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通信技術高速發展、媒體傳播媒介多元、傳播效率極高的現實背景下,如何切實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做好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以正大集團企業名命名的綜藝節目《正大綜藝》以一種較為新穎的形式和活潑生動的內容版式,成為中央電視臺第一個外資介入、第一個以企業冠名的電視欄目。自開播起,即承擔了娛樂性傳播與開拓民眾視野的文化功能。當今社會,綜藝更多集中在娛樂層面,其間也出現過一些以文化傳承、綜合素養展示等為核心的綜藝節目。如何在層出不窮的資訊與選擇中保持清醒的思考和理性的認知是線下育人工作需要應對的考驗。
文化傳播與熱點引領
融媒體時代是人人皆可傳播與接收資訊的時代。如此豐富的網絡平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實際育人環節可以創新工作方法、轉換育人思維、強化育人實效。以“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貫穿思政育人工作各環節。以“十大育人體系”為抓手,切實全程、全員、全方位做好立德樹人根本工作要求。在十大育人體系中將“網絡育人”單獨列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文化和管理、服務與組織等工作完善育人體系。如此,充分挖掘出各項工作蘊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邏輯,形成一體化的育人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網絡即時性的優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可以依托網絡平臺,構建具有傳播、接收、互動功能的多元育人工作站。以常見的“兩微一端”,結合學院的新媒體工作平臺進行個性化、針對性的網絡工作站搭建,給予學生及時、高效且豐富、生動的資訊共享與交流體驗。這樣的綜合平臺搭建無疑可以為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節約較多時間,最大化提升育人精準性和育人覆蓋面。綜藝的文化傳播功能和熱點引領特征是值得在網絡思政育人工作中借鑒使用的首要特征。文化傳播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擴散現象,從一個社會到另一個或多個社會傳播開去,也是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或多個區域的散發現象。例如在重要紀念日的節點,提前以科普方式向學生傳達相關紀念日的基本內容,聯系教學實踐,將課本知識以凝練的文章發在網絡工作站的平臺上,引導同學們在其中就相關內容進行問答互動或慶祝方式投票。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參與積極性,自己選出來的主題慶祝活動形式在執行環節更能夠得到認同與配合,也就消解了日常主題教育中覆蓋面有限、學生參與率不高、活動形式缺乏新意、育人效果有限的影響。并且可以以這樣的熱點思維帶入日常管理實踐中,比如學生工作的評獎評優節點、固定活動節點、新生入學和畢業生畢業季等時間段,將“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體現,把學生喜聞樂見和關心關注的問題進行整理匯編,形成一套可以沿用的“新人秘籍”和“畢業禮包”等,急學生之所急,把學生的訴求和困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創新點。從根本上做到“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也做到育人與管理有機結合,做有溫度、有高度的思政育人工作者。
發揮思政課課堂主渠道育人功能,我們要更多地思考線下課堂與線上課堂二元結合、雙向育人的有效性。如何把網絡陣地牢牢守住并最大化發揮網絡思政工作的能量,離不開對學生和自身的創新與自信教育。文化自信作為網絡思政的切入點是對育人者與教育對象的共同要求。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意識,并在日常教育中認識、傳播、創新傳統優秀文化,以學生的視角重新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
網絡思政工作平臺價值觀教育探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育心育德二元統一的育人工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獨立人格、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經由教學和管理的工作實踐,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和了解社會發展、參與和理解社會發展與政治制度的相關聯系。學會深度思考、嚴肅思考,而非陷入單一化的娛樂模式。如何理性使用網絡思政育人平臺也是當下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借助網絡平臺的熱點討論活躍課堂,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吸取知識和運用知識并表達自身觀點,培養其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相關熱點的關注,這也是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守好網絡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利用網絡平臺豐富的育人資源與便捷的信息傳播效率,不斷提高思政育人的影響力,拓展思政教育的邊際,拓寬思政教育的寬度與深度。
推進思政育人進網絡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還面臨著一些困難。比如育人目標和教育對象之間就正確價值觀教育的認知有一定差距。學生在自身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始終面臨著網絡和現實中的種種價值觀沖擊,對其尚且不太穩定的價值觀有較大影響。此外,單純以“熱點”為關注點和切入點,也容易滋生嚴肅思考能力缺乏和空洞務虛心理發酵的問題。
利用網絡有效開展思政工作離不開對學生學習與生活、成長與規劃、成才與交友各方面實際需求的共情與理解。以學生不同階段的差異化需求和心理發展水平、順應教育的發展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科學有效地制定網絡思政工作推進計劃,讓育人落地、讓教育生根。給予學生更全面的知識獲取途徑、更廣泛的交流互動,也能夠及時跟進學生的網絡思想動態和心理發展狀況。這樣才能夠有效縮小網絡與實際的差距,促進學生健康價值觀的有效形成。此外打造以專業性為基礎、以多樣性為形式的網絡育人資源團隊也是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重要前提。以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為專業育人團隊,結合優秀的網絡思政課程和思政育人資源,將其作為思政育人團隊的補充。在廣泛吸納專業政治理論課程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以網絡育人榜樣為指導,打造專兼結合的網絡思政團隊。并且結合課程形式創新和靈活考核的方式激發思政課程的育人活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以課堂主體的身份參與教學和討論,建立師生共同探討的溝通平臺,為形成更為完善的網絡思政工作框架做出新的嘗試。實現新媒體平臺對價值觀教育的有效傳播,在嚴要求、高標準的內容把控下,定制適合各階段學生的課程內容,以相關教材、視頻材料、數據分享和社交互動等方式,打造多維網絡空間,輻射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各個方面,最大程度契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與興趣點。此外,注重反饋與互動。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觀點并鼓勵小組互動與溝通。設置固定的問答與討論環節,讓培養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能力成為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其課堂參與積極性,加深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運用。最后,整合教育資源、建立長效機制。如何在網絡中持續、高頻地保持與學生的聯系,讓學生之間保持溝通與互動,是檢驗網絡思政工作是否有效的核心標準。將各類教育平臺和課程網站的優秀授課資源與學校的網絡課程庫進行匯總與篩選,與相關教育平臺和課程開發機構合作,打造符合學生需求和育人要求的新時代網絡思政課程,擴大網絡育人的范圍、提升網絡思政的影響力。把挑戰作為創新教育教學的契機,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讓網絡育人更規范、更專業,也讓學生在網絡中的表達更便捷、更理性。
網絡思政的功能體現
多元即時、受眾面廣是網絡傳播媒介的鮮明優勢,在新時代育人工作實踐中如果不開拓思維、創新工作方法,最終會出現育人效果不理想、育人實效不顯著的情況。隨著個性化的社交傳播媒介大量出現,針對不同群體、不同需求的網絡傳播工具無一例外占領了當代年輕人的大多數時間與專注力。以前通過學校官方網站和二級學院公眾號等方式構建的網絡育人平臺需要新增更為便利和個性化的新元素。如以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實際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課堂、寢室、食堂為主要攻略點,涵蓋學生學業幫扶、生活報修、食宿反饋等核心工作模塊。將學生在校學習與生活期間的必要性需求作為網絡育人平臺搭建的基礎,將思想引領和愛國主義教育、成長成才教育等作為平臺核心模塊。既注重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也同學生“想在一起”“做到一起”“共同成長”。將具有標志性符號的核心教育內容做成網絡端易于獲取、便于傳播的有效內容。放棄過于煩瑣的流程,以學院或年級為單位,以專業特色為標志,打造貼近學生需求的師生交流平臺。
以相關綜藝不斷自我更新、迭代內容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為參考,能夠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引導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為目標,肯定其具備的特長優勢、區別于其他同學的個性化特點以及理論和實踐層面的獨立思考能力等。以集體共同發展前進為基調,搭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學生骨干團隊,帶動專業特色背景下的學生群體性成長與發展。將思想引領工作模塊與網絡熱點新聞和事件相結合,提煉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根網絡的元素。讓學生在隨時可參與的媒介中,積極主動發表觀點、傳遞價值觀,形成師生思維碰撞、觀點互通的交流“視窗”,讓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活”起來、“動”起來。此外,結合重大節假日和重要紀念日等節點,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模塊、革命文化模塊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模塊的常態化宣傳工作。改變傳統的講述與宣傳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最大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設置主題短文寫作、新媒體作品創作、平面作品設計與動態文化展示等形式豐富的宣傳教育形式。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我,以個人所擅長的相關形式表達新時代大學生對上述文化的了解和重視。以學生視角為主,鼓勵其傳播優秀文化。不僅如此,更重視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組建團隊、共同學習與發展,在實際創作過程中形成氛圍良好的網絡學習交流空間。從構思、創作、實施到宣傳,形成一次完整的團隊成長記錄,讓學生真正借用網絡工具擴大交流范疇、提升溝通能力。在持之以恒的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中,網絡平臺的同步構建與使用是檢驗育人實效的重要基準。真正將網絡平臺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競賽競技、擇業交友的方方面面,顯然才能夠打造出一個既向外展示學生風采,也向內展現外界面貌的“育人視窗”。從小窗口到活躍平臺的變化,就是網絡思政工作之于育人工作的作用實體化展現。
善于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以學生為工作的主體、以學生為立德樹人的主體,將學生與網絡相連,以活躍的、有趣的、動態的網絡平臺為其打開和外界溝通交流、展示風采的窗戶。在長期堅持中強化學生對自身所處時代的認知,明確其肩負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從而主動擔大任、扛大旗,以民族振興為己任,成長為新時代的合格新青年。
以小見大,潛移默化,以持續的內容更新與形式調整追求傳播效率和提升覆蓋面,是有助于網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礎。
而育人平臺構建與育人理念的傳播要求我們始終保持主動學習、積極創新的工作態度,思考如何打造一個區別于同類型平臺的獨特育人標簽,并且保證其能夠穩定傳播、長遠發展,是重要課題。在此過程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網絡思政平臺構建和內容打造作為育人抓手,發揮好網絡育人視窗的功能就成為可能。
作者簡介:
姜阿珊,1990年生,女,漢族,江蘇鹽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美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本文系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2023年度華商學研究院一般課題“正大綜藝與正大企業文化傳播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ecbr2023-2-15)。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