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多次踏上紅色革命圣地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強調要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要從中國革命歷史和紅色精神中汲取養分。本文以廣東省職教基地為例,通過對職教基地高校及周邊紅色文化基地分析與研究,探討創新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與利用路徑。
廣東省職教基地及周邊紅色文化基地簡介
2011年,廣東省政府同意在清遠市規劃建設廣東省省級職業技術教育示范基地(后升格為廣東省職教基地)。1925年,清遠第一個共產黨支部的誕生,標志著共產黨在清遠領導地位的開始,清遠人民的革命斗爭從此進入了新的里程。清遠市目前共有革命遺址183個,其中分布在清城區的革命遺址就有18個。清遠革命老區的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3,目前全市共有76處紅色紀念設施。本研究主要列舉了廣東省職教基地周邊紅色文化基地:
一、思源園
該基地于2001年建成,位于清城區東城街石板村。石板村是清遠市著名的革命老區,這里留存著清遠人民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愛國熱忱的記憶。基地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由牌坊、展覽大廳、思源亭、革命烈士紀念碑及廣場等組成。思源園內擺放一架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部隊空軍贈送的戰斗機。展廳陳列了農會犁頭旗、印章和游擊隊的武器、日常用具以及繳獲的日軍指揮刀等70多件文物。2012年7月,思源園被中共清遠市委員會確定為清遠市黨史教育基地。
二、賴寅倣烈士紀念館
賴寅倣烈士紀念館于2011年被清城區人民政府命名為“清城區不可移動文物”。紀念館內設紀念小廣場、賴寅倣故居、紀念花園三大部分,其中賴寅倣故居內設置有賴寅倣生平事跡展覽室、廣州“文總”六烈士事跡展覽室、中國抗戰圖片展覽室、清城抗戰圖片展覽室和宣傳教育室。2016年3月9日,賴寅倣烈士紀念館被中共清城區委宣傳部命名為“清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向秀麗公園
2009年5月,向秀麗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為了紀念向秀麗,發揚向秀麗無私奉獻精神,清遠市委、市政府對原三角公園進行升級改造,并更名為向秀麗公園,在園內建設了向秀麗紀念館、向秀麗紀念像廣場等,在紀念館內全天候不間斷播放《黨的好兒女向秀麗》專題片,以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重現向秀麗英勇事跡。2015年3月,向秀麗公園被命名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四、廣東省職教基地紅色體驗教育基地
廣東省職教基地紅色體驗教育基地位于廣東科貿職業學院清遠校區教學樓7樓,基地創建于2019年,占地面積900多平方米,基地將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建成一個“區位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對全校師生和外部開放”的省級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綜合實習實踐示范基地和校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打造“廣東省職教基地的紅色學堂”。
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利用現狀
為了解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利用現狀,研究以廣東省職教基地及周邊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利用情況為樣本,本研究采用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在職教基地面向高校學生隨機發放300份問卷,并回收統計280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占比63%,女生占比37%。通過匯總與分析,發現對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與利用現狀如下:
一、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視度
有7%的學生表示非常想看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影視作品,69%的學生已經看過,有21%的人表示可能會看,3%的不想看。8%的學生常參加紅色文化旅游,41%的學生偶爾會參加,35%的學生很少參加,16%的學生從不參加。如果到了紅色景點,47%的學生是為了領略紅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29%的學生是為了欣賞怡人的風景,24%的學生是沒什么目的,只想放松一下。
二、高校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度
在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度方面,絕大部分高校善于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其中77%的學校經常舉辦紅色文化活動,12%的學校偶爾舉辦,8%的學校很少舉辦,3%的學生表示沒有舉辦過。如果舉辦這類活動,26%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參加這樣的活動,64%的學生表示視情況而定,10%的學生表示沒興趣。
三、紅色文化資源宣傳度及其效果影響
對于紅色文化宣傳度的認識方面,有45%的學生認為近幾年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很大,43%的學生認為宣傳力度一般,12%的學生表示不了解。而關于紅色文化對中國文化是否重要,有36%的人表示非常重要,也有36%的人認為重要,有20%的認為一般,8%的認為不重要。對于當地紅色文化,4%的人表示會特別關注紅色文化的文藝作品,而有51%的表示偶爾會關注,有45%的不怎么關注。有5%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當地紅色文化,對紅色文化資源分布有一定了解,有31%的學生表示對紅色文化有所了解,但態度并不主動,有64%的學生表示不了解當地及周邊紅色文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廣東省職教基地院校對紅色文化教育都非常重視,開展了形形色色的主題紅色文化教育。高校與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聯系緊密,其中以思源園、英德市連樟村、廣東省職教基地紅色體驗教育基地互動最為密切,各高校都培育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學生對紅色文化也有所了解,但并不重視,并沒有充分認識到紅色文化的價值,沒有積極主動去學習去了解從而去發揚和傳承的態度。
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利用" " " " " " " " " 創新路徑探索
基于以上現狀的分析,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利用應從生本、校本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特色,有針對性地加以利用與創新。
一、觀念創新——讓紅色文化更接地氣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黨百年波瀾壯闊歷史的鮮活見證和寶貴資源,是新時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動力源泉。當前,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為依托,利用好、發揮好紅色文化資源,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激發人民群眾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共鳴。
首先,學習和實際相結合。紅色文化教育不僅要重溫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歷程,更要領悟紅色文化蘊含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等價值理念,并用來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內化為個人修養。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發揮紅色文化教育在啟迪心智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
其次,講授和體驗相結合。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等高尚品質,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日常生活,以回顧歷史和講述紅色故事為切入點,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性和感染性。通過親身體驗振奮人心的紅色故事,回憶黨的光輝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最后,教育與共鳴相結合。紅色文化資源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奮斗歷程,是新時代推動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寶貴資源。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時,既要通過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思想教育,還要深挖每一個故事背后的感人故事,增強說服力、吸引力。
如廣東省職教基地某A學院在全校范圍內全面鋪開“課前五分鐘學黨史”,師生講黨史故事或介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會議,發揮黨史育人功能,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課堂、深入學生、深入頭腦,掀起了學習黨史熱潮。學校建有600多個系列專題黨史資源庫,通過常態化持續開展,讓每一名學生至少聆聽600個黨史故事。“課前五分鐘學黨史”活動正式啟動以來,有效覆蓋了1.5萬余名在校生,深入推進了黨史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重溫黨的光輝歷史,營造“人人學黨史,處處有課堂”的濃厚學習氛圍,廣東省職教基地某B學院推出30集微黨課視頻《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黨史故事我來講》。30名黨員教師和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以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為主線,根據自選主題撰寫講稿,講述黨史故事,并錄制成視頻微課,生動有趣。
二、方法創新——創新紅色作品表現形式
紅色作品離不開豐富的表現形式來傳播推廣,近年來最大眾化的紅色文化形式就是紅色旅游。此外,還有舞臺劇、微電影、微視頻、紅歌賽、快閃視頻等形式。紅色文化教育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個性和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的特征,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提煉出喜聞樂見的紅色作品表現形式,讓紅色作品走入學生內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鍛煉他們以史為鑒、明辨是非的能力,引領他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在校史館觀看《柯麟校長革命事跡》成為廣東省職教基地某C學院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紅色文化課。學生由此更深入了解柯麟堅定的革命信仰、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高尚的醫德,學習教育課程也變得更加生動、鮮活。學院集中力量錄制《穿越百年黨史,講出我的心聲》微視頻,從1921年建黨至2021年建黨100周年,共100集黨課微視頻。在官方微博、視頻號每天推出一集,并順利登上“學習強國”、易班、騰訊視頻等網站,據不完全統計,累計點擊量超過100萬次。
廣東省職教基地某D學院以“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時代”為主題,組織青年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院共組建110支隊伍,由130名指導老師帶領1500余名學生奔赴廣東清遠、惠州、汕頭、韶關,湖南汝城,新疆塔城等近20個地方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踐行“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實踐隊成員2020級計算機網絡技術3班衛嘉泓同學接受采訪并登上央視CCTV13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
三、技術創新——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
如何更好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傳播紅色文化,也是影響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和發揚的重要因素。學生接觸最多的是新型媒介、互聯網、手機等,關注最多的是朋友圈、視頻號、各種短視頻。因此,要通過新型媒介傳播紅色文化,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讓這些內容健康、催人奮進的紅色文化占據大眾傳播的主要渠道,高校應發揮教學科研優勢,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向提升黨史學習教育起點。
廣東省職教基地某E學院建設的《廣東省職教基地紅色體驗教育基地》入選2021年廣東省“終身教育品牌項目”。基地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展區、四史學習展區、黨建展區和中國精神展區和紅色文化長廊展區五個部分組成,同時設置新時代講習堂、綠幕互動留影區、黨性AI問答體驗區、思政VR互動體驗區、四史虛擬仿真體驗館沉浸式LED大屏教學區、黨員宣誓區六大單元。累計參觀單位超過100家,參與體驗的市民達20000人次。
總之,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性發展就是要結合時代要求,對紅色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紅色文化歷經百年發展,內涵和表現形態各不相同,在新時代環境下,如何創新傳承紅色文化、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是新時代需要思考的問題。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就是要給當代青年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深入思考我們當初是從哪里出發的、為什么出發的,搞清楚我們過去為什么能成功,思考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作者簡介:
何南平,1983年生,男,江西吉安人,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戚洪娜,1983年生,女,山東菏澤人,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2024年度清遠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清遠市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以廣東省職教城為例”(課題編號:QYSK2024056)、2022年度廣東省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聯盟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編號:GDSZXT-202217)、2022年度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校黨建與思政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的方法和路徑研究”(編號:XJSZYB2208)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