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育融合”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它強調德智體美勞五大要素在教育實踐中的相互融合和滲透。文章以地方非遺研學作為切入點,首先對“五育融合”和非遺研學進行了契合性分析,以惠山泥人為例,設計了“非遺傳承,與泥塑說”的研學活動,通過融合五育要素,融入地方非遺文化,豐富了非遺研學活動案例,以期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能力,落實核心素養提供建議。
關鍵詞:“五育融合”;地方非遺;研學旅行;惠山泥人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
根據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小學研學旅行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新時代,中小學研學旅行已成為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剛需”,促進旅游發展的“新動能”。以地方非遺為載體的研學旅行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非遺知識、體驗非遺技藝,更能夠保護、傳承、創新非遺文化,是弘揚地方文化、彰顯城市精神的重要途徑。
“五育融合”是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的熱點[1],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特點可以總結為: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2],是融合德智體美勞的綜合教育理念,強調“完整的人”的培育。“五育融合”與非遺研學在育人理念、育人實踐和育人成效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3]。文章以地方非遺惠山泥人為例,探究“五育融合”與非遺研學之間的契合性,并設計研學活動,以期為研學旅行市場以及地方文化發展提供助力。
非遺研學主要是借助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觀察學習、走訪調研、技藝體驗、文化感知等環節進行的綜合性研學活動。“五育融合”與非遺研學的契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基于真實情境
“五育融合”強調通過實踐提高學生認知,培養學生技能,將學習與生活相聯系,學以致用。非遺研學活動則主要借助非遺博物館、非遺傳承基地、非遺工坊、傳承體驗所、展示廳和非遺大師工作室等豐富的研學場景,開展非遺手作體驗、非遺文化感知、非遺美學鑒賞等多樣化的研學項目。這些項目立足真實情境,能夠充分利用資源及環境開展非遺研學活動,以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是“五育融合”的天然課堂。
(二)基于多元融合
“五育融合”要達到的是綜合性的育人成效,各育的成長效應往往是相互貫穿、相互滲透的,而不是簡單地分為這是德育,那是智育、體育或者美育[4]。以非遺為載體的中小學研學活動內容設計多基于非遺深厚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精湛的技藝、獨特的美學、傳承的使命等多方面展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而達到知識技能素養的全方面培育。學生在研學實踐中,通過手、眼、足、腦等多感官的調動,身體力行地學習非遺知識,體驗非遺技能,感悟非遺文化,最終通過研學成果綜合展示研學所得。所以,不論在非遺研學內容還是實踐中,都體現了五育要素相互滲透融合的特點。
(三)基于課程思政
“五育融合”,德育為先,要做到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聞、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立德樹人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新時代落實課程思政的主要戰略措施[5]。非遺研學利用其豐富的資源,既可以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又能夠提升鄉土情懷,感知城市內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又有助于實現思政教育的素養目標。此外,非遺研學多樣化的實踐形式,將思政教育從學校搬入社會,從教室搬入非遺場所,從坐談變為行走,打通新時代學校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根據“五育融合”的內涵及特點,結合地方非遺資源,文章選取無錫地方非遺惠山泥人作為研學載體,惠山泥人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可追溯至唐代,泥塑匠人通過繪、塑等浪漫夸張的手法,佐以鮮明的色彩,打造出造型生動、色彩明快、惹人喜愛的泥人形象,它集無錫民間藝人精湛的手工藝技術與地域傳統文化內涵于一體[6-7],在明清時期一度鼎盛江南。泥人是無錫文化的象征,也是無錫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惠山泥人非遺研學活動設計思路見圖1。

(一)立足資源,篩選研學旅行活動地點
研學旅行活動地點的選取應當結合主題與研學資源,惠山泥人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美學價值,是地方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惠山泥人研學資源主要集中在無錫博物館、惠山古鎮、環太湖經濟帶、拈花灣小鎮周邊。通過綜合比較,選取惠山古鎮作為研學地點。該研學點附近交通便利,業態多樣,內部分布了中國泥人博物館、惠山泥人廠舊址、惠山泥人匠人坊研學基地、泥人大師非遺工作室等,資源豐富且分布集中,空間融合度高,可以進行惠山泥人的非遺學習和實踐,符合“五育融合”的真實情境要求。
(二)立足五育,制訂研學旅行活動目標
通過參觀,了解惠山泥人起源與發展,能夠繪制惠山泥人古今時間軸,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興趣;通過學習模仿,了解惠山泥人制作流程,能自行采集黑泥,捏制簡單的泥人形象并進行初步彩繪,感知地方非遺精巧的工藝技術和高超的美學價值;通過臨摹泥人形象,了解地方文化元素,感受惠山泥人體現的獨特地方文化,并以此為基礎,對傳統泥人形象進行創新性設計;小組合作,通過走訪調研,收集資料,完成惠山泥人非遺大師口述項目報告,感悟非遺傳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守正創新的時代精神;通過考察走訪,了解泥人發展困境,辯證分析惠山泥人新IP,思考惠山泥人創新路徑,加強對地方非遺傳承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三)立足學生,開展非遺研學旅行活動
惠山泥人非遺研學活動內容見表1。
(四)立足核心素養,進行研學旅行成果評價
研學旅行成果評價是研學旅行效果的重要衡量標準,“五育融合”的非遺研學評價應以五育融通為衡量標準[8]。因此本次研學活動參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6項指標: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9-10],構建以學生核心素養為主要評價內容的非遺研學融通式評價量表(見表2)。評價主體包含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使得研學成果評價更加全面客觀。

文章從研學地點、研學目標、研學內容、研學評價四個方面全方位分析了五育理念下的惠山泥人研學旅行活動。通過惠山泥人非遺研學,學生掌握了地方非遺知識,培養了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升了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體現了勞動價值,弘揚了地方非遺文化。在五育的共同作用下,學生不僅在知識和技能上得到了提升,學生能力也得到全面發展。

[1]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3):7-16.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J].人民教育,2019(3):7-11.
[3]區梓清,單夢凡,黎韞琴,等.“五育融合”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以廣州欖雕“非遺”文化研學旅行為例[J].地理教學,2024(17):37-41.
[4]李政濤.“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質量[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20(1):1.
[5]李成吾.構建“德育為先,五育融合”人才培養體系[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2(18):1.
[6]殷可怡.無錫惠山泥人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3(20):43-46.
[7]黃珂穎,姚惠.非遺惠山泥人彩塑藝術特征研究[J].天工,2024(16):27-29.
[8]覃兵,唐文.基于五育融合的課堂教學評價策略[J].教育測量與評價,2023(1):34-39.
[9]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10]張秋霞,王浩,孫遙,等.非遺傳承視角下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評價——以寶雞市六營村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4(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