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產業發展的重點問題是如何兼顧生態保護與當地經濟協同發展,尤其是生態旅游的發展更需要注重生態環境的開發與保護。文章引入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模式),通過研究EOD模式的興起、內涵,以及與傳統投資模式相比較,提出EOD模式是生態旅游發展的有效路徑,能夠更好地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EOD模式;生態旅游;生態旅游投資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70年代,生態旅游逐漸發展起來。許多國家通過政策和法律框架推動生態旅游的規范化發展,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生態旅游的推廣仍然面臨資金不足、管理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傳統旅游開發模式雖然帶來經濟效益,但忽視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導致環境退化和資源過度消耗。這種方式難以滿足當前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索一種能夠使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相協調的模式尤為重要。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開發模式(EnvironmentOrientedDevelopment,EOD模式)走進大眾視野。EOD模式逐步應用于生態旅游領域,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亟待治理的敏感區。EOD模式通過將生態環境治理與相關產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綠色食品加工等)開發相結合的方式,推動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1]。在EOD模式下,生態旅游項目不僅能夠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還能夠促進地方經濟,實現環保與經濟協調發展。
(一)概念演變與理論基礎
1999年,美國學者提出將“保護”轉換成“生態導向”,利用生態發展來引導區域開發的方向。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開發模式,核心基礎是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依靠相關產業發展進行綜合開發,形成產業鏈條、共同經營以及組團發展的新格局。具體來看,就是將經濟效益較低的公益類環境治理項目與經濟效益較高的相關產業鏈條項目有機融合、統籌發展,形成創新的組團實施模式,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增長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良性發展循環。目前,全球其他地區如美國、新加坡等地在積極探索EOD模式城市規劃和建設。2018年,生態環境部發布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了EOD模式的概念。EOD模式通過聯合開發、運營和產業鏈延伸等方式,把當地相關產業發展、區域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在一起,進而有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2]。
(二)核心內涵與價值分析
EOD模式的核心是生態環境問題治理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將環境治理收益較差的項目與相關產業收益較好的項目組合在一起,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對生態環境進行開發,獲得收益,實現跨越時間的資源整合,變“輸血”為“造血”。生態旅游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路徑。生態旅游在這一理念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方式。生態旅游的核心在于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生態旅游并不以追求最大化經濟效益為最終目標,而是專注于推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從更廣泛的層面和更長遠的視角來看,生態旅游不僅僅是一種旅游產品或形式,更是一種旨在促進旅游活動生態化、減少環境負擔、提升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的區域可持續發展策略。生態旅游與EOD模式都體現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因此將EOD模式的投資理念引入到生態旅游發展中,能夠進一步推動生態旅游建設,以良性的投資模式帶動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3]。
(三)發展階段與政策演進
2018年,生態環境部首次提出探索EOD模式試點工作,直至今日,EOD模式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是政策引領階段。生態環境部頒布關于生態環境領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生態環境導向模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旅游、城鎮發展協同進行,在不同領域打造標桿示范項目。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倡導探索EOD模式,并積極推進環境治理與生態旅游等產業共同發展。
第二是探索發展階段。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和國家開發銀行辦公廳于2020年頒布的關于推薦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試點項目文件對EOD模式進行了定義:“EOD模式是以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為基礎,以特色產業運營為支撐,以區域綜合開發為載體,采取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組合開發等方式,推動公益性較強、收益性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統籌推進,一體化實施,將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經濟價值內部化,是一種創新性的項目組織實施方式”[4]。
第三是項目入庫階段。2020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國家開發銀行向全國各地征集EOD試點項目。在國家出臺相關引導文件后,各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目前全國共有94個EOD試點項目入庫。
(一)EOD與現有開發模式的對比研究
從融資模式角度來看,生態旅游的開發模式主要為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營模式),該模式是一種政府與社會資本基于產品和服務形成的合作共贏關系。在這種模式下,政府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與運營旅游業相關的項目,重點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產業和服務的雙重收益[5]。
從運營模式角度來看,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包括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ABO(AuthorizationBuildOperate,授權—建設—運營)。其中,BOT是一種私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并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將建設權授予項目公司,在約定的期限內,項目公司通過運營該項目,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費和服務費,將建設成本轉變為投資回報。ABO模式是一種將政府授權與項目建設和運營相結合的創新開發模式,強調在授權階段政府對項目的初步規劃和指導,并且通過整合地方企業和資源,推動項目高效實施。
綜上所述,PPP、BOT、ABO等開發模式主要以利用債務資金的方式對旅游目的地進行開發或者管理,在這些模式中的參與主體之間很難形成良性的互動。此外,這類發展模式自身對回報收益的渴望與生態旅游產品自身較大的脆弱性之間的轉化機制不夠健全,會導致旅游項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與PPP、BOT、ABO等傳統的模式相比較,EOD投資模式能夠解決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產業發展不協調的矛盾,能夠利用綠色融資等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模式來進行開發與治理,促使生態環境治理資金的供給和經濟價值的創造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城市開發項目為例,傳統的模式是以政府投資為主,采用PPP模式后向社會吸取融資,政府處于主導地位,管理和運營都由政府實施。但實施EOD模式,引入專業市場化的單位作為主要的實施主體,并吸納社會資本投資,政府進行監督,這樣一種模式能夠有效地提升生態環境服務和產業開發運營能力[6]。
(二)EOD模式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實施路徑
EOD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主要涵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重構生態網絡。通過生態功能修復、環境治理以及生態網格重建等手段,恢復改善或提升原有生態資源價值,為城市和地區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底,進而帶動土地升值;第二階段,完善區域配套設施。通過完善生態區域周邊道路交通管網,增設基礎服務設施以及優化空間布局,進一步整體提升生態資源所處地區的整體環境質量,為后續生態旅游的開發運營提供有利條件;第三階段,產業賦能及人才引進。通過相關產業的導入以及優質人才的引進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增加財政稅收、企業盈利和居民收入,實現用生態創造經濟價值,用利潤反哺生態的正向回報機制。因此,EOD模式能夠最大地發揮生態旅游價值,實現雙向互動(圖1)。
以江蘇省徐州市的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例,2010年當地政府采取“深挖填淺、分層剝離、交錯回填”等措施對塌陷區進行改造,在恢復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又建起濕地公園景觀,緊接著又規劃布局配套的交通管網,增添幼兒園、醫院以及污水處理廠等基礎服務設施,而后又引入一系列相關產業,如康養、休閑旅游等,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良性的生態經濟發展循環,徐州市也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轉變。

(三)EOD模式實施案例分析
漢中市漢江流域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受限,出現植被破壞、垃圾堆積、水體污染等問題。特別是在生態敏感區,過度的旅游開發可能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和自然景觀的退化。漢江流域漢中市中心城區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入選第二批EOD模式試點項目,項目總投資61.07億元,涉及生態環境治理項目5個,投資12.44億元,生態產品價值轉換項目4個,投資48.63億元。項目以解決當地環境問題為首要目的,以“水”為整體脈絡,在漢江和嘉陵江流域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包括河岸生態修復、植被恢復、水源涵養區保護等。
實施EOD模式前后,漢中市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均取得顯著改善。根據漢中市政府歷年統計年鑒數據,在生態環境方面,從2014年到2022年,漢中市中心城市空氣優良天數占全年比重呈穩步上升趨勢,從2014年的77.26%增加到2022年的88.77%。PM2.5年均濃度下降約42%,從每立方米67微克降至39微克;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下降了75%,從每立方米32微克降至8微克,表明空氣質量有顯著改善。
(一)加強政策支持與創新探索
積極發揮政府在生態旅游中的引導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創新探索EOD模式,開展生態環境治理。政府在制訂和實施政策法規時,充分考慮生態旅游發展的需求,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土地使用優惠等措施,加強政策創新,做好頂層設計[7]。
(二)強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
EOD模式展示了如何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優先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以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實施導則為依據,聚焦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謀劃EOD項目。通過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帶來環境質量的提升,進一步提高土地和其他資源的經濟價值,實現經營性收入反哺生態治理,不斷探索生態治理與經濟融合發展,形成區域內的良性循環,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
(三)完善環境監測與評估機制
開展環境監測與評估,是促進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的有效手段和措施。針對EOD項目開展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評估,以及對生態環境治理效果、資源使用效益等方面進行評價,能夠發現項目實施中的不足,并及時進行調整和優化,提高項目管理和運營的效率,保障項目的長遠發展,為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奠定堅實基礎。
EOD模式以環境治理為首要目的,將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相關聯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生態環境治理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周邊產業的經濟效益再反哺生態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這與生態旅游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因此,EOD模式是未來生態旅游投資發展的新方向。
[1]李榮.EOD模式下流域治理項目投融資方式淺析[J].環境與發展,2023(3):6-11.
[2]曲強.面向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的綜合開發EOD模式研究[J].科技風,2020(35):120-121.
[3]于廣洲,孟祥勝,牟天瑜.EOD模式探索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以西北地區某內陸湖生態環境導向開發項目為例[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24(21):162-164.
[4]任雪菲.EOD模式下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環保產業,2021(12):52-55.
[5]李若鵬,賈閃丹,趙曉攀.水利工程采用“PPP+EOD”模式探索[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21(8):32-34.
[6]肖偉龍,張伏中,邵偉,等.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與傳統模式實施方式差異性分析——以湖南省某試點項目為例[J].環境生態學,2022(5):75-78.
[7]劉源,孫雪妍,白雨鑫.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投融資模式創新需求[J].中國環境管理,2024(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