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背景下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耦合發展效應和互促關系,可以從歷史傳統、政黨能力,以及整合鄉村等方面來理解兩者的關系。當前,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依然面臨組織力量不強、服務效能不高,以及運行機制不完善等難題,這是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加強組織體系建設、提升服務效能,以及改進和完善運行機制是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創新進路。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邏輯
鄉村振興過程中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具有基礎性作用,但是在中國基層政治運行實踐中仍然存在名實分離和形式主義的問題,為了防止鄉村振興中基層黨建也出現這種現象,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對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必要性進行有力的符合理論與實踐邏輯的論證。只有全面理解兩者的關系,明確鄉村振興中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并非單純的口號宣傳和常規政治任務,才能使農村基層黨建得到與其基礎性地位相適應的關注與重視。
綜合其他學者對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邏輯的研究,主要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歷史傳統論。重視農村工作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徹底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新時代根據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及時調整工作方式,優化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同時圍繞黨的領導機制與鄉村振興的客觀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規章制度,為鄉村振興提供標準、規范的黨建引領。第二,政黨能力論。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是通過有效、合法的選拔和任用程序而選拔出來的復合能力突出、德才兼備且具有一定群眾認同基礎的人才。由此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干部獲得了體制所賦予的合法組織身份,進而獲得了相應的政治認同和組織認同,而其先天性具有一定的群眾認同。因而,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自然成為引領鄉村振興最佳的組織和人才選擇。第三,整合鄉村論。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進行,特別是在政治因素與市場因素的影響下,鄉村社會出現了斷裂,即組織斷裂、文化斷裂與精英斷裂。中國共產黨可以起到緩解社會斷裂、促進社會有效整合的作用。村級黨組織不僅能推動農民生活向公共領域延伸,還能夠借助公共事務在農民之間建立內在聯系,消除私人倫理與公共文化的邊界,實現對文化的整合;還可以通過建立持續的精英供給路徑、加快精英再生速度,以及促進精英回流和下嵌,實現對精英的整合。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困境
組織力量不強。第一,黨員干部隊伍結構失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流動,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情況較為普遍。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干部出現以下問題:老齡化,因年齡問題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出現解決問題遲緩、工作質量大打折扣的問題;學歷低,以小學、初中文化為主,本科學歷幾乎沒有;性別比例不協調,對女干部的培養不夠、儲備不足,當選村支部書記的女干部很少;農村基層黨支部干部黨務工作繁重,無暇顧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第二,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單一陳舊。現有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通常是根據農村行政區劃設立的,與計劃經濟時期農村單一的生產活動和相對固定的群眾生活相適應。當前的設置模式未充分考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發展的戰略規劃、產業結構、文化觀念、人員構成等要素。這不僅給黨員教育管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還導致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無法全面覆蓋,難以適應農村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要求。單一的、區域性的設置模式逐漸不符合農村基層黨建的需要,使通過農村黨建把農村群眾、鄉村精英組織起來的愿望大打折扣,消解了鄉村振興多元主體的治理合力。
服務效能不高。第一,少數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意識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來源于農民、扎根于農村,必然要與農民保持緊密聯系,了解農村的民情民意。但是,當前部分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意識還不夠強,“聽不到民聲、不了解民意、理不順民情,與農民群眾言路不通、感情不和”。從根本上看,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場經濟的逐利性導致個人主義滋生蔓延,一些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為謀取私利而無視農民群眾的利益,造成農民群眾的不滿與反感;其次,受中國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影響,極少數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只重視上級指示,不積極傾聽群眾呼聲,把農民群眾拒之于“千里之外”,導致黨群關系緊張。
第二,有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能力不高。一是服務方式單一,部分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載體匱乏、方法陳舊,不符合農民群眾的需求,他們習慣于“通不通、三分鐘,再不通、龍卷風”的傳統套路,不善于做春風化雨式的思想工作。二是服務內容供需脫節,一些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提供的服務項目與群眾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農民的需求呈現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基本的溫飽問題,而是拓展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更廣泛的層面;另一方面,部分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限制,雖有心服務,但也苦于無力作為。
運行機制不完善。第一,鄉村振興宣傳教育機制有待健全。農村群眾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受益者和積極參與者,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進行宣傳教育,以解放思想、凝聚共識。但是,目前少數農村基層黨組織對農民群眾的宣傳教育不夠,仍有極少數農民還未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的益處,仍然存在“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少數農村基層黨組織對于鄉村振興的宣傳教育依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一些村莊習慣于認同并運用鄉村社會長期生產生活實踐形成的道德權威、習慣權威、能人權威等非正式規則。另外,市場經濟的一些原則和觀念也對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傳統道德規范產生影響,鄉村中仍不同程度存在婚喪陋習、人情攀比等不良風氣。
第二,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考核評價機制有待完善。一般來說,為了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需要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定量評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展和成果。但是,當前農村黨員干部考核評價機制不夠科學,體現為考核方式相對單一且考核導向不夠明確。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農村黨員干部為了達到所謂的“政績”,片面追求短期內見效的項目。這種“短視”行為與黨中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的“調結構”“優增長”“一體化”的目標背道而馳,既沒有在工作中貫徹新發展理念,也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創新進路
加強組織體系建設。第一,建立梯次化的黨員干部成長與發展機制。為了保證基層黨組織隊伍發展的可持續性,需要建立一支在年齡、經驗和能力方面具有一定梯度變化的干部隊伍。首先,要保證用人機制的靈活性,堅持量才為用,給予年輕黨員充分發展的實踐空間,協調好黨組織成員晉升、青年黨員成長需求,以及鄉村發展服務需求關系,為更多人才提供鍛煉機會。其次,規范黨組織管理,嚴格黨員發展工作標準,從源頭對黨員的素養和能力進行把關;選優配強黨員干部“領頭羊”,以“頭雁效應”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把對鄉村發展的貢獻和到基層學習鍛煉作為領導干部晉升的重要指標;綜合當地優勢吸納優秀人才加入,確保后備黨員干部的儲備機制落實,確保基層黨組織工作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延續性。
第二,合理調整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農村基層黨組織形式的設置,應遵循“加強黨的領導、促進黨組織工作開展、加強黨員監督管理、因地制宜”的原則,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需要的設置形式。靈活設置農村基層黨組織,使之“既不能落后于農村形勢發展的要求,又不能超越形勢發展的要求;既不能盲目進行或朝令夕改,又不能一成不變或一勞永逸”。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設立要突破“單一性”“垂直性”“封閉性”的局限,凸顯“多元性”“橫向性”“開放性”,探索多層次、立體式的組織設置形式;另一方面,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不能單純地追求數量、覆蓋密度,在人口稀疏、鄉村衰落的地區及城鄉接合部更要創新組織設置形式,擴大其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
提升服務效能。第一,提升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意識。在思想上,黨員干部應以農民利益為核心,從農民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推進工作,心無旁騖地投入鄉村振興工作。在實踐中,要多開展調查,多聯系群眾,深入了解廣大農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在農村廣泛開展“黨員結對幫扶困難群眾”等為民、便民、利民服務活動,有效搭建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服務農民群眾的平臺。建立健全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服務農民群眾的長效機制,“通過黨員聯系到戶、聯系到人,聽取農民最真實的呼聲,多向上級講農民需要,少向農民講上級要求”,及時反應農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農民群眾的針對性、實效性。
第二,提升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能力。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應高度重視農民的主體地位,善于轉變服務群眾的方法和思路。要通過專題培訓、現場教學、體會交流等多種方式,實現村支部書記培訓規范化、黨員干部學習常態化、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長效化,提升農村黨員干部的綜合能力。把網絡新媒體作為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聯系農民、服務農民的重要載體,善于運用網絡手段掌握農民的實際需求與合理訴求,發現和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的操心事、煩心事。要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教育等手段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引導農民群眾依法有序地維護自身利益,提升服務農民群眾的質量和水平,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更好地對民負責、更優地為民服務。
完善運行機制。第一,完善鄉村振興宣傳教育機制。鄉村振興不僅要做得好,還要講得好、傳得開。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黨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方針政策,在常規性宣傳和集中性教育中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通過邀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作專題報告、座談會等形式,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身份認同感和角色歸屬感。邀請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傳授農業生產技能,提高基層黨員干部及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水平。邀請優秀的駐村“第一書記”現身說法,介紹助力農村脫貧、服務鄉村振興的經驗,開闊基層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的眼界。
第二,完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在工資待遇方面,應加大財政對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及駐村“第一書記”工資待遇的保障力度;在晉升機會方面,要全面落實優秀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優先晉升的政策,“對在基層一線干出成績、群眾歡迎的駐村干部,要重點培養使用”;在社會評價方面,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為輔,以農村經濟基礎建設、黨組織建設、農村脫貧能力提高等情況作為主要指標,以脫貧戶數、經濟指標提升程度作為重要參考指標。對于農村具體工作情況難以量化的問題,可以采用農村黨員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述職報告與層層答辯的形式。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