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硯齋小說美學理念
在動畫角色之中的研究
脂硯齋小說美學真實性。在講述脂硯齋提到的關于真實性的研究時,首先要提到關于脂硯齋中“真實性”的定義,李沛在文章中提到“脂硯齋把‘至情至理’即藝術真實性作為評價《紅樓夢》價值的根本尺度,并對藝術真實的審美特質、藝術真實的創造與鑒賞規律等進行了多方面論述。”
段君提到“脂硯齋對小說創作‘真實性’的認識,既沒有完全接受葉晝、金圣嘆等人的學說,也沒有完全擯棄毛宗崗的觀點,而是建立在對以上各種理論選擇與揚棄的基礎之上,可以說脂硯齋是明清兩代小說‘真實性’理論的集大成者。”
關于脂硯齋以及其真實性的探討目前可查閱的文獻并不豐富,大多是關于其對《紅樓夢》的研究,以及對“藝術真實性”的探討。在動畫作品設計中也有學者提出了真實性與動畫作品角色設計的關系。
動畫角色形象設計的研究。楊喜帆在文章中提到了角色設計的一些分類,提出“創作者在設計角色造型時,要充分考慮角色的性格特點,從其神態、動作等方面入手進行造型設計,最好能讓觀眾看到造型時就會自然聯想到角色的人設、性格特點等。”“突出角色的時代及地域特征,貼合影視動畫作品的背景故事。”
王則皓等人的文章中提到“文藝作品中可以塑造復雜多面的人物性格。過于單調的角色性格塑造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動畫電影的敘事過于固定化、程式化。”角色塑造更為多樣化和復雜化,才能使劇情更為精彩,才能更加吸引觀眾、調動觀眾的審美情緒。
動畫角色形象設計的文章與方向較為豐富,大多在于角色的形象、背景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在角色設計中的研究等方向提出角色的立體性上。
脂硯齋“真實性”在動畫角色中體現的現狀。汪婷婷表達了動畫具有的“創造性,強烈的間離效果”。作者不斷總結生活中“真實”生活的原型進行再創作,省略不必要的部分,進行概括和提煉形成表達自己藝術觀點的出口。“動畫中不可能沒有生活的真實,這種真實需要帶著思考、創作的態度收集組織生活中的真實素材再加以塑造,從產生視覺真實感和情感真實這兩個方面出發……”
馮靜提到了關于角色真實性的討論,文章探討“通過對動畫片中角色的深入剖析講解動畫角色的真實性是何等重要。”“由于動畫片的特殊性,角色創作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關于動畫中真實性的關聯目前學者有較為詳細的文章研究,部分是關于真實性在動畫角色中的研究。以脂硯齋的“真實性”為視角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體現目前還在發展中,論述動畫角色設計以及目前動畫市場缺少真實性設計這一狀況的發展現狀,以及脂硯齋的“真實性”美學思想在動畫中的體現及其作用。
部分市場動畫中角色形象丟失“真實性”的
發展現狀
角色形象設計的單一,角色臉譜化。動畫的發展在我國有一段繁盛的時期,其動畫的風格特點有很強的地域特色,角色形象令人記憶猶新。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目前動畫的制作有了更多的方式、風格以及制作途徑,動畫市場粗制濫造的行為卻越來越多。大多出現了角色形象單一,人格扁平化的趨向,角色并沒有被賦予靈魂,而是更像為了故事的發展出現的木偶,讓人絲毫無法聯想到日常生活又或是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其關鍵是缺乏人物的“真實性”,人物不是完全臉譜化與扁平化的,一個好的人物不應該只有正義或是邪惡一種表現。
個性行為不合理,缺乏真實的人物情感。目前的動畫市場中除了角色毫無特點與靈魂,人物的心理活動也與場景劇情毫無關聯性,人物角色的行為荒謬、不合情理并且缺少真實的行為思想,道德觀念以及人物行為與真實脫軌,動畫整體沒有應該具有的觀賞性,為了表現出趣味性而強行引人發笑。動畫作為藝術的一門分類應該具有一定的美學欣賞性,若劇情畫面缺乏精心設計打磨的動畫則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脂硯齋“真實性”思想在動畫角色形象
塑造中的分析
動畫角色的真實性研究,以《癔癥》為例。大多動畫的劇本與小說,以及戲劇往往在一些方向上是關聯的,小說為了滿足故事的走向會有許多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角色,明清時期的小說美學家已經將目光從神話鬼怪轉移到“人”的身上,追求那些具有真實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脂硯齋提倡好的小說作品是在小說中寫出包含生活中必然性、規律性概念的故事,提出“事之所無,理之必有”的藝術真實性。
動畫角色形象的真實性。在一部好的動畫作品中,劇情常常是出彩的一部分,一些動畫或是漫畫哪怕畫面并不那么精致,但有一個好的劇本也往往會使整個動畫十分出彩。角色形象的設計在劇情中是發展的線索,也是作品的靈魂,一個好的作品離不開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傳神的角色形象會帶動故事的發展,與故事相輔相成,使觀看者印象深刻。小說中會有形象各異的人物角色設計,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除了具有其自身的特點還具有脂硯齋的“真實性”在其中,人物與故事不必是完全真實的,但讓觀看者看過后會感到人物形象是真實在生活中存在的,講述的故事也是“真實”的,讓人感到角色“活了”,也就是所說的“虛事傳神”“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麗其人。”這些美學思想也可以在動畫中有所體現。
在動畫作品中,人物角色是作品靈魂的表現,動畫作品人物角色出場后會給觀眾一個第一印象,其角色的體態、相貌、神態、動作、衣著等整體的形象出現在觀看者眼前時,觀眾可以很直觀地了解到這個動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以短篇動畫《癔癥》為例,這部作品體現了脂硯齋提到的“真實性”,在其角色設計中可以看到主要人物角色是醉酒后的父親,而其被家暴的妻子與兒子在父親酒醒之前都是以兩只令人厭惡的老鼠形象出現的,在動畫中父親的形象主要是長方形或柱形,給人一種中年人敦實的感覺,身材高高壯壯并不優雅輕盈,從身材上來看會給人許多的日常信息。五官上的刻畫并沒有使用精致的五官,突出了大嘴巴小眼睛,以及一個碩大的鼻頭掛在臉上,把一種市井感寫在臉上,嘴巴占據了面部大部分空間,哪怕人物角色幾乎沒有什么臺詞也會讓人聯想到酒桌上高談論闊吵嚷的模樣。人物形象一出現便已經從形象上告訴了觀看者許多信息,使觀看者帶入情緒,引導出許多真實情感。
動畫角色行為舉止、心理活動的真實性。脂硯齋在對于小說的觀點中說到“藝術的生命力在于真實性”,表示在創作中應體現出人物心理活動的“至情至理”。《癔癥》這篇近年出現的短篇動畫中有許多迷離奇幻的場景,例如在動畫中角色駕駛車輛無法估算好位置打不開車門,動畫中父親為了將車門打開硬生生推動車身使汽車平移,這是十分夸張的表達。以及畫面中父親嘔吐吐出一整條魚,整個鏡頭給到的失重感并且鏡頭的不斷反轉,房屋也隨鏡頭的翻轉不斷晃動使父親無法站立扶墻倒下,這種鏡頭畫面夸張真實反映了一個醉漢天旋地轉,胃里翻江倒海的情感。在之后出場的戴圍裙畏畏縮縮的大老鼠,將兩個弱勢的母子描繪成瘦弱的老鼠,整個場景沒有語言,只有老鼠的叫聲,這種奇幻的場景給人真實的感覺主要來源于這個場景的設計一方面表達了母子像兩只老鼠一樣弱小,另一方面父親眼中和心中已經聽不到母子的嚎叫,只能聽到老鼠的叫聲。其行為是角色心理活動的真實反映,每一個形象的心理活動以及行為在整個場景中都合情合理,以父親整個角色形象在當時醉酒后的場景中,任何夸張的描述都成為一個醉漢當時最真實的寫照,看似荒誕無理,卻沒有比其更真實強有力的表達。以上場景和行為心理表現出了“事贗而理其真”的道理,也體現了這篇動畫具有很強的“寓言性”,主要反映了現實生活,也就是脂硯齋口中的“游戲之筆”去反映生活中的現實情理,具有藝術作品的真實性。
動畫因為其偏向于電影藝術的特殊性使其在美學方向可以與小說美學在某種程度上相貫通,一個好的劇本可以使動畫給人更深的印象,人物比喻為動物或是擬形于動物的這一手法帶有的虛擬性和寓言性很強,也包含作者的主觀情感,整篇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情感上會給人較強的真實性,反映的情緒、情感十分真實。
《癔癥》這部作品中有許多很有意思的設計,包括醉酒的父親嘔吐出一條活蹦亂跳的魚,或是跌入水坑的鏡頭卻給了一個掉入水潭的畫面,以及房子的抖動,燈光暗紅的顏色,這種鏡頭和色彩的運用給人一種危險、不安、警惕的感覺。兩只巨大的老鼠從屋里走出,各個鏡頭的感覺無一不讓人體會醉酒的人當時一種心理上的感受,而將母子兩人化成老鼠,這種設計十分離奇又荒誕,但在醉酒的父親家暴毆打母子二人時體現出的又何嘗不是像在毆打兩只毫無可愛可言的老鼠,這種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脂硯齋所寫到的“游戲之筆”。在觀看者剛看到老鼠走出來時那種好奇,驚異到后來發現其中蘊含的寓言性這之間一種情感上的轉換,其在藝術性中表現和反映的現實性比直接表達更讓人感到印象深刻。借醉酒父親驅趕“老鼠”表現現實中家暴的場景,在故事發展中有一個兒子在看到毆打時一個簡短的鏡頭,孩子的眼中看到的是玩偶的畫面,這個畫面放在這里看似無理荒誕,但深層次反映了孩子在恐懼之中自我尋求安慰與安全的真實感,這種表現要比孩子聲嘶力竭的痛哭更能表現真實的情緒。
動畫講述了很簡短的故事,但這其中蘊含著與故事表面表現的更深的內容,故事的虛幻與夸張的畫面在整個動畫中有許多應用,如此多的怪異的畫面卻并不會給人帶來夸張的感受,表現出的是十分真實的情感體驗,整個動畫看起來是一個離奇荒誕的故事但實際上充滿現實性,深刻體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性,也讓整個故事在魔幻中帶有警醒世人的特點與教育的特性。
動畫作為一門藝術設計的學科應該是具有審美的,也是作者觀念感性表達的手段與途徑,角色的形象設計及行為設計作為動畫作品的靈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一個動畫的形象也具有符號化的特性。動畫作為一種數字時代得到廣泛傳播的媒體,應該有更精良的作品出現在市場之中而不是劣幣驅逐良幣,一味降低人們的審美標準。在優良的動畫或是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往往可以看到“真實性”的體現,包括許多經典電影也會有時代的特色,以及“真實性”的運用,在創作中可以靈活運用脂硯齋對“真實性”的觀點去創作與設計出更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作者簡介:
王佩琪,1999年出生,女,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專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與動畫,研究方向:動畫。本文為《基于河南紅色文化的大中小學美育一體化研究》課題批準號:2023YB0106。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