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仍面臨不少難題。近年來,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為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們要深刻把握數字技術發展機遇,將數字技術融入農業農村發展全過程,從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拓展數字應用場景、建強數字人才隊伍三個方面持續發力,找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力點、融合點、根本點,持續推動農村增“智”提“質”,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完善數字基礎設施
找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力點
近年來,我國鄉村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國現有行政村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加快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有助于推動數據要素和信息要素快速、廣泛流動,為農村產業發展和為農民增收提供重要支撐。一方面,要持續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為農村路網、水網、電網、物流網等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賦能,做好“補鏈強鏈”的文章。另一方面,要強化城鄉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機制,在農村地區加快布局5G網絡、人工智能等,推進智慧農業、智慧物流等方面建設,實現數字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筑牢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基礎。同時,要加快提升農民數字素養,加強組織培訓,通過創新培訓形式、完善培訓內容等方式,提升農民的數字工具應用能力。
拓展數字應用場景
找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融合點
如何利用好農業資源、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這一直是我國“三農”發展的重大課題。隨著農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數字技術不斷改變著農業生產方式、鄉村治理模式和農民生活方式,智慧農業、農村電商、數字文旅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當前,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成果豐碩。比如,利用大數據系統,調用種子、化肥、農藥等;運用遙感監測系統,對農業生產進行精細化管理等。但我們必須看到,農業農村數字應用場景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基礎數據采集和簡單的系統管理等方面,數字技術融入農業全產業鏈的程度還不夠深。要推動農業生產智慧化,因地制宜依托特色優勢資源,提升數字設備、數字技術對當地農業的適應度,探索發展“產業大腦+數字農業工廠+數字農業基地”模式,開展智慧農業技術攻關和智能化先行試點,加快打造一批數字種植業、數字設施農業、數字畜牧業、數字漁業等創新應用基地。要以數字化推動農業農村重大改革,深入推進數字政務、數字執法、數字治理等在“三農”領域的普及應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實現農村基層治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要推動經營服務網絡化,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創新“品牌引領+標準支撐+直播帶貨+數據賦能”農產品電商發展模式,持續推進品牌農產品網銷行動。
建強數字人才隊伍
找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點
數字人才是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能綜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農業生產、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知識,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近年來,鄉村數字人才培育取得積極成效,但人才總量不足、素養不高、結構不優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未能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要從“引育留用”全環節發力,持續建強鄉村數字人才隊伍。要強化頂層設計,制定全面、科學的數字人才培養規劃,對于數字鄉村建設重點領域的人才,在落戶配額、項目評定、人才認定、經費使用、編制保障等方面給予政策保障。要創新鄉村數字人才培養模式,優化高校課程設置,強化交叉學科體系設置,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協同合作,培養一批既懂農業又懂數字技術的鄉村數字人才。要拓寬鄉村數字人才引進渠道,聚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最關鍵環節,通過定向招聘、項目合作等方式,加強鄉村數字人才引進力度。要完善鄉村數字人才評價機制,動態設置鄉村數字人才評價標準,結合工作業績、創新能力、綜合效益等多維度指標,對鄉村數字人才進行全面評價,并為其提供良好的薪資待遇,暢通職業發展通道,持續激發鄉村數字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作者系重慶社會科學院農業農村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