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人口發展事關國計民生。當前,我國總體上已由人口增量發展階段轉向人口減量發展階段,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程度加深,優化生育政策、強化服務支持十分重要。
202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從四個方面提出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涵蓋了由生育到養育、教育,由醫療到住房、就業等多個環節,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有利于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
對家庭來說,生育壓力不僅存在于十月懷胎期間,而且貫穿于長期的撫育過程。只有推動生育支持政策更好發揮作用,堅持系統思維,找準制約生育意愿的痛點,細化實化優化具體措施,才能提升育齡人群的生育意愿。
生育支持政策涉及方方面面,如何讓育齡家庭有獲得感,找準發力點十分關鍵。生育不僅有直接成本,也有間接成本及機會成本,只有針對問題精準施策,才能對沖成本,減少育齡家庭的后顧之憂。
當前,不少地方通過強化醫療保障、增加補貼等為生育護航,這既可行也必要。如果我們進一步放寬視野,就能發現更多努力空間。比如,有的家庭多個孩子就讀不同學校,家長接送不便,有條件的地方不妨出臺多孩子女同校就讀具體實施辦法;孩子沒人照看,可以采取激勵措施,鼓勵用人單位結合實際采取彈性上下班、居家辦公等方式;結婚費用過高,就要扎實推進婚俗改革,破除婚嫁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培育積極向上的婚俗文化。
我們要看到,生育對個人的身心狀態、職業發展,家庭的生活氛圍、經濟負擔等,都有巨大影響。只有充分評估各方面影響,提升政策的精準度和穿透力,才能真正為生育減負、讓生活提質。
我們還應看到,生育對女性有更大的影響。如今,職場女性的生育歧視現象仍然存在。要完善促進婦女就業政策,對用人單位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強化女性職工在懷孕、生育和撫育階段的權益保障,營造更好的育兒環境。
女性在職場上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回到家中還要獨自承擔繁重的育兒勞動,生育意愿自然會大打折扣。應多措并舉,讓每位媽媽都能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雙重支持與尊重。比如,積極構建新型婚育文化,推動夫妻共擔育兒責任;強化生育醫療保障,改善產婦生育體驗……
保持合理的生育水平、維持平衡的人口結構,對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期待各地區各部門繼續完善落實生育支持措施,以更精細的政策措施滿足群眾多元化的生育需求,從而進一步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讓更多育齡人群敢生育、愿生育。
(摘編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