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呼和浩特市惱包村為例,研究了城市近郊旅游的發展。指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城市近郊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并運用SWOT分析模型,對惱包村發展城市近郊旅游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文章提出了發展城市近郊旅游的思路和對策。以期為其他城市近郊旅游地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城市近郊旅游;SWOT分析;旅游產業發展;呼和浩特市惱包村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直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城市近郊旅游開發模式研究——以呼和浩特市惱包村為例”。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發展城市近郊鄉村旅游經濟,有利于促進城市近郊農村產業興旺[2]。城市近郊鄉村旅游是城市近郊依托于“三農”資源的新型業態。
發展城郊鄉村旅游業為“離土不離鄉”的近郊農民提供了一條新的致富之道[3]。城市近郊作為連接城市與農村的重要交接地帶,推動城市近郊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研究城市近郊游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市近郊農民富足、農業強健、農村美麗具有重要作用。
(一)惱包村的基本情況
惱包村又名惱包馨村,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是由當時來此地墾荒謀生的山西籍移民聚集而居形成的村落,全村總戶數959戶,人口3100多人,居住有蒙、漢、維、滿、回五個民族。轄區面積96平方千米。“惱包”一詞是蒙古語“敖包”的音譯,意思為“石頭堆積的小山”,是古代蒙古民族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
(二)惱包村城市近郊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惱包村通過村集體自籌資金等方式,在村內打造鄉村文化、生態、民宿旅游區,建成以“合作社+企業+農戶”為主導的科技農業項目。惱包村升級完善文旅板塊,古典庭院與古典主義建筑吸引了全國各地旅游者前來參觀。目前,惱包村以文旅產業為主的平臺年產值突破3億元,為本村及周邊村莊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
(一)優勢
1.區位優勢
惱包村毗鄰110國道和機場高速,交通四通八達,使得游客無論通過自駕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103路公交、301路公交)都能輕松抵達。便捷的區位和交通優勢不僅使近郊旅游區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還為其保持持續的游客流量提供了有力保障[4]。相較于較為遙遠的旅游景點,近郊游縮短了游客的行程時間成本,使其成為繁忙城市生活中的短期休閑度假首選,符合現代人追求輕松、便捷的旅游需求。
2.市場需求旺盛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已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居民由于工作壓力大和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城市周邊的短途游,以實現迅速放松的目的。這種旅游需求極大地推動了近郊旅游的發展,特別是像惱包村這樣臨近城市、交通便捷、自然資源豐富的鄉村旅游目的地,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身心的快速恢復之地,備受城市居民青睞。
3.旅游形式多樣
城市近郊旅游具備豐富的旅游形式,涵蓋了自然風光觀賞、文化體驗、休閑度假、農業體驗等多元化的活動類型。惱包村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開發了集生態旅游、文化體驗、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產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無論是賞景、參與農事活動,還是體驗地方文化,游客都能在多樣化的旅游產品中找到符合個人喜好的活動。
4.產業帶動效應
城市近郊旅游不僅是區域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惱包村通過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年旅游收入突破3億元,直接帶動了村民致富。旅游帶動效應表明,近郊旅游能夠有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逐步轉向依托旅游資源、融合多元化產業的經濟模式。通過發展生態旅游、文化體驗、休閑農業等多種形式的鄉村旅游,惱包村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旅游體驗,也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此外,鄉村旅游還激活了當地的自然與文化資源,為農村注入了新的經濟活力。惱包村通過實施“文旅搭臺、經濟唱戲”的模式,推動了文化產業、生態農業、物流倉儲等多領域的協同發展。
(二)劣勢
1.配套設施不足
基礎設施薄弱制約旅游體驗:城市近郊旅游的快速發展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暴露了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交通、停車等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存在明顯短板。一些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如惱包村的停車場、衛生條件等基礎設施未能充分滿足游客需求,嚴重影響了游客的整體旅游體驗。完善配套設施是提高近郊旅游整體品質的關鍵環節。
2.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惱包村部分景區由于缺乏系統化的管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游客的整體體驗。在接待游客時,景區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和專業技能不到位,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游客的問題。例如,景區的咨詢服務缺乏系統性,導游對景區文化背景的介紹不夠詳盡,甚至在服務過程中存在態度冷漠、響應遲緩等問題,降低了游客對景區的滿意度。
3.產品同質化
在城市近郊旅游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產品同質化現象成為制約景區吸引力和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惱包村部分景區集中在自然風光的觀賞和基礎性休閑娛樂項目,缺乏對本地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未能形成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旅游體驗。同質化的現象不僅使得景區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還導致游客的重復訪問率下降,削弱了景區的吸引力和盈利能力。
(三)機會
1.消費升級趨勢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直接促進了旅游市場的發展。現代城市居民日益注重生活質量,對休閑度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日益增長。消費升級趨勢使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在閑暇時間選擇旅游作為主要的休閑方式,特別是對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的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表現出強烈興趣。相比于傳統的長途旅游,近郊旅游不僅時間靈活、費用較低,還能夠滿足城市人群對短期放松的需求,形成了快速消費型的休閑度假市場。
2.文化與旅游融合
文化旅游的興起促進鄉村文化傳播:隨著文化旅游的興起,城市近郊旅游不僅滿足了游客對自然景觀的觀賞需求,還通過深度融合當地文化資源,為景區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惱包村近郊旅游目的地,通過展示地方民俗、歷史遺跡和傳統文化活動,推動了當地文化的傳播和保護。惱包村通過舞龍舞獅、民間戲曲表演等豐富的文化活動,不僅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獲得了深度的文化體驗,還有效促進了本地特色文化的傳承。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結合,提升了景區的獨特性和競爭力,使其在同類近郊旅游景區中脫穎而出。
(四)威脅
1.季節性波動
許多城市近郊旅游項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波動,尤其在冬季,游客數量大幅減少,導致旅游收入出現明顯波動。以惱包村為例,夏季游客量和收入表現較好,尤其是在節假日,景區游客絡繹不絕。然而,進入冬季后,由于天氣寒冷、項目限制等因素,游客減少,景區的許多戶外活動無法開展,導致游客體驗受限,旅游收入顯著下降。這種季節性波動對旅游業的整體收入和經濟效益產生了不利影響,使得景區在冬季面臨經營壓力,難以維持收支平衡。
2.競爭激烈
隨著城市近郊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目的地被開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近郊旅游目的地的快速增加導致各景區之間為吸引游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特別是在旅游資源相似的地區,競爭尤為明顯。由于多數景區提供的旅游項目缺乏差異化,過于依賴自然景觀或傳統觀光項目,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游客很難對某一景區產生獨特的興趣。這種缺乏創新和獨特性的旅游產品不僅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還使得景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吸引力下降的問題。
綜上所述,惱包村在城市近郊旅游地發展中占據了區位優勢,乘上了旅游行業快速發展的快車,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管理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城市近郊旅游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文化旅游融合的帶動,前景廣闊。然而城市近郊旅游的季節性波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同樣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加強黨建引領,激活強村富民的紅色引擎
黨的領導是惱包村工作開展的堅強保障,惱包村黨總支部在壯大村集體經濟道路上既是排頭兵,又是主力軍。全村黨員干部可以率先投入到拆除舊村、建設新村的過程中,用行動說服村民打消疑慮。惱包村黨總支部可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挖掘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黨建為抓手,以產業為基礎,以綠色為亮點,以文旅為動力,走出一條新型鄉村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加大旅游產品、線路開發力度,促進文旅融合
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景區應通過創新與差異化策略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惱包村景區可深度挖掘本地的文化、歷史、自然資源,通過創意化的旅游項目和體驗式活動打造獨特的旅游品牌。例如,結合當地特色推出定制化的文化體驗活動,或利用科技手段開發智能化旅游體驗,以吸引不同興趣的游客群體。
(三)改變門票經濟思維,加強規劃制定與落實
惱包村景區開發大多停留在表面的自然風景觀賞,忽視了當地的文化底蘊,使得景區難以塑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也未能通過差異化策略來提升游客的深度體驗感。例如,惱包村雖然有豐富的多民族文化資源,但在旅游產品的開發中,該資源的利用較為淺顯,應當通過深入挖掘本地文化、風俗及傳統手工藝等打造獨特的文化旅游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四)加強與周邊區域協作,全局運用旅游營銷手段
惱包村景區可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特色,與周邊區域協同合作,舉辦各種旅游主題活動,多方位地吸引游客前來。此外,惱包村景區應加強宣傳推廣,利用線上營銷手段提高對國內外游客的吸引力,拓展游客市場,降低市場淡旺季造成的收入波動的影響,促進全年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大力完善旅游相關配套設施,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近郊旅游生態
為緩解環境保護壓力,應注重生態保護,避免只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的長期可持續性。惱包村景區可以引入環保技術,對污水、垃圾進行有效處理,減少對自然水體的污染。同時,景區在開發時應采用科學合理的規劃,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通過生態旅游模式保護自然環境,提高游客的環境意識。推廣綠色旅游理念,不僅能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增強景區的生態價值和吸引力,使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達到有機統一。
惱包村通過發展城市近郊旅游,村民收入顯著提升,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也面臨諸多問題,未來惱包村還需繼續優化旅游產品和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品質,以應對市場競爭和游客需求的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惱包村的旅游發展模式為城市近郊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成功案例,以期為其他城市近郊地區發展提供參考。
[1]喬金亮.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總抓手——訪農業部部長韓長賦[J].農村經營管理,2018(1):11-12.
[2]劉曉宇.鄉村振興背景下蘇州特色田園鄉村規劃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8:13-15.
[3]趙龍.為鄉村振興戰略做好土地制度政策支撐[J].行政管理改革,2018(4):11-14.
[4]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4):63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