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積極性在每個時期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蘇維埃俄國的發展歷程,結合《列寧論勞動》匯編的相關文章,本文整理了俄國工人階級勞動積極性不高的三大因素:歷史遺留問題、戰爭對工農業的破壞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其次總結了俄國工人階級勞動積極性對經濟和政治帶來的不利影響;再次著重提煉了列寧在《列寧論勞動》一書中為了穩定社會對婦女、工人和農民、黨員采取的調動生產積極性的相關對策;最后以新經濟政策為切入點,總結出新經濟政策在政治與經濟方面的效果: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基礎、推動了蘇維埃俄國的經濟復蘇,也總結出俄國的社會主義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啟示,必須堅定不移地發展經濟、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工人階級勞動積極性不高的背景
十月革命之前,工人受到農奴殘余與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生活水平低下,十月革命后,一戰的爆發加劇了國內矛盾,面對這種局勢,列寧提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并予以實施。在戰爭勝利以后,列寧計劃利用這一政策實現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但由于俄國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不足以直接實現社會主義過渡,于是引發了工人、農民的不滿以致反對。
一、歷史遺留問題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經濟文化發展落后于其他歐洲國家,資本主義雖然有所發展,但受自上而下改革不徹底的影響,工人生活在封建殘余與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之中,俄國的特殊國情導致勞動者生存環境惡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加重了勞動者的負擔,導致勞動者積極性不高。俄國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沒有完全給予農民自主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沒有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
二、戰爭導致工農業生產被破壞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的國內矛盾,國內外戰爭同時進行,使農業生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工廠也紛紛倒閉,國內經濟一片衰敗,戰爭頻發,民眾長期處于恐慌之中,生產積極性不高。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戰爭造成的破產和貧困、疾病和饑餓導致世界各國都出現勞動生產率低落的現象。學者俞良早指出,戰爭對于工農業生產的破壞都是巨大的,可見戰爭條件下勞動積極性普遍不高。
三、戰時共產主義加劇了工農關系的惡化
戰爭勝利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沿用,引發了農民的不滿,共耕制和余糧征集制打擊了剛剛自由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缺少糧食導致工業與其他行業無法正常運作,階級矛盾突出,于是農民問題成為當時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農民的不滿演變為反抗,最終發動暴亂,列寧指出在1921年以前農民暴動是俄國的普遍現象。
工人階級勞動積極性不高引發的" " " " " " " 一系列問題及原因
和平階段的“戰時共產主義”的實行惡化了人民的生存環境,損害了人民的利益,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列寧指出,余糧征集制是俄國1921年春天遭到嚴重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主要原因。
一、經濟危機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國家強行征收農民的余糧,過早地推進工商業的全面國有化,導致通貨膨脹,使俄國的經濟面臨崩盤。
首先,余糧征集制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余糧征集制是在戰時情況下采取的一種臨時政策,但戰后沿用使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挫。喀瑯施塔得事件爆發之后列寧深刻認識到必須團結農民的力量,必須考慮農民的利益,并指出是用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制代表著工人階級如何對待農民,這是政治問題的本質。
其次,全面國有化導致企業經營活力下降。關于蘇俄國有化的進程,從1917年12月至1920年初實現國有化的范圍一再擴大直至全部國有化。企業生產和經營都由國家統一管理,使得缺乏行業競爭,企業缺乏生機活力,職工缺乏創造力,生產缺乏動力,無法促進整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
最后,取締市場導致通貨膨脹。關于取消市場,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不存在市場,但前提條件是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蘇俄的生產力水平未達到取締市場的條件,表面看,戰爭破壞形成的經濟困難引起工人、農民的不滿,而從深層看,政策決策不當和政策執行失當才是真正根源。
二、政治危機
經濟決定政治,經濟危機的爆發必然引起政治層面的連鎖的負面反應,主要表現在各地頻頻發生農民暴動、工人起義等事件。
首先,資產階級利用農民的兩面性,煽動農民反對蘇維埃政權。列寧指出政治上的動搖是因為小資產階級的“本性”,資產階級教唆農民反對工人,以便削弱蘇維埃政權的力量基礎,動搖蘇維埃政權的政治基礎。農民暴動加之工人罷工使這場政治危機更為嚴重,以致列寧將其稱為“最大的政治危機”。
其次,爆發工人起義,直接威脅了蘇維埃政權的安全。最具代表性的工人起義當屬1921年1月28日,2.7萬名喀瑯施塔得要塞的海軍發生叛亂。2月彼得格勒工廠工人罷工刺激了水兵的反抗情緒,提出“給農民按照其意愿耕作自己土地的全權”的要求,3月又提出“允許依靠自己的勞動從事自由的手工生產”,還提出了“不要布爾什維克黨參加的蘇維埃”。
最后,余糧征集制破壞了工農聯盟,動搖了蘇維埃政權的基礎。“戰時共產主義”作為一項臨時性的戰時政策在戰后的繼續沿用損害了工人與農民的利益,加之資產階級復辟,煽動農民反對工人,破壞工農聯盟。列寧指出只有拿出產品同農民的糧食相交換,保證農民日常生活及經濟剛需,小農與無產階級的聯盟才能完全正常和鞏固。
列寧的對策及反思
在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過程中,列寧分別從婦女工人、群眾工人和黨員三個維度出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提高工人階級的勞動積極性,積極支援前線。但這些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實現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列寧開始進行經濟改革,提出以新經濟政策拯救俄國瀕臨崩潰的經濟現狀,挽救政治危機。
一、列寧的對策
在婦女層面,第一,從立法上規定婦女同男子地位平等,為婦女參與社會勞動提供前提條件。1917年,列寧簽署《關于公民的婚姻、兒童以及建立公民財產登記書的法令》,蘇俄婦女第一次正式在法律上取得了平等權利。1920年,列寧在《迎接國際勞動婦女節》中指出蘇俄掃除了婦女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保證了婦女在法律上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并贊同婦女的法律地位最能表明文明程度。第二,設立公共機構,使婦女參與共同生產。走向社會并不意味著完全解放,要真正實現婦女解放,必須使婦女徹底擺脫家務勞動繁重的環境,列寧指出解放婦女,必須讓婦女參加共同的生產勞動,為此列寧設立公共食堂、托兒所和幼兒園等社會化機構,借此為婦女提供勞動崗位,使婦女經濟獨立,從而增加婦女的勞動積極性。第三,以提高婦女的自主意識來促使婦女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在蘇維埃政權的建設時期,列寧大力肯定了婦女在建設中的作用,女工的解放同工人的解放一樣,應當是女工自己的事情,為此國家對婦女進行掃盲,培養了一大批有覺悟的黨員女工,自主意識的蘇醒讓婦女們意識到自我解放的重要性,積極投身于社會共同勞動。
在工人、農民層面,第一,組織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激發工人階級的勞動積極性。列寧十分清楚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依靠最廣大的無產階級,在此情形之下,提高工人階級的勞動積極性至關重要,列寧指出資產階級競賽壓制了99%的勞動者的進取心,列寧提出社會主義勞動競賽能真正運用競賽來展示勞動者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勞動積極性。第二,鼓勵工人打破偏見,積極從事“上層階級”才能進行的社會主義組織建設。資本家認為受過資產階級教育的人才能擔起管理國家的重任,列寧對此直接駁斥,有實踐經驗的普通工人和農民是可以勝任的。列寧表達了對工人和農民集體智慧的高度贊譽,指出工人和農民要打破偏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第三,以“為自己的勞動代替奴役勞動”激發農民勞動積極性。在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列寧領導蘇維埃政權制定了有利于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土地法令》,將土地收歸國有,農民無償獲得土地使用權。把農民從地主和資本家手中解放出來,給予農民土地的使用權,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在黨員層面,第一,以黨員做先鋒號召群眾參加星期六義務勞動以提高蘇俄的經濟生產。星期六義務勞動的主要內容是從個人的休息時間中抽調出來一小時,在星期六這天集合起來進行一次6小時的勞動。由于當時蘇俄國內出現了勞動生產率低落的現象,列寧指出跳出饑餓循環依靠的是群眾情緒的轉變和一些集團的英勇首創精神,即發揮黨員的首創精神感染其他勞動者,提高全體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第二,用登報表揚典型案例的形式激勵工人階級的勞動積極性。列寧贊揚星期六義務勞動是被檢驗過的共產主義建設的事實,不是政治口號。列寧摘錄《真理報》對義務勞動的報道多達6次。第一次報道刊載了阿·日·同志的“用革命精神從事工作”;第二次真理報刊登了恩·爾·同志的《值得學習的榜樣》,指出了不僅共產黨員在義務勞動,非黨員群眾也是。第三,以確切的數字展現義務勞動的成果,激發工人階級的勞動積極性。列寧指出星期六義務勞動是工人自發進行的,是條件較差的工人,例如粗工。在短期性的成果的激勵下,工人的勞動強度和生產效率遠高于平時:“生產率等于平常的213%”,現象表明勞動生產率隨工人勞動積極性的提高而提高,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二、列寧的反思及新經濟政策的相關對策
歸根結底是政策失當,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基礎上提高工人階級積極性的效果并不理想。1921年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中確定并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在此次報告中,列寧肯定了“戰時共產主義”的積極作用也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做了檢討。新經濟政策則針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消極方面做出了調整:廢除余糧征集制,改行糧食稅;開放市場,允許自由貿易;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廢除實物平均主義,實行按勞分配。
一是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列寧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吸取教訓,深刻意識到在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俄國,必須處理好與農民的關系。列寧在《論糧食稅》中對余糧征集制作了客觀的評價,他指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有功勞但這個功勞有限度。相對于余糧征集制的不足,糧食稅的實行改善了農民的不滿情緒,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俄國經濟的發展與蘇維埃政權的穩定。
二是開放市場,允許自由貿易。“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禁止私人貿易,生活必需品依賴國家的強制分配,導致糧食與工業產品無法順利交換。新經濟政策改變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禁止私人貿易的做法,轉為允許自由貿易。列寧在莫斯科省第七次黨代表會議上指出要立足于現有的資本主義關系與自由貿易進行競賽,掌握自由貿易的規律,讓商品交換為蘇俄的經濟發展服務。
三是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列寧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發展已經到了不可逆的階段,列寧在莫斯科省第七次黨代表會議的報告中指出1921年的第一個任務是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在《論糧食稅》中列寧將國家資本主義分為四類:外國資本的租讓、小商品生產者合作社、受國家吸引的商人;對國內資本的租借,最后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成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
四是廢除實物平均主義,實行按勞分配。1918年初,列寧起草《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宣告實行義務勞動制,堅持不勞動者不得食原則,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物資匱乏,糧食短缺,義務勞動制不能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這引起了勞動者的普遍不滿,勞動積極性下降。新經濟政策實施以后,義務勞動制被取消,恢復了工資制,在滿足勞動者物質利益的前提下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這直接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社會勞動生產率也大大提高。
政策效果及啟示意義
1921年的新經濟政策解決了蘇俄建國初期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并對社會上的不滿現象采取了相應解決措施,找到了實現農業與大工業結合的恰當方式,使得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發展社會主義的新思路,為其他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提供了俄國案例。
一、政策效果
一是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基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脫離俄國的基本國情,違背小農經濟的發展規律,在戰爭結束后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動搖工農聯盟根基。通過新經濟政策,農民力量被團結起來建設蘇維埃政權,列寧指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政策的實施很好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鞏固了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還指出“同千百萬農民賴以為生的農民經濟結合起來”,投身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
二是推動了蘇維埃俄國的經濟復蘇。隨著符合小農經濟特點的實物稅的實行,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滿足了農民的基本要求,穩定了農民的不滿情緒,使得工人階級與農民的關系得到緩和,調動了農民和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俄國經濟全面復蘇。工農聯盟的鞏固使得工人的生活穩定,工人勞動熱情高漲,勞動生產率提高,推動了俄國大工業的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得到發展,為俄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經濟基礎。
二、啟示意義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俄國的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俄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守正與創新的成功范例”。我國與俄國有著相似的國情,但又有著不同于俄國的特殊性,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借鑒俄國成功的經驗,又要結合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以歷史條件為轉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賡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奮斗。
第一,堅定不移地發展經濟。列寧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于俄國實踐,實施新經濟政策。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面臨新的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勝利的基礎上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根據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的戰略部署,我國以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接續奮斗。
第二,堅持實事求是。列寧吸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教訓,結合俄國的基本國情,制定出適合本國的政策與方針,推出新經濟政策,修補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借鑒俄國的歷史經驗,制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針、政策。因此堅持實事求是,立足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緊緊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引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砥礪前行。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的動力”,鄧小平同志將共產黨員的任務概括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個黨員的最高準繩”。黨的十八大、二十大堅持不懈地指出必須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因此,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作者簡介:
張婷,1999年生,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