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隨如東作家采風團來到我的祖居地——江蘇海門。到了海門,不能不去中國田園山水畫史館。
步入這山水畫展的殿堂,我仿佛踏入了一個千年的時空隧道。四壁之上,墨香四溢,筆走龍蛇,每一幅畫作都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我駐足在一幅山水畫前,只見山間云霧繚繞,溪水潺潺,仿佛能聽到那遙遠的山谷中傳來的回聲。畫中的每一筆、每一畫,都顯得那么生動、那么真實,仿佛能觸摸到那山石的粗糙、溪水的清涼。
女館員的講解如絲如縷,清晰又有條理。我又反復在圖片、文字間徒步,恍然大悟,仿佛揭開了一層塵封已久的面紗,藝術的真諦與歷史的厚重在心頭交織成一幅幅絢爛的畫卷。
華夏大地,自從近萬年時產生農業以來,就有了家園;可考的文化之盛,約五千年;東晉山水畫獨立為畫科,一千七百余年;而典型的村野之景山水畫一千多年,但是一直未有人去認識它、研究它。直到20世紀末,才有人對這種繪畫進行學科歸類,取名為“田園山水畫”,明確了它的概念,研究出系統的史學、理論來。
什么是田園山水畫?田園山水畫的范疇實際上只有一句話:“以村野之景為主的中國山水畫。”它以鄉村的、野外的平常之景為主,主要描繪村居、農耕、田疇、竹樹等題材,淡化或避開山嶺的意象,人物、動物、建筑只為點景。重在表現自然寧靜的意境、清新親切的田園風貌、人類的生存狀態,具有中國山水畫的特質、精神與技法。
展廳里琳瑯滿目的圖畫和示意圖還告訴我們:中國田園山水畫的文化內涵,有“中和之美”的傳統審美精神、生態美學的時代背景、詩情畫意的生活真實。畫中滲透著哲學、文學的內涵和人生的感悟,自然之美的情感演繹,無不受到歷史文化的影響。
田園山水畫又是從何而來?展覽揭示了中國田園山水畫產生的淵源。繪畫具有漫長的延續積累過程,中國的田園題材繪畫也經千年發育,綿長、厚實、完善。在我國,距今約九千到一萬五千年間,農業從產生到成熟,這是最基本的土壤;田園山水畫的產生也受到田園詩的影響,《詩經》中就有田園景物的描寫,到晉代陶淵明的田園詩更為成熟;中國山水畫從漢代孕育,到東晉獨立為畫科,歷朝歷代一直是中國畫的主要畫科。就是這三個主要條件,孕育了田園山水畫。
我看到中國田園山水畫有著許多功能,而且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當三萬年前繪畫產生于人類的審美興趣之時,最初是自娛自樂的,也借作圖騰之用;田園山水畫產生時就具有抒發情感、怡悅人心的作用;它寄托了古代人生活的理想、隱逸的情趣,記錄了歷史的風貌,畫出農家的苦樂;到了當代,更具有愛國懷鄉、生態美育的教化功能;它關注人民生活、鼓舞前進的信心;拓展了山水畫藝術,具有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功能。
展廳里詩情畫意、精彩紛呈。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現代、當代,名家輩出,代代有新意、人人有特色。繼1996年“田園山水畫”名稱概念、“山水畫四大分支”學說的提出,研究者又提出了“田園美”的美學命題,這個發現意味著國人對田園審美的覺醒。
2006年以后,全國范圍內紛紛出現“田園山水畫”的名稱,峰嶺山水也頻現田園元素,說明它在當代繪畫中已具有一定的比重和樂觀的前景。清純的鄉村自然風光寄托人類的生存理想,引起畫家的創作沖動,也備受觀眾的喜愛。
田園山水畫的發展和興盛,是時代的必然。看了陳列圖文,不禁引起我許多聯想和感慨。中國田園山水畫是一個畫目范圍的學科,它可以包含眾多的地方畫派。回望19世紀法國,有一個巴比松畫派。他們以鄉村景物入畫,那種樸實淳厚的現實主義鄉村繪畫在世界上影響很大。工業化對鄉村的蠶食,促使他們珍視并定居鄉村、畫鄉村。這類作品是迄今世界上與中國田園山水畫主旨最為接近的繪畫。但兩相比較有很大的差異:巴比松畫派是7位共同關注鄉村景物的畫家的松散群體,沒有共同的宣言和理論支撐;而田園山水畫是一個繪畫學科,其涵蓋面要龐大得多。米勒等人的現實主義畫家主張客觀地作畫,是比較入世的;田園山水畫則是基于中國三四千年前的文化而自然衍生的,它是介于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繪畫藝術。
自己雖然沒有這方面的才能去握筆描繪,但我生于鄉土,心間早已鐫刻下那片田園的印記。每當我望向那些描摹得如詩如畫的田園山水畫,那份深深的親切與眷戀便涌上心頭,如春風拂面,似清泉潺潺。畫中的稻田金黃、麥浪翻滾,仿佛帶我回到那童年的時光,聽蛙鳴稻香,看日落炊煙。每一筆、每一畫,都仿佛在訴說著自己老家鄉村的故事,讓我對這片土地更加鐘愛不已。
二
那么,這個田園山水畫的發現者是誰呢?他就是我祖籍的鄉賢、老家同在萬年鄉的著名畫家——張正忠先生。
當地政府正是根據他的著作《中國田園山水畫史》建成了這個展覽館。如今中國田園山水畫史館建館已經8年,這是我第3次來這里觀賞了,之前我還參觀過張正忠先生的美術館與畫室。
我曾讀過張正忠先生的專著《中國田園山水畫史》第一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邵大箴先生說:“寫《中國田園山水畫史》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從來沒有人做過,意義是不一般的。”
的確如此。正忠先生矢志不渝,迎難而上,默默地投身于這項偉大的事業之中,實乃令人敬佩。他忠誠于藝術,宛若一名孤獨的探險家,在浩瀚的藝術海洋中尋覓寶藏,在幽深的原始森林里發現了一棵美麗的花樹。他投入巨大的精力,廣泛搜集有關資料,進行梳理、撰寫,猶如將散落于四野的碎片加工成一幅完整的畫卷,讓后人在其中領略到田園山水畫藝術與田園美的魅力。它填補了中國繪畫研究的一段空白,讓這棵古樹煥發新枝,不愧是一個開創性傳承的事業。
我被正忠先生的執著探索精神折服了,特別想知道:《中國田園山水畫史》是怎樣寫出來的?
原來,張正忠自幼酷愛書法、繪畫,小時候家中有很多古書,一有空就去看,不懂就問人。從1960年15歲起就愛畫田園題材。后務農近十年,收、種、挑、推、掘,開河、罱泥等各種農活都干過。與別人不同的是,他覺得農村的一草一木、陽光雨露都特別美。早晨的霧氣、中秋的月亮讓他流連;紅紅的晚霞、搖曳的蘆葦讓他陶醉。當年他在鄉下參加集體勞動上工時,口袋里總帶著一個速寫本,休息時見什么畫什么。村里、鄉里常請他畫畫搞宣傳,后來縣里要他去搞美術創作,十多年中他是“業余畫家中的專業畫家”,還送他到省里的創作班進修。那時,他國畫、書法、素描、水粉、版畫、油畫、連環畫等無所不搞。
1994年,他為了實現人生的夢想,研修于中央美院,受王琦、古元、高冠華、廣軍、吳長江等老師的啟發,決定專攻故鄉海門風景題材的中國畫。在畫了許多作品之后,有朋友提醒他:應該給自己的畫取個學名。他在1996年3月寫的文章《從故鄉情結到田園山水畫》里,首次使用了“田園山水畫”這個美術學分類名詞,接著又為中國山水畫列出四大題材分支,而“田園山水畫”是其中的一個“畫目”。然后對它的范疇、淵源、內涵、外延、審美特征、學科定位等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他用“以畫寫人、以史探理”的理念來撰寫《中國田園山水畫史》,即以作品來評價畫家,以事實來總結理論,而不是相反。
這對我們文學創作者和其他學科研究者來說,不無啟發。
他從構思開始到出版此書第一卷,花了7年時間。我在多家報刊上看到:2012年12月6日,海門區政府受國家行政學院書畫研究院的邀請,在北京舉辦了畫展和《中國田園山水畫史》第一卷首發式,由名家邵大箴、薛永年主持研討會,各地41位專家發言或書面發言,予以肯定。研究、寫書實為不易。他不怕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尋找多位高端史論家請教,得到王伯敏、邵大箴、薛永年、李松、葛路、馬鴻增、徐建融等多位繪畫名家的指導與啟發。
他四處尋找資料,僅找書、購書、借書一項,就歷經難以盡述的艱巨過程。他列出書目,夫人千方百計為他尋找有關圖書,找了好多大城市的圖書館、博物館、專家,能借則借,能買則買,置辦專業相機拍攝。他閱讀了大量書籍,調查了無數的出版物,從二十二萬多幅作品圖片中逐一甄別遴選出一萬多幅,收入書中一千五百余幅。提綱改了幾十次,圖文數易其稿。撰寫時從宏觀到微觀、從史料到觀點、從分析到綜合、從內容到排版,字斟句酌、條分縷析,考證擇優、刪繁就簡,可謂無數心血凝成。他說:“盡管這樣,尚難免謬誤粗糙,所以只能如履薄冰,謹慎而行。”邊做邊學,深感學問之深廣,嘆自己之不足。如今此書的后續研究、撰寫已歷19年,全書完成在望。
正忠先生今年79歲了,但全然看不出是古稀老人。給我的印象是服裝整潔、舉止從容、謙和友善、侃侃而談的文人氣質。我也認識他夫人,她比正忠先生年紀輕了一截。當年,張正忠在三陽鎮初創“振中書畫社”,條件艱苦,前妻又不幸病故。三年后,在朋友的撮合下他倆組成新家。30年走過來,獲得了“全國五好家庭”的榮譽,張正忠也獲過許多獎項,評上正高職稱,成為中國田園山水畫學科的開創性傳承人,中國美協河山畫會一員,獲評2016中國書畫十大年度人物。
張夫人告訴我:“在振中書畫社做學徒時,師傅帶我們一幫徒弟去上海、杭州等地參觀學習,還要求我們每天背一首古詩、寫一版毛筆字。”她常說的一句話是:“張老師做的事有意義,所以我支持他,我相信他能做好的。”那時正忠先生上有80歲的老母親,下有在學的兩個兒子,一老二小需要人照顧、培養。創業未成,生活挺不易的。她毅然挑起這副擔子,為丈夫分憂,覺得正忠年輕時父病家貧,失去太多了,自己應該支持他。“他的學問和藝術我無法企及,但我可以當他的助手,做好各項事務,不讓他為雜事煩心,幫他節約每一分鐘時間。”她帶領數人的小班子,為研究工作做了許多瑣事,創造良好的研學條件。她對丈夫的關懷如春日暖陽,知他冷暖,細致入微,使正忠先生在生活的每一刻都沐浴在溫暖的愛意之中。正忠先生才能信心十足、安心于學術,寫成這部巨著。他得到政府支持,辦了五次全國性活動、建成畫史館,開展創作、研究、考察、交流、培養、傳播等六條線并進的田園山水畫事業。
正忠先生20年里出版了《中國田園山水畫史》等四部專著、多本畫集,編輯了十幾本材料,發表四十多篇論文。系統闡述了田園山水畫史和理論,還創作了許多作品。1994年后的30年里,創辦了“海門畫院”和中國第一個田園山水畫專館“張正忠田園山水美術館”,受聘為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國田園山水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史論權威邵大箴等一百多位名家和有識之士撰文、題詞予以肯定。
在璀璨的星空中,張正忠先生如同一顆耀眼的星辰,他的光芒璀璨奪目,背后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堅持與付出。
正是這份執著、忘我,以及賢內助的默默支持,成就了張正忠先生今日的輝煌。他的故事如同一部感人至深的史詩,講述著堅持與付出、智慧與力量并重的傳奇。
三
我懷著敬仰之情訪問了張正忠先生的“不陋居”。簡樸的畫室里,滿眼都是書籍字畫。畫室、會客室、助手室都圍著書櫥,還有一間藏書室。他的畫室和居家是連在一起的,中間平臺上有好多盆栽桑樹、楊柳、竹子、枇杷,沒有名貴花木,開著小花的茂盛野草被尊養在陶盆里。
我體悟到他喜愛田園之美的情愫、生態之美的理念,每次去總是給我的心靈世界以撫慰。在同一座“快然樓”里,有他作品的陳列館,門口有中國美協原常務副主席王琦先生題寫的“張正忠藝術陳列館”牌子。在中國田園山水畫史館建立之前的12年,2004年年初,當地領導提議把他的作品陳列室正式掛牌為美術館。他謙虛,只注冊為“張正忠藝術陳列館”,到2011年才恢復“張正忠田園山水美術館”的名稱。如今各種機構的硬件飛速發展,這個館顯得簡陋狹小,但在那時卻是先進的。雖然硬件簡樸,直到現在還處在時代的前列,對后來者頗有影響。在那里,我有機會細細地欣賞他的原作。
我是外行,只覺得田園山水畫好看而已。但在專家的眼里卻有了新的注解。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美術》雜志原主編王仲先生的評價:“畫他熟悉的、熱愛的生活,讓人感到親切、有感情;畫得深入、完整,有空間感、有豐富感,有看頭;作品中有傳統、有意境、有詩意,中國文化味道濃;一看就讓人感覺清新,是新時代的、現代的。”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央美院博導薛永年先生在《中國田園山水畫史》一書的序言《溯源探道 溫故知新》中寫道:“張正忠先生是著名的田園山水畫家,近二十年來一直在創作田園山水畫,描繪美麗的田園風光,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寄托詩意棲居的情懷。他筆下的那些田園山水畫作品,意境清新,筆墨秀雅,幽靜宜人,詩意盎然。同時,他也研究田園山水畫法,提出了‘田園山水畫’這個名稱和理論。”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徐仲偶先生在講話中總結了三點:張正忠的田園山水畫的史學理論已成體系;田園山水畫的研究成果與思路,必將影響其他學科;在中國畫如何走向現代的問題上,田園山水是走中國之路的成功范例。
藝術是相通的,我們這些文學創作也應該要借鑒正忠先生的田園山水畫之路。
張正忠一手畫畫寫字,一手搞史論,每天工作近十小時。他的勤奮,眾友皆知。尋師訪友,不斷學習求進,涉獵古今中外的繪畫門類及雕塑、設計,幾十年如一日地練書法、練筆墨基本功。他對大自然景物和平民生活深入觀察,熟記于心。
他同時是一個文學、音樂愛好者,愛讀詩文、畫史、畫理。他愛看的電視節目是“地理中國”。他只做四件事:畫、寫(書法、文章、詩詞)、讀、跑(鄉村、名勝),潛心于藝事。創作起稿很認真,構思、構圖、細節步步深入打磨。他日思夜想,夢境常出現美麗風光和詩句。他的作品每幅都有特定的情景和審美傾向,技法多樣,沒有雷同現象。
正忠先生和我一樣,自幼生長在水木清華的鄉村,對田園美有終身的感情。他60多年如一日堅持去親身感受生活、對景寫生。在他的眼里看到的農村不是臟亂差、貧窮落后,而是看到一年四季朝暮陰晴的無數美麗風光,其中有出自古代勞動人民之手的四汀宅溝、桑榆竹園、臨水民居、廣闊田野,有新農村的幸福安寧,這是一張張幽靜、自然、和諧的畫面。
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對鄉村進行實地考察,越來越感到眼前景色的珍貴,用相機積累素材,把實景圖像保存于電腦里。新千年以后,更是每年要下鄉幾十次。他邁開雙腳深入田頭宅旁,挨村挨組地搜尋激動自己的鏡頭。他以敏感的眼光細致觀察景物變化,研究田園風景美的構成規律,體驗特定情景中的感覺,思考田園美的本質,從實景到畫面語言的加工途徑,古今生態環境、時代風貌演變的脈絡。
我和正忠先生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多了。前幾年我要出版一部散文專著《鄉野》,想要一幅田園山水畫圖片做封面,他慷慨相助。出版社的編輯比我還激動,他看到了鐵畫銀鉤、工寫結合的畫法,以線勾樹、背景用面、積墨渲染,有鮮明的藝術特征,連連稱贊。
在他的視頻號上我看到他的鄉村攝影專集“美景看不盡,田園勝花園”,已有八十多集,非常豐富,恐怕要編上幾百集吧!生活中的美是無窮盡的,他的田園山水畫,有《春風尋芳》這樣油菜花盛開的春景,有《蘆藕和合》這樣的清塘蘆葦的夏景,有《家園秋陽》這樣紅柿如人的秋景,有《田野瑞雪》這樣雪村安居的冬景;《母子系列》中可見他對父母親的深情摯愛,《惠風和暢》的新農村大場面,《江海朝暉》的江邊城鄉巨幅;還有《二十四詩品田園山水詩書畫系列》,更是首個將唐代司空圖的美學經典融入田園山水畫,滿滿的中華文化、哲理思想蘊涵其間……2009年,他出版了《田園山水畫法》一書,把自己半生的創作經驗毫無保留地貢獻給美術愛好者。
他已舉辦了11屆“生態家園”畫展。建了9所“田園山水畫教學基地學校”,把田園山水畫推向中小學課堂。兩所大學聘正忠先生為客座教授,特色文化品牌田園山水畫走上了大學講壇。
在他的“不陋居”,我一邊與正忠先生交談,一邊掃視著懸掛著的宣紙已經發黃的早年書法“謙誠慎樸”與近年書寫的“田園美”,架上筆筒里無數支毛筆、畫桌旁開著的電腦、大大小小的調色瓷盆,不禁浮想聯翩……他從群眾中來,想大眾所想,他的所思所為是與人民大眾聯系在一起的。他的藝術從生活中來,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況。
四
張正忠先生奉獻出他半生嘔心瀝血得來的學術成果,得以普及惠民。
中國田園山水畫的誕生,深植于古老的農業社會土壤與文化積淀之中。然而,在工業社會的浪潮中,它卻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被世人倍加珍視。那畫面中的自然之美、寧靜之韻、和諧之境,猶如一泓清泉,滋潤心田。傳統文化與大自然的回歸,不僅是現代人思想的覺醒,更是那份深沉的鄉愁、對故土的深深眷戀。生態文明與思鄉情結,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的理想追求。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當今時代的詩意強音,田園山水畫藝術正契合了這樣的精神。從一萬年前遠古走過來的田園之美,留在畫里的寶藏,在當代鮮活起來,回到了人間。田園之美,你回來得正當其時啊!
祖籍海門,那里承載著中國田園山水畫史的輝煌篇章,猶如一部沉甸甸的典籍,緩緩展開,讓中國文化藝術的精髓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鐫刻下深深的印記。其熏陶之力,如同春雨綿綿,無聲無息地滋潤著人們的心田,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熟悉它、熱愛它。這份對美的追求與熱愛,如同涓涓細流,在時間的河流中匯聚成磅礴的江海,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田之中。
在探尋美的旅途中,我們深知,發現美的真諦,往往依賴于一雙敏銳而充滿詩意的眼睛。田園山水畫那不僅僅是一紙墨色,它更是自然與人文的交響,其韻味深沉,遠超過了繪畫技藝的精湛本身。
這些畫卷如同一曲悠揚的田園牧歌,在筆墨間流轉,唱響著農村獨有的靜謐與生機。它們的存在,不僅是對鄉村美景的贊美,更是對新農村建設的深情呼喚。
新農村建設需要的不只是磚瓦與水泥,更需要的是一顆顆熱愛鄉村、懂得欣賞鄉村之美的心。當更多人被田園山水畫中的美所吸引,當更多人為鄉村的自然風光所陶醉,那么,他們的心便會不自覺地傾向于這片熱土,投身于新農村的建設之中。
讓我們攜手,用美麗的眼睛去發現鄉村之美,用真摯的心去呵護這片土地。讓美的力量如磁鐵般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重新回歸到農村,與這片熱土共同編織出一幅幅嶄新的、充滿希望的田園畫卷。
作者簡介:
李志石,男,江蘇如東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出版散文集《微博人生》《多彩的生活碎片》《慢享生活》《鄉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