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技發展的拓荒時期。針對當時抗戰急需各類科技人才的實際,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人才工作,通過自主培養人才和大量吸收引進人才相結合,實行積極的人才優待政策,在極為困難的環境下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推動了經濟、軍事的發展,為奪取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撐。
堅持獨立自主培養科技人才
我們黨向來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延安時期,黨中央立足實際,遵循科技人才成長規律,采取創辦學校、組織研究團隊以及開展科研活動等多種方式加強科技人才培養,特別是將院校教育作為科技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這一時期,我們黨創辦了延安自然科學院、中國醫科大學、陜甘寧邊區農業學校等。其中,延安自然科學院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開展自然科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機構,主要任務是培育“既通曉革命理論又懂得自然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科技人才。該學院在延安辦學近6年,其間,它積極克服物資匱乏和師資短缺等多重困難,努力完成教學計劃,培育了一大批“革命通人、業務專家”。延安時期的各類學校堅持邊學習邊實踐,常態化組織學員進行野外考察實踐和開展現地教學活動:延安自然科學院組織地質系學員進行陜北煤層地質勘探,組織生物系學員每年到野外考察及收集標本;中國醫科大學安排教師和學員到其附屬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為群眾醫傷治病……這一系列措施有效實現了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增強學員實踐操作能力、服務邊區建設三者的有機統一。
注重大量吸收引進各類專門家
延安時期,為了快速有效解決科技人才匱乏的問題,毛澤東提出要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中央軍委發出《關于軍隊中吸收和對待專門家的政策指示》。黨著力構建求賢若渴的人才吸引機制,對于來到延安的各類人才,給予工作和發揮才能的機會。黨的機關報刊《解放日報》、《解放》周刊等圍繞引進科技人才發表大量社論文章,表示歡迎科技人才等專門家來抗日根據地共同進行文化建設與各方面的抗戰建國工作,這在社會上營造了重視和歡迎科技人才的濃厚氛圍。在加強政策宣傳以及實施一系列政策之后,大批科技人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重封鎖和阻撓,不遠千里來到延安。詩人何其芳記錄1938年初到延安的見聞,“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這些青年中就有許多科技人才。被稱為“延安第一位紅色科學家”的高士其是著名細菌學家。他在早期的一次科學實驗中被病毒感染,導致身體殘疾,但他卻說,我一天爬幾丈路,也得爬到延安去。最終,高士其經過3個多月的艱辛跋涉到達延安。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工作的化學博士陳康白,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決定回國抗日救國。他帶著大量的專業書籍和實驗器材,從德國直奔革命圣地延安。據統計,截至1940年,先后來到延安的著名科學家有沈鴻、錢志道、徐馳、聶春榮等上百人。
充分信任并重用科技人才
我們黨高度重視對科技人才的使用,要求黨政機關對科技人才應有充分的信任,并根據其專門知識與技能分配工作,給以必需的條件,努力創造各種機會使他們能夠盡展其才。為了便于開展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陜甘寧邊區政府著手創辦試驗農場——延安光華農場,選調陳凌風等科技人員參與農場的籌建工作。在推進農畜牧業科學研究工作中,陜甘寧邊區政府多次派人突破敵人封鎖線,輾轉引進各類農作物種子。科技人員在邊區推廣種植西紅柿、蔥頭、球莖甘藍以及葡萄等,豐富了邊區食品種類。1941年,陜甘寧邊區以政府撥款和銀行貸款作為工業方面集資辦廠的投資,有力地支持了工業領域科技人員的研究工作,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才能,在化工、造紙、榨油、鐵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黨中央大膽提拔科技人才擔任領導,尤其是擔任技術部門的領導,使他們在工作中更好發揮作用。比如,初到延安的陳康白被安排到中央財經委工作,兼任中央軍委軍工局技術處處長,后轉任延安自然科學院副院長。
實施人才特別優待政策
在陜甘寧邊區物資短缺、經濟落后的情況下,黨中央實施了一系列人才優待政策,在物質上給予各類科技人才特別優待,盡最大努力保障好他們及其家屬的生活。1941年5月,中央統戰部發出《關于文化技術干部待遇問題的通知》,決定當年給文化技術干部另做干部服裝,增加津貼三分之一;另辦小廚房,增加菜金5元。1942年5月,中央書記處頒布了《文化技術干部待遇條例》,根據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把專門人才分為甲、乙、丙3類;在生活待遇上,明確規定了各類技術人才的津貼、伙食、住宿、衣服、書報等具體保障。以甲類文化技術干部為例,他們每月可領到15元至30元的津貼,伙食以吃小廚房為原則,窯洞可一人獨住,每年有特制棉衣、單衣各1套等。同月,陜甘寧邊區政府在《關于技術干部待遇問題的批答》附件中強調,對于技術人員,不僅要優待,而且要和邊區以外的待遇一樣或更高。
延安時期,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充分信任和各項政策的保障下,科技人才的革命熱情得到極大鼓舞。他們戰勝了種種困難,排除了重重障礙,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農業方面,農業技術得到有效提升,糧食實現增產豐收,僅陜甘寧邊區,糧食產量就從1937年的111.6萬石增加到1944年的181.7萬石;工業方面,抗日根據地實現了“從無到有”,到1944年底,陜甘寧邊區已有眾多公營工廠,涉及紡織、造紙、兵工、制革、機器制造、煉鐵、玻璃、制鞋及化工等行業,毛巾、肥皂、紙張等生活日用品已能夠自給。這些成就的取得,不僅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堅強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未來新中國的經濟基礎。
(摘編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