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歷史這一人文學科被賦予了育人及情感培養的價值,而且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本文以統編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為例,總結出“明確培育目標,樹立意識;精選培育素材,挖掘資源;創設培育情境,深化體驗;優化教學評價,踐行行為”等一系列策略,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 初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導向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家國情懷定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是涵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素材。初中階段學生自我意識覺醒,但缺少辨別真偽良莠的能力,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及價值觀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將家國情懷作為價值先導,引導學生樹立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意識,促使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一、明確培育目標,樹立意識
家國情懷的培育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此,教師應明確教學培育目標,結合新課標、教材內容及實際學情,找準課堂教學滲透家國情懷的時機,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在具體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中深度學習學科知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加強反思,認識家國情懷在新時代的價值。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上承“鴉片戰爭”的屈辱史,下啟“戊戌變法”民族意識崛起。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知道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發生的主要戰役,了解《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教材通過三個有因果聯系的子目呈現學習內容。在家國情懷素養導向下,教師可設計如下培育目標:
(1)從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入手,在事件經過和人物背景中挖掘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素材,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
(2)了解《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華民族產生的影響,通過教材與信息技術讓學生了解《馬關條約》簽訂的背后原因,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評價歷史的能力。
(3)結合時事,在合作探究中使學生建立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歷史事件中汲取力量、觀照當下,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需要強調的是,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無論是家國情懷培育目標,還是后續教學實踐、教學評價等,都應圍繞學生開展,以正確的思想統領歷fWitviveo/sKZ5xq37/xhQ==史教學,在知、情、意、行中實現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和升華。
二、精選培育素材,挖掘資源
統編初中歷史教材(2016年版)精選課程內容,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在實際教學中,歷史教材更多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歷史知識框架,不可能百分百還原歷史面貌。為此,要想突出歷史教學的思想深度,教師還需要融入更多歷史素材,通過精選培育素材,挖掘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資源。
教師要注重對教材中家國情懷素材的挖掘,利用好教材中“人物掃描”“材料研讀”“知識拓展”等學習材料,補充與之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吸收和拓展。比如,“人物掃描”板塊介紹了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兩位愛國將領——左寶貴和鄧世昌,教師可以基于教材,向學生補充兩位愛國將領的偉大事跡。戰爭中,左寶貴身重受傷仍不肯退下,直到被一枚炮彈擊穿身體,最終將士們只找到左寶貴的一件血衣和一只朝靴。鄧世昌屢次率領艦隊擊退外敵侵犯,保衛國家領土安全。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率致遠艦拼死血戰,致遠艦沉沒時鄧世昌本有逃生機會,他卻選擇與致遠艦一同沉入大海。左寶貴和鄧世昌并稱“陸海雙忠”,墓都是衣冠冢,他們已然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
教師通過精選培育素材,以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跡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另外,教師還要善于利用鄉土資源,挖掘學生生活區域的資源,如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紀念館、博物館等,拉近學生與歷史事件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創設培育情境,深化體驗
家國情懷導向下的初中歷史教學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要求教師改變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這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之一。教育信息化發展背景下,教師應加強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融合,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以此深化學生對家國情懷的體驗。
教材中關于“《馬關條約》的簽訂”這一子目的教學內容并不多,主要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馬關條約》的大致內容。學習了這些內容后,有的學生可能會在心中唾棄李鴻章的賣國行為,但是當時的局面并不是一個人或一群人能左右的。為此,教師可在課堂上播放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李鴻章與日方談判的影視片段,雖然該作品在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有所改編,李鴻章等人要為《馬關條約》的簽訂負一定的責任,但事實上是清朝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全面落后決定了外交上幾乎沒有話語權,當時的清政府制度落后、政治腐敗,已是大廈將傾。
教師借助信息教學技術,通過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片,帶領學生進入特定情境,將抽象的文字生動化,將扁平的人物立體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同時,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體驗,讓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引導學生樹立報效祖國的決心。
四、優化教學評價,踐行行為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家國情懷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情況,也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除了常規的教學評價外,學生也要進行自評、他評,全面的評價可讓學生有更清晰的認知,教師也能及時得到教學反饋。
在“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圍繞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態度,在合作探究中的參與性及家國情懷培育效果等方面開展,以期實現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統一。教師要讓評價成為學生踐行家國情懷行為的引領,使學生將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發展相結合,讓學生知道自己作為一名中學生應該怎樣在生活和學習中踐行愛國行為,從而堅定理想信念。由此,學生將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綜上所述,家國情懷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有正確的思想引領,教師要明確培育目標,豐富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并通過實施多樣化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做到對家國情懷的知行合一,成長為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成林.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方式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30):109-111.
[2]余秋妹.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15):71-72.
詹海燕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