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鄉村振興題材影視劇的敘述是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關鍵。文藝工作者們將影視劇置于歷史浪潮之中,又將中華大地的多民族涵蓋其中,以厚重的歷史視野與濃厚的人文關懷,彰顯了人民美學與鄉村美學的融合。以獨特的中國式共同體美學智慧將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的時代縮影凝練到典型人物中,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駐村干部與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時代農民,反映了新農村生活的豐富多元,書寫美麗鄉村的美好故事,創造出了一批榮獲“建黨百年全國優秀電視劇”和電影“金鷹獎”的經典作品。文藝工作者們緊扣時代脈搏,注視小人物凝聚大情懷,彰顯中式美學,匯聚中國智慧,聚焦山鄉巨變里的中國故事。
在全面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一批反映鄉村振興的影視劇涌現銀屏。從歷史縱深上將情節置于歷史長河之中,涵蓋各發展時期,以宏大的視野展現時代中的典型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成長歷程,折射鄉村振興的時代縮影。在橫向跨度中,以平視的視角聚焦各族群眾,呈現他們在命運沉浮中的糾結、掙扎與抉擇,匯聚形形色色的群眾在山鄉巨變中如何共同描繪最美中國的時代華章。如《三泉溪暖》《那山那海》《江山如此多嬌》等多部影視劇播出后獨占各大平臺收視率榜首。以其廣泛的影響力,激發觀眾的共鳴和情感投入,通過銀屏呈現出厚重的時代精神與人文關懷。讓無數觀眾感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切身感受鄉村振興題材里中國的鄉情、國情、黨情,繼而堅定民族自信,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題材影視劇上映以來,講述了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歷程,是時代鮮明的中國故事;將影視劇與文化教育融合是獨特的中國智慧;民族情感在影視劇中的藝術化表達顯現中國情懷;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內蘊的核心力量,彰顯著中國式共同體美學。
各民族各地區的鄉村振興史
是時代鮮明的中國故事
新時代新農村建設上承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下接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歷史階段,這個時期具有不同于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發展的任何歷史階段的鮮明時代特征。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以來,無數扶貧干部投身鄉村建設,與鄉村群眾一起繪就了偉大的時代藍圖,造就了時代鮮明的中國故事。文藝工作者要充分發揮影視藝術的文化教育作用,書寫新時代鄉村變化,展現新時代鄉村振興光輝圖景。
鄉村振興題材影視劇不再圍繞如何擺脫貧困,而是講述時代大背景下人們走上小康之路后的新時代鄉村故事。內容上,更加注重如何準確反映當代農村人對于新時代精神的理解,如何對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社會進程與文化建設進行精準定位,如何深度挖掘鄉村人物應對經濟發展與可持續性發展的辯證關系。具體而言,鄉村振興戰略繼承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鞏固脫貧成果,做好戰略銜接,聚焦鄉村易地搬遷、產業升級、非遺傳承、可持續發展等現實問題,大力推進新時代鄉村題材的演變與創作。如2017年上映的精準扶貧電影《十八洞村》在全國公映,開啟了反映精準扶貧的影視劇序幕,隨后《西河十八灣》《中國扶貧新觀察》《中國力量》等一系列電影,均在情節上展現“生于斯、長于斯、耕于斯”樸實的農民與貧窮抗爭、追求幸福生活的歷程。而到了2021年初上映的《山海情》從主題上轉變為了講述扶貧首先是精神扶貧,群眾思想教育使群眾積極接受新觀念,勇于實踐,敢于作為。展現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的農民群眾歷經三十余年,把20世紀90年代的惡劣“干沙灘”生活環境轉變為了寸土寸金的“金沙灘”。在內容方面還涉及了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對口支援、產業轉型、生態環境等,塑造了新時代農民的新風貌。這一時期的影視劇還有講述易地搬遷后城市生活的《出山記》,講述非遺傳承、鄉村旅游等熱門話題的《去有風的地方》。鄉村振興題材影視劇跳脫了傳統扶貧題材影視劇的桎梏,講述了新時代背景下鄉村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展現了新農村農民的精神風貌。
影視劇與文化教育的融合是獨特的中國智慧
《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建立經得起人民檢驗的評價標準。”在鄉村振興題材影視劇中,不論多么宏大的敘事,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須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將影視劇的內蘊與文化教育緊密相連,傳遞影視劇核心價值觀的途徑則是塑造出典型人物,以典型人物的一言一行彰顯個體視域下如何在時代浪潮中發揮自我價值與實現共同理想。對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駐村干部形象,二是新時代農民形象。二者形象既是現實的再現,也是社會理想的表達,但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交織、融合共生的。鄉村振興題材影視劇中現實主義是理想主義的基礎,現實記錄中國鄉村振興發展歷程的同時也在呈現國家想象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一是駐村干部形象的塑造。駐村干部的形象塑造改變了文藝界長期以來對于典型人物的完美化塑造,以及二元對立的敘述模式。文藝工作者們著力將扁平人物形象轉變為圓型人物,力圖刻畫出人物有血有肉的真實形象,達到不隱惡不虛美,既真實展現駐村干部的高尚人格與家國情懷,又以平視的視角展露存在的性格缺陷和工作問題。以真實的人物故事消解空洞的宣教式敘述,展現觀眾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以此激發觀眾的共鳴和情感投入,達到務實的教育效果。《江山如此多嬌》中的濮泉生最初因為觀念和方式與村民的差異導致了雙方的沖突,但在后期與村民的磨合中達到了共情,最終帶領村民一起實現茶葉產業化使村民物質生活脫貧,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也實現了脫貧。《索瑪花開》中的駐村書記王敏與直爽豪放的青年馬海木呷在村內事務上產生分歧,但最終兩人冰釋前嫌,通力合作開展了鄉村旅游產業建設,打造現代化農業模式,使這座彝族村落實現了山鄉巨變。同時著力展現駐村干部無私奉獻和舍生忘死的家國情懷也是典型人物的重要部分。如《大山的女兒》根據黃文秀真實事件改編,這位高學歷人才放棄大城市的優良待遇,主動請纓來帶廣西最貧困的百坭村,短短一年就帶領88戶村民實現脫貧,然而她卻在工作任期上因公殉職,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王潤澤評價道“《大山的女兒》以真實生動的細節和感人至深的故事,重塑了英雄形象,弘揚了脫貧攻堅精神,在觀眾心中立起了一座精神豐碑”。
其二是對新時代農民形象的再塑造,具體又可劃分為以“返鄉青年”為代表的新時代農民和接受了新思想新技術創造新生活的新時代農民。前者展現了鄉村大學生通過自我努力走出大山后,再次回到家鄉,支援家鄉建設家鄉,帶領全村人民共同脫貧致富。2023年初熱播的影視劇《去有風的地方》與魯迅百年前《故鄉》的“離去—歸來—再離去”模式不同,《去有風的地方》表述了在鄉村與城市間的“離去—歸來”模式。男主角謝之遙放棄高薪工作和在北京的前途,選擇回鄉創業,這位從農村靠著讀書走向大城市的年輕人,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懷揣夢想建設家鄉。他先后接管了鄉村里即將破產的民宿、茶館、扎染場、刺繡場等,利用現代網絡銷售模式打開市場,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走向共同富裕。諸如此類的還有《在希望的田野上》講述了青年大學生下鄉扶貧、振興鄉村教育的故事,《阿壩一家人》中畢業于南京大學的楊耀州回到四川阿壩,大力建設推廣川西旅游項目開發等。第二類則是自覺自發性主動求變,創造新生活的新時代農民。《那山那海》講述了雷家三兄弟帶領鄉村百姓分別以不同方式實現了鄉村振興。雷銓水身殘志堅,扎根農田發展綠色農業,雷恒水大膽求變,以滿腔熱血大膽創業,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雷德水作為村里第一批知識分子,在刻苦學習現代知識后,回饋鄉村,為家鄉脫貧致富事業作出貢獻。《幸福到萬家》中的何幸福則從個人成長角度,顯現了通過接受新思想學習新文化,以現代化法律途徑保障自身權益,實現了精神世界的改變,通過文化教育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核心力量
彰顯中式美學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文化教育的核心力量正是源于民族共同體意識。鄉村振興類影視劇大都立足于各民族間攜手共建,共同奔赴在康莊大道之上的主旋律,彰顯濃厚“家國一體”的傳統底蘊。隨著鄉村振興題材影視劇的方興未艾,在主題價值觀上需要堅持正確導向,引導創作者在文藝創作中既要突顯文化自覺,也要符合觀眾在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野,在銀屏文化建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觀眾的人文審美和人文素養。
在橫向跨度上,鄉村振興影視劇不局限于某個民族某個地區,而是以史詩性的全景式描繪,以大江南北各族人民在鄉村振興中的勠力同心彰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是一家人》在2019年登錄央視黃金檔,該劇講述了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同胞走出邊疆鄉村,到沿海開放城市的創業生活為主要情節。《都是一家人》在反映少數民族當下生活方面有重大跨越。它不再滿足于對一個或幾個民族的生活、一個或幾個民族的人物、一個或幾個民族地區的古老敘事,而是選擇了云海這樣一個全新的、共同的、現代的、城市的空間,描寫了漢、維吾爾、蒙、藏、回、撒拉、白、佤、赫哲等十余個民族的生活關系,塑造了眾多民族在城市發展中所完成的交往、交流、交融與進步,體現出各民族兄弟姐妹正一個不少、一個不掉隊地行進在共圓中國夢的征程上。《都是一家人》講述了各民族間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不再單獨敘述單獨個體的發展史,拍攝過程中涵蓋新疆、云南、廣東多地,再現了真情實景與民族風情,構建了多民族的精神家園,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縱向跨度上,鄉村振興題材影視劇選取的時間線索不是短暫的,更多表現為追溯歷史,將某個事件或情節置于歷史的大環境之中。通常以改革開放等歷史事件為依托,回溯鄉村發展歷程,在歷史進程中,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如《山海情》追溯到了20世紀90年代,真實反映了寧夏山區里西海固群眾對吊莊移民、易地搬遷等,揭示出扶貧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精神貧困問題。隨后在政府扶持與國家對口支援下,西海固群眾一步步實現了易地搬遷。隨后在種蘑菇致富過程中,當地群眾從迷茫的耕種到自知自覺再到自力更生的奮斗過程,表現了他們積極嘗試新事物,接受新思想,勇于實踐,敢于作為,展現了新時代農民的新風貌把貧窮的荒涼隔壁建設成了豐饒的家園。再如《北方大地》敘述了以內蒙古乳業為代表的工業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艱苦創業,涌現了一批如王中天、薩日娜等人為代表的草原兒女如何在幾十年的時代浪潮中尋找發展的方向。
鄉村振興影視劇將情節置于深厚的歷史歲月與廣闊的中華大地之中,通過講述城市現代意識與鄉村鄉土意識的逐步融合,展現山鄉巨變中的無數平凡而閃耀的基層駐村干部,以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觀眾們的家國情懷,以獨特的中國式敘述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昆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