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申遺成功以后,點數豫園股份旗下的國家級、上海市級非遺項目,以及“中華老字號”,以非遺來喜迎2025乙巳新春……

上海豫園燈會,于每年新春時節,在具有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筑風格的古代園林豫園旅游城舉行。十二生肖文化與元宵燈俗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因此豫園燈會以生肖作為每年的展燈主題和布局格調。
2011年5月23日,元宵節(豫園燈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謂本幫菜,即上海“土生土長”的本地菜,其風味特色可以用“濃油赤醬”(油多、味濃、糖重、色艷)來進行簡要概括。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糟為主,口味咸中帶甜,油而不膩。在近150年的發展歷程中,上海本幫菜已經積累了諸如蝦籽大烏參、八寶鴨、油爆河蝦、糟缽頭、青魚禿肺等一大批著名菜肴。

2014年12月,老飯店本幫菜制作技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

相傳,梨膏糖起源于唐朝,在上海已有160多年的制作歷史,始于上海老城廂;上海老城隍廟梨膏糖的配方以藥食同源為根基,取百草之精髓,是純白砂糖(不含飴糖、香精、色素)與梨膏、苦杏仁、川貝母、枇杷葉、紫菀、前胡、制半夏、款冬花等14種中藥熬制而成。
2021年5月,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藝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沱牌曲酒傳統釀造技藝),四川省射洪縣地方傳統技藝,擁有1300余年悠久歷史,逐漸定型于20世紀40年代。整個技藝上百道工序,多以釀酒師傅的看、聞、摸、捏、嘗等感官經驗掌握,而整套工藝大致可分為筑窖、制曲、釀造、儲存四大環節,全過程均屬于手工技藝。它在中國釀酒史上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2008年6月,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沱牌曲酒傳統釀造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豫園南翔饅頭店,所產小籠饅頭素以皮薄、餡多、鹵重、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喜愛的風味小吃之一。
2007年6月,南翔饅頭制作技藝成功入選市級非遺項目。
“永青”假發店地處上海地標豫園商城舊校場路125號豫園百貨天裕商廈北樓三樓。其始創于清光緒三十四年,創始人為褚元興,歷經百年,永青假發不僅成為假發制造行業的龍頭,也是上海唯一的一家老字號假發特色商店。
2013年9月,永青假發制作技藝成功入選市級非遺項目。
城隍廟五香豆是上海市的一種傳統小吃,用料講究,火候適當。所用原料是專門選自浙江省余姚市出產的蠶豆。“不嘗老城隍廟五香豆,不算到過大上海!”這是許多中外游客的感覺。
2009年6月,五香豆制作技藝成功入選市級非遺項目。

僅限堂吃的溫度、學徒期可達十年的手藝——以制作精致點心、宴請國際友人聞名的綠波廊,代表了上海老字號中精致的一面。
2024年4月,綠波廊點心制作技藝入選上海市級非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