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時代藝術教育、素質教育的發展,青少年心理壓力問題也越發凸顯出來,疊加社會經濟轉型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本文從音樂教育入手,通過剖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發現音樂教育與青少年健康的內在聯系,進而得出以下結論:大力發展音樂教育對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具有積極作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態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基本情況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居民生活質量的大幅提升,生活節奏也不斷加快,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競爭。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披露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患抑郁癥,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抑郁癥的發生率約為3.1%,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因為抑郁癥自殺,20%的青春期女孩經歷過重度抑郁發作,6.8%的青春期男孩經歷過重度抑郁發作。我國18歲以下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41%的患者曾因抑郁休學,但抑郁癥就醫率僅10%左右。
《2022年數字化心理健康服務行業藍皮書》顯示近兩年,全球抑郁癥和焦慮障礙患病人數顯著增加,其中抑郁癥患者激增5300萬,增幅高達27.6%;焦慮障礙患者激增6200萬,增幅達20.8%。
二、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全球人民的心理健康疾病負擔沉重,同時經濟轉型、學業壓力和病毒傳播加劇了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在校和同學之間很少溝通傾訴,回到家又不愿意和家長溝通,自己躲在封閉的房間里獨自學習,封閉環境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頻發。對于正處在學生時期的青少年而言,他們面臨生活以及學業等各個方面的壓力,加之身心發育尚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這類人很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和紊亂癥狀,包括情緒低落、失眠、壓力、焦慮、憤怒、易怒、情緒衰竭、抑郁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變化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性發育成熟,身體開始出現第二性征,體內激素水平出現顯著變化。青少年開始對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以及人際關系情況產生敏感,由于人際經驗的不足,青少年較難把握面對同伴競爭心理與建立友誼之間的平衡問題,容易出現人際壓力與心理沖突。
二、外界壓力
學業就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問題。雖然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有了減負的意識和行動,但升學壓力仍然客觀存在著。青少年在校學習和在家復習的時間和強度不低于成人的“996”,缺少足夠的休息和娛樂導致中學生無法釋放壓力。同樣,大學生不僅要面對學業壓力,還要面對就業壓力。近年來受經濟轉型和畢業人數逐年增長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雖然社會需要的就業人員越來越多,但對于大學生的就業要求并沒有變低,反而學歷要求越來越高了。因此有些大學生在臨近畢業時非常擔心不能找到與自己學歷、專業相匹配的工作,從而會出現心理障礙。
三、生活環境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社恐”,他們更喜歡獨居獨處,傾向于讓自己現實的物理空間帶有封閉性,依靠手機、電腦等終端,通過互聯網來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由于缺乏良好的溝通交流水平,造成青少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跟老師、家長交流,和同學溝通,如何去解決,或者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分歧,如果這時候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和調整,便會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進而引發更多的心理問題。
音樂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音樂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音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場合就渲染著不同的氣氛,使人們的情感變得豐富、細膩。隨著音樂的不斷普及化和類別化,音樂教學模式趨于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音樂課程脫節。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中小學普遍重視文化課程的教學,而忽視音樂等綜合性學科的教學。我國小學階段藝術課程基本達到《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但到了初高中階段音樂課不作為升學考試的必考科,被認為是副科,大多數學校的音樂課只是流于形式而被忽略,學生的業余興趣小組的組建和培養基本是空白。
二是音樂教學質量無法保證。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財政支持,音樂教材、器材和教學場地各中小學校都已完善,城市中小學甚至配備專門的多媒體音樂教室,教學環境得到質的提升。但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藝術教育被深深打上副科的烙印,中小學教學主要盯著升學率,學校不愿把資金用于這種只要求“投入”、不見“回報”的科目上來。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師分配極不均衡,有的學校僅有一名專業音樂教師,許多的學校沒有專業音樂教師,甚至部分音樂教師由于職稱、待遇等原因,大多不愿意做專職音樂教師,因此音樂課的教學質量無法保證。以上海市2019年對在校2000名中小學生調查情況為例,可以發現識譜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技能,也是最基本的教學內容。
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對稱。在“雙減”的影響下,音樂已被歸入非學科類科目,也被視作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觀念也在不斷改變,對于孩子們的音樂培養從“學習技能”方面逐漸轉化為“欣賞”的層面,但學校教育考核依然將升學率作為重要的參考數據。全拓數據顯示:5歲~12歲小孩參加音樂培訓占比為一線城市23.3%、新一線城市21.9%、二線城市23.9%,人們對音樂教育的支出意愿和支出水平持續上漲。
二、音樂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一是營造良好氛圍,增加學生安全感??茖W家發現,人和動物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會慢慢放松下來,尤其是在舒緩的音樂中,更能降低自己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恐懼,這也是我們進行音樂教育的事實依據。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他們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學習環境,因而心理上會抱有很大的警惕,尤其是面對陌生教師與同學時。在這種環境里,通過音樂課堂播放一些音樂,則能夠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得到內心的放松,不再恐懼,從而增加自身的安全感。這種音樂教育也可以脫離課堂之外,例如在學校里,利用課間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也可以有效地減少學生的負面情緒,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二是愉悅學生心理,提高認知能力。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娛樂形式,因而具有讓人娛樂的作用。青少年面臨著許多的壓力,包括考試的壓力或者來自家長的一些壓力,造成很多青少年心理長期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之中,很容易對心理的發育造成不良影響。而一些家長缺乏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的關注,他們認為只要嚴加管教孩子,就可以學好,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更加重了青少年學習壓力。音樂可以讓學生暫時地從自己的壓力中解脫出來,不再關注煩瑣的學習課程,而去享受音樂的韻律,使心理得到放松。音樂教學的出現,不僅讓學生充分欣賞到音樂的美,還能讓學生友好、和平地交流,并在交流過程中學會日后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交流的學習氛圍,在無形之中培養學生的處事水平,也為心理素質的提高做好鋪墊。此外,音樂教學能夠向學生們傳遞多方面的知識,對于學生完善知識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促進學生交流,消除學生孤獨感。音樂教育還可以起到促進學生交流的作用,消除學生的孤獨感?,F代社會中電子產品的應用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減少,“低頭族”越來越多,許多學生的人際關系交往能力持續弱化,這非常不利于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會使得學生們的精神世界變得虛無。在音樂教育中,青少年的心情都是比較快樂的,他們的活力被激發出來,也會更樂于與同伴進行交流,這樣便使得學生不再感到孤獨。在音樂教學的作用下,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不同形式的音樂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提高學生的欣賞、感知、想象能力等,使學生在音樂學習實踐中能夠全方位了解自我,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的優缺點,有利于學生客觀看待周圍的人或事,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自我認知能力。
四是認清自己,找準奮斗方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部分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厭學的心態。這些學生在學習時懶散懈怠,對于學習的定位不明確,學習計劃無法落實,對學業成績沒有要求。因此,他們在學習時就會缺乏自制力、意志力、上進心,在生活中無法及時地處理事務,社會適應能力淺薄,抗挫能力不足,在為人處世中缺乏自信心和責任感。而通過針對性的音樂教學相關心理治療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自身的個性有一個良好的定位,讓學生發現一個適合自己完善個性的方法與途徑。另外,在學生的個性塑造方面,音樂教學起到了引導、激勵的作用,音樂教學所帶來的優勢更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例如,對于缺少自信心的學生,可以經常聽一些勵志的歌曲,因為多聽這些歌曲可以建立心理暗示,一些學生可能會因為一句歌詞而重拾信心,為自己找到成功的方向。
結論與政策建議
為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上的積極作用,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提升學校社會思想認識
思想認識問題始終是阻礙音樂教學發展的主要問題。學校和社會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青少年不僅需要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藝術素養。音樂教學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教學能激發青少年豐富的情感,并對身心健康產生良好的影響,所以音樂教學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種特殊手段。學校應在堅持公益性、非營利性原則下,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或雙休日、寒暑假等假期,適當引進非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等第三方服務參與,為有需求的家庭和學生提供音樂興趣活動類托管服務。學校根據開展課后服務的情況,相應核增績效工資,專項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的績效工資分配,并在工作量分配、評先創優、職稱評聘中予以傾斜,激勵在職教職工的積極性。
二、合理安排音樂教學的課程
第一,按素質教育的要求,把音樂課放在合理的位置上。首先,要重視音樂課的開設,嚴格按照教學大綱保證開齊開足音樂課,并且要求音樂教師上好每一節音樂課,讓每一名學生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教學。
第二,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也是決定性因素,有良好的音樂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對音樂教學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主管部門要做好音樂教師的分配工作,均衡教學資源,同時做好教師培訓工作。
第三,加大資源投入。加大對教學設施的投入主要表現在各種教學硬件設施的有效滿足,使音樂教學所需要的各種教材、器材和音樂場地都達到規范要求,同時對音樂器材進行定期的檢查與維修,以保證音樂教學正常開展。如教學用的鋼琴、電子琴、風琴、多媒體教室以及音像資料等教學資源的配備與維修。
三、將音樂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利用音樂的特性調節人的心理狀態,幫助人恢復心理健康。針對不同表現形式的突出心理問題,為青少年提供針對性、常態化、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導和援助,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及時化解青少年恐慌、焦慮等負面情緒。大量的實踐證明音樂在心理疏導方面確實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作者單位:周婧,江西農業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程譽,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瑤湖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