如實用類文本、散文、小說等,討論并研制出“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多維多級評價表”,就每個教學素養維度制定基礎、發展、優秀三級量化指標,從而在初中語文教學內容、教師素養及學生素養之間搭建起橋梁。
3.由“終點”化為“起點”。借助多個數智平臺,基于大數據縣域推進精準實證式教研,促進教師的可持續性發展。一是借助“‘五優’數智平臺”(見表1),要求縣域初中語文教師提交五個方面的過程性及結果性材料,根據素養觀測點進行得分匯總。二是借助“‘優學優思’云平臺”,考核初中語文教師作業設計、布置、批改、講評和報告環節是否提質增效。通過作業數據的采集分析,逐步得出學生學情畫像,促進教學精準化。三是根據縣域內學生學業質量大數據,尋提升支點,疏實踐堵點等。數智平臺的運用,促進了縣域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專業能力顯著提升,使學生獲得更優質的教育教學體驗,增強了學習效果。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教師發展研究專項課題“教育質量評價改革導向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提升策略的研究”(項目編號:J-c/2021/06)研究成果]
謝 霞 江蘇省如皋市教師發展中心,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