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統編高中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三4.1“概念的概述”一課為例,開展議題式教學,引入電影《第二十條》的相關情境,設計對應的教學目標,從而將法律與生活的知識遷移到邏輯思維中,實現跨模塊融合,讓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樹立法治意識。
[關鍵詞] 高中思想政治;模塊融合;核心素養;議題式教學
高中思想政治課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人。高二下學期,學生開始學習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和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這兩本教材。教師在教學中應將法律與邏輯相結合,通過熟悉的知識來幫助學生掌握相對難以理解的邏輯,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設計
高中思想政治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在“概念的概述”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將核心素養有機融入教學目標,既實現知識目標,又實現核心素養目標,從而在助力學生習得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本節課設計以下三個教學目標:一是通過“正當防衛”情境演繹,總結概念的含義,學會辨別生活中的易混淆概念,培養抽象概括能力;二是通過“校園欺凌”課本劇表演,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是通過“第二十條”進入兩會,感悟概念是變化發展的,用科學的思維認識問題,進而樹立法治意識。
二、基于真實情境的議題式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投影播放央視新聞報道電影《第二十條》的視頻,同時呈現若干條《第二十條》影評。教師在課下了解到,有的學生在過年時已經觀看了電影《第二十條》,并寫下了自己關于電影的感悟。于是,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第二十條的概念?我們如何才能準確把握這一概念?由此,通過對第二十條“正當防衛”概念的理解,認識到概念具有什么樣的邏輯特征,怎樣能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明確掌握概念的具體方法,同時引入本節課的學習。
議題一:借法律之力,思概念之本。
情境一:學生演繹“正當防衛”情境。
設問1:基于上面的情境,談一談什么是“正當防衛”,嘗試闡述正當防衛的含義。
設問2:結合教材,嘗試找出正當防衛含義的本質。
設問3:結合前兩問,總結本課所學概念的含義。
以上教學環節通過前兩個設問,促進學生初步認識本節課所學概念,并結合之前學過的概念,總結“正當防衛”的含義。其中,真實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知道概念是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情境二:投影展示圖文材料——蛋糕店牌子上寫著“買一送一”,顧客買完蛋糕后,店員送了一張卡片,顧客問道:“只是買一個蛋糕送一張卡片嗎?”店員回答:“是呀。”
設問1:圖片中的話反映了什么問題?你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例子嗎?
設問2:結合上述問題和課本示例,談一談自己對概念與語詞關系的理解。
以上教學環節通過引入有趣、簡單易懂的圖片,促進學生思考圖片中存在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區分概念。如果對概念不進行區分,就容易引起概念的混淆。學生列舉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有助于具身思考生活中的邏輯錯誤及其產生原因,進而明確概念的重要性。
議題二:析影片之獲,識外延之別。
情境一:學生表演“校園霸凌”課本劇。
設問:自己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學生表演“校園霸凌”課本劇,具身感受“校園霸凌”的危害。其余學生在觀看表演的同時,在真實情境中辨別是非。表演和觀看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正當防衛”概念,掌握這一概念的外延。
情境二:經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分為三款,這三款包含一般正當防衛、防衛過當和特殊防衛。一般來說,正當防衛是不超過必要限度,且不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大損害,防衛過當是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損害,而特殊防衛則是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按時間條件分為三種:正當防衛,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事前防衛,不法侵害尚未開始;事后防衛,不法侵害已經結束。
設問1:材料中對正當防衛做了哪些劃分?又體現了概念的哪個特征?
設問2:結合所學法律知識,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分析本節課所學概念間的外延關系。
以上教學環節中,學生了解到正當防衛有三種特殊情形,按時間階段可以分為事前、事中、事后。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劃分作為一種學習方法的意義。通過法律與邏輯的有機結合,將難以理解的知識簡單化,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概念間的外延關系。
議題三:看兩會之變,赴發展之約。
情境材料:2024年全國兩會的材料和視頻(具體內容略)。
設問1:通過觀看“第二十條”走進兩會的視頻材料,思考:概念是不是固定不變的?
設問2:本節課的學習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以上教學環節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材料,經過總結后發現,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新的變化。在教學的中后段,教師組織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談一談自己對“第二十條”的看法,也可以談一談自己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本節課的最后,教師寄語:“我們既要尊法、守法、用法,依法行使自身的合法權益,又要學習科學思維,培養自身理性平和的心態,用正確的立場去分析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讓法治思維與理性思維在本節課教學中得到升華。
三、思想政治跨模塊融合的教學反思
其一,要依托真實情境進行問題鏈引導。本節課依托法律情境,讓學生學會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依托真實情境的基礎上,設計問題鏈,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而不應該局限于表面,要深入剖析深層次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其二,要加強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內部的跨模塊融合。山東高考文綜卷在考查學生能力上,基于情境,并將思想政治不同模塊進行融合。例如,2023年山東高考文綜卷第16題將必修三《政治與法治》與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進行融合。為此,要加強學科內部的跨模塊學習,通過情境建立不同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系。所以,本節課教學設計將法律與邏輯聯系,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可以積極開展議題式教學,引導學生切身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中華民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朱可蘇.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18):99-101.
[2]王德明.議題式教學: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J].中小學班主任,2022(24):4-8.
仇 婷 山東省乳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