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社交媒體普及,高校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網絡輿情風險。這些風險源自各個方面,包括事件本身帶來的負面影響、媒體報道的傾向性、公眾不良情緒和焦慮,以及網絡惡意傳播和造謠。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網絡輿情系統。面對這一挑戰,高校有必要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加強輿情管理,維護校園和諧氛圍,促進良好輿論環境的形成。
網絡輿情正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課程思政建設成為治理網絡輿情風險的重要陣地。本文結合網絡輿情風險對校園環境的影響案例,進一步分析了負面輿情風險影響大學生主觀判斷的內在因素,從思想認知、法治觀念、媒體素養、心理健康等層面論證了課程思政主導大學生防范網絡輿情風險干擾的本質作用。從課程內容、網絡授課、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和心理建設等層面,提出了基于高校網絡輿情風險治理體系的課程思政建設策略。
負面輿情風險影響大學生主觀判斷的內在因素
一、社會認同感和自我形象
大學生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尋求社會認同和建立自我形象方面較為敏感。他們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評價和輿論的影響,對自己產生懷疑或擔憂。
二、心理壓力和精神健康
大學生面臨著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以及人際關系等多重壓力。負面輿情的存在可能進一步加劇他們的心理壓力,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公布32名2022級研究生新生因故無法按期入學,一時間廣大網友集體批判“錄而不讀”導致教育資源被浪費。然而鮮有人知,這些學生面對學業壓力和經濟負擔,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就業后考學。然而網絡批判猶在,無疑帶給同樣境遇的學生更多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
此外,學習動力和注意力分散、社交排斥和就業影響的內在影響力也是存在的。
課程思政主導大學生防范網絡輿情風險干擾的本質作用
一、筑牢“思想陣地”價值觀引領
課程思政主導可以通過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和價值判斷。當學生面臨網絡輿情時,能夠客觀理性地分辨信息的真實性,并對負面輿情保持冷靜、理性的態度。例如,在思政課堂上引入具體案例,鼓勵學生分析和討論。通過針對網絡輿情中涉及的價值觀沖突或道德困境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和辨析不同的價值觀點,并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
二、樹立“遵紀守法”強化思想判斷
課程思政主導有助于教育大學生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規。大學生通過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可以更好地抵制網絡謠言、虛假信息等不良輿情。他們能夠意識到發布、傳播虛假信息的后果,養成合法合規行為的意識。例如,組織學生參與法律援助活動,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幫助和咨詢。通過參與法律援助工作,學生可以了解社會中現實存在的法律問題和困境,增強對法律規范的尊重和遵守,同時強化學生對負面輿情的主觀判斷。
三、側重“媒體素養”不傳謠不信謠
課程思政主導也應注重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媒體素養。大學生需要了解媒體報道的特點、技巧以及評估信息可信度的方法。那么學生在面對網絡輿情時,才能夠辨別信息的來源和真實性,避免盲從和誤解。例如,課程思政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并分析當前的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學生可以學習通過多角度、多來源的信息分析,形成獨立的判斷和觀點,避免盲目相信和傳播不實信息。
四、兼顧“心理健康”情商教育先行
課程思政主導可以引導大學生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供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這對于大學生應對網絡輿情的壓力、焦慮和負面情緒有積極的影響,幫助他們保持情緒穩定和良好的心態。例如,課程思政可以組織情商培養活動,如情緒智力訓練、人際關系溝通技巧等。這些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商水平,培養他們的情緒智慧和社交能力,在面對網絡輿情時更加理性和冷靜,從而形成更加強大的抗壓能力,避免負面輿情造成的消極影響。
基于高校網絡輿情風險治理體系的課程思政建設
一、“思政內容”注重政治立場和辯證思維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覺悟。通過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網絡輿情風險的認知。同時,也應注重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理性判斷輿情事件,并提供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
二、“網課思政”注重熱點事件和輿情趨勢
由于線下課程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拓展網絡課程勢在必行。在網絡課程思政設計方面,應注重熱點事件和輿情趨勢的分析與討論。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和網絡輿情事件,激發他們的思考和討論能力。可以組織相關的專題研討、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了解社會多元聲音,提高對網絡輿情風險的認知和應對能力。以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為例,可以通過分析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有關環保、食品安全、海洋保護、國家責任等問題。在課堂上,可以首先向學生普及與核污染水相關的基礎知識和背景信息,讓學生了解日本政府在此次事件中所背負的歷史責任。然后,通過分析國內外媒體和網絡上的討論和評論,引導學生了解該事件的多元視角和爭議點。從而通過對熱點事件的一系列問題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中來,營造良好的網絡社會氛圍。
三、“社會思政”注重全員參與和實踐反思
課程思政建設并非一課之堂,絕非一師之言,而是集合全校資源構筑的實踐課堂。課程思政建設應鼓勵全員參與,包括教師、學生以及校園管理人員等。可以組織講座、研討會、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全體成員了解輿情風險治理的重要性,并分享實踐經驗和反思成果。同時,可以借助社交媒體等平臺,提供輿情案例分析、意見征集等互動交流機制,促進全員對網絡輿情風險治理的共同認識和參與。“社會思政”也可以視為大思政現實維度的第二課堂,從實踐層面上培養學生貢獻社會的主觀意愿,鍛煉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實現個人價值。當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中體會責任擔當,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都將以社會道德標準為中心,故而不再輕信謠言,具有了更高的政治判斷能力。例如,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輿情事件的調查和分析中。當出現網絡謠言或者輿論熱點事件時,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搜索、閱讀相關報道和評論,進行信息篩選和分析,對事件的真實性和影響進行評估。學生小組可以撰寫調研報告或者舉辦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觀察結果,鍛煉批判思維和信息素養。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和反思,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到網絡輿情風險的現實問題,并培養出對待網絡信息的謹慎和負責任的態度。進而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學生能夠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在實踐中培養自身的政治判斷力和社會參與能力。
四、“校園思政”注重社團活動和文化宣講
校園文化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和要點,更是阻斷負面輿情消極影響校園環境保護的基礎。在校園內,可以通過組織各類社團活動和文化宣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可以開展相關主題的演講比賽、公益活動等,鼓勵學生關注校園網絡輿情風險治理,傳遞正能量和正確信息,并培養他們的溝通表達能力和網絡文化素養。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社團舉辦一場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真實性的主題演講比賽。通過比賽的形式,鼓勵學生深入研究網絡輿情風險的現狀和挑戰,分享對于如何判斷真假信息、避免誤導和謠言的經驗和策略。這樣的活動既能夠提高學生的演講和表達能力,也能夠加強他們對網絡輿情風險的認知和警惕。另一方面,可以邀請專家學者或相關從業人員來校園進行文化宣講。這樣的宣講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對網絡輿情的了解,并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信息觀和價值觀。
五、“心理建設”注重情商培養和抗壓訓練
基于網絡輿情風險治理體系中,課程思政建設也應注重學生心理建設。強大的抗壓能力可以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情商品質可以幫助學生面對負面輿情做好自己情緒的管理者,杜絕危害自己和社會的行為,以健康觀點和行為方式贏得社會認同。建議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將心理輔導作為一項重點任務,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抗壓訓練,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情緒態度,培養他們的情商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同時,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學生解決網絡輿情帶來的心理困擾,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授學生情緒管理、應對壓力的技巧和方法。通過教育引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認識壓力來源,并學會積極應對,提高情商水平。或者開設抗壓訓練班,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抗壓技巧和實踐經驗。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師指導,學生可以學到克服挫折、化解矛盾、調適情緒的方法,以應對網絡輿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此外,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社團,提供學生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例如,舉辦情緒管理工作坊、壓力釋放活動、情感交流沙龍等,讓學生在參與中增強情商、鍛煉抗壓能力,并與他人分享經驗和互相支持。
課程思政建設應注重高校網絡輿情風險治理體系架構,著重關注政治立場和辯證思維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對網絡輿情風險的認知。同時,在網課思政中,引導學生關注熱點事件和輿情趨勢,激發思考和討論能力。全員參與和實踐反思也是重要的,通過講座、研討會、社會實踐等活動,提高全體成員的網絡輿情風險治理認識和參與度。此外,校園思政可通過社團活動和文化宣講引導學生參與,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和網絡文化素養。最后,心理建設也不可忽視,包括情商培養和抗壓訓練,以幫助學生積極應對網絡輿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提升大學生對網絡輿情風險的認知和應對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為構建健康的校園輿情環境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陳禹璇,女,吉林省公主嶺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慎波,男,山東省泰安市人,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易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風險治理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SZ2366)、2023年度吉林省高校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高校易班工作隊伍“雙提升、互促進”建設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30736SZ)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