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前提,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核心要義。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很好地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為共同體建設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弘揚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有利于喚醒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構筑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三交”,增強文化認同,實現文化自信自強。當前,我國節日文化建設存在傳統節日文化傳承式微和現代性轉化不夠、政府重視不夠、西方節日廣泛傳播等問題。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現代節日文化建設,堅持人民立場、包容并蓄、守正創新,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節日振興。政府應加強對節慶活動的管理,深化節日文化教育,重視社會文化再生產,為凝聚民族向心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文化滋養,凝結共同體建設力量。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現代節日文化建設;中華傳統節日;邏輯機理;實踐進路
【中圖分類號】G03,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3-0072-0009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源于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間相濡以沫的共同經歷、共同記憶和共同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建立在共同的文化根基之上,植根于共同的情感記憶之中。中華傳統節日將一種經由共同習俗、共同價值、共同回憶和共同情感編碼而成的共同文化定期重復呈現在百姓日常生活中,[1]形成了一套系統性的建構與存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根基和情感培育載體。然而,隨著傳統節日文化傳承日漸式微、節日文化缺乏重組重構和社會文化再生產、“洋節”廣泛傳播等因素,導致我國節日文化建設存在嚴重不足,不利于喚醒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構筑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三交”、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阻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進程。因此,有必要分析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邏輯關系,梳理影響我國現代節日文化建設的因素,大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邏輯機理
現代節日文化建設離不開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必須堅持追根溯源、守正創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通過傳統、借重傳統創造新的節日文化,實現傳統節日現代性轉化,激發傳統節日的活力,實現傳統節日振興。因此,要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意蘊,解析傳統節日文化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邏輯機理,推進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凝結文化動力。
(一)喚醒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邏輯起點
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可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2]中華傳統節日承載著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記憶,已經成為各族群眾的情感寄托和國家的文化象征。重續中華傳統節日的文脈精華,是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正確路徑。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它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3]儀式教育作為一種實踐形式,是形成共同體的重要場所。[4]中華傳統節日儀式蘊含著共同歷史記憶的整合與建構,深化公民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觀念內化。[5]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6]39因此,通過弘揚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加強節日儀式展演和教育,可以喚醒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及共同的生活經歷,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彰顯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優秀文化元素融合,[7]喚醒自我認同,深化集體認同,增強文化認同,為彰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凝聚民族向心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文化滋養。
(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鍵基點
傳統節日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最能集中喚起共同體的文化記憶,激發人們的共同情感,促進人們交往交流,凝結共同體建設力量。[8]蕭放認為:“全民共享的節日文化是傳承民族歷史、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保?]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華傳統節日凝聚著歷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人們對祖先、自然、生命等的敬畏和感恩之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的社會思想,最容易喚起對家人、故鄉和國家的深厚情感,這對人精神和心理產生的影響是難以磨滅的。[3]有著“民俗的盛會,人民的節日”之稱的廣東佛山秋色巡游活動已有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秋色巡游活動蘊涵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價值,成為嶺南廣府的文脈標識,成為增進民俗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專業性節會,成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平臺,在一代代佛山人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爬刀桿是傈僳族為紀念“威震滇西,保境安民”的明代民族英雄王驥而舉辦的節日活動,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更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不僅成為群體成員的共同記憶,也是維系民族向心力的紐帶。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舞龍作為各民族共享的節慶活動,使龍崇拜的精神信仰深埋在各族人民的集體記憶中,強化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動力
影響民族“三交”的因素主要有傳統文化差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狀況、交往程度、社會共識和社會氛圍、民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民族主義浪潮等。文化決定著人們對外界行為的感知,也在人際交往中起著指導人們交際行為的重要作用。學界普遍認為,文化差異是民族間最重要的差異,民族“三交”不足主要是由文化認同偏差所導致的,[10]文化差異是影響民族“三交”的重要因素,風俗習慣的不同則是文化差異的最直接表現。相似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和成長環境是造成“同族交往”傾向的根本原因。[10]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動力來源于文化認同,實現過程在于民族“三交”。[10]因此,通過弘揚中華節日文化,打造共同的節慶文化,促進了解、尊重各民族文化,欣賞、學習和借鑒各民族文化中優秀因子,使各民族群眾“共慶一個節日、共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共品民族美食”,在共同的節慶文化生活中營造寬和的“三交”氛圍,形成社會性共識,增進共同性因素,凝聚共同性力量,使彼此產生中華共同文化的心理認同和價值共識,[10]不斷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四)實現文化自信自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根本途徑
節日文化建設是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代化的深入發展,人們對節日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需求越來越高,加之我國民眾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日趨寬容,民眾的中華傳統節日情懷變得日益淡薄,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式微的文化焦慮則與日俱增。為此,2017年1月,中辦、國辦聯合下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11]中宣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也把“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列為23個重點項目之一。[12]根據上述兩個文件和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建設的精神,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必須重組重構中華傳統節日文化,使傳統的節日習俗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實現現代性轉化,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同時,要構建中華現代節日文化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價值體系,講好傳統節日的動人故事,展現浪漫情懷,增強節日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吸引廣大民眾參與和傳承,發揮節日文化的涵化功能,推進文化自覺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凝結文化動力。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現代節日文化建設的困境探析
(一)傳統節日文化傳承日漸式微削弱了中華文化認同
近現代以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節日文化傳承受到嚴重干擾。出于反封建思想的需要,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政府開始推行陽歷。1912年,北洋政府不允許公務人員過農歷新年(春節),而要求帶頭過公歷新年。1927年后,國民政府接過了改革春節的接力棒,實行了廢除春節的政策,希望把春節習俗從中國民間連根拔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發生了“文革”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這一系列“破舊”的做法以及在當今現代化、城市化、全球化日益推進的大背景下,導致我國廣大地區傳統節日缺少民俗元素,且與民眾的生產生活實踐脫節,很多人從小對獨具特色的民俗形式和節日禮儀較為陌生。此外,社會生產生活空間的變化也改變了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空間基礎條件。如現代建筑空間的改變和社會生產活動的變遷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傳統節慶活動的內容和流程,容易使廣大群眾在節慶活動中減少互動與交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日文化的傳播與認同。
(二)傳統節日文化缺乏現代性轉化弱化了中華文化生命力、吸引力
當前,我國人民群眾常過的節日主要是中華傳統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立的節日、國際節日、西方節日。中國經歷了上千年的農業社會階段,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隨著全球化、現代化社會的深入發展,傳統節日文化逐步脫離農業社會土壤,進入新的都市社會生態圈。[13]快速的社會變遷使得人們忙于適應現代城市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而許多節日因為缺少與現代生活的一種轉化性介入[14]157,傳統節日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世界,導致廣大民眾缺乏對節日的文化理解、社會參與度降低、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矛盾等問題[15]。另外,由于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慶祝模式多為家庭聚餐,儀式感有弱化趨勢,而且多數傳統節日背負著厚重的道德倫理,節日儀式比較呆板和抽象,難以形象化、生動化,導致傳統節日部分內容和形式不太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與當代文化融合不足,與生產生活結合不夠,缺乏生活化氣息,缺乏文化空間和節日空間,[16]忽視民眾的情感交流,難以適應現代社會,難以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也難以滿足群眾現代性的心理需求,特別是不足以彰顯年輕個體獨特的生活品位。因此,迫切需要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挖掘其豐富的文化象征與精神內涵,構建現代節日文化體系,提升傳統節日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西方節日廣泛傳播影響了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弘揚
西方節日文化能夠得到廣泛傳播主要有四個方面原因:第一,“洋節”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現代人的精神和生活需求。我國年輕人之所以會追捧“洋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多數“洋節”迎合了青年一代崇尚個體情感表達、渴望愛情、張揚個性、追求時尚的心理,滿足了現代人的精神和生活需求。我國一些民眾熱衷過“洋節”主要原因是被其獨特的慶祝方式和活動形式所吸引,年輕人也往往以節日為借口進行娛樂放松;第二,網絡媒體的推波助瀾。西方媒體借助其強大的話語權主導信息輿論場,通過電視、電影等媒介渠道,把“洋節”獨特的慶祝方式和活動形式迅速傳播到全球。特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環境的巨大變革也進一步刺激了“洋節”的興起。一些網絡平臺會在“洋節”期間設置節日主題動畫、界面和話題等凸顯節日氣氛,吸引網民關注和討論。有的還會舉辦“線上活動”,并對“洋節”相關內容予以流量傾斜,部分網絡博主會制作與“洋節”相關的內容,推動“洋節”不斷擴散。一些影視作品和廣告宣傳也將“洋節”與潮流、年輕、有趣等話語掛鉤,以此塑造年輕人對于過“洋節”的價值認知;第三,強勢資本的侵蝕。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越來越強調節日休閑和消費文化,愈發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節日的文化屬性?!拔幕钆_,經濟唱戲”,“洋節”期間,商家會借過節之名為各種產品及服務賦予特殊的符號價值,有的商家更是以誘導性話術大肆宣揚節日送禮,吸引年輕群體消費,從而形成了基于“洋節”的文化產業。消費主義因“洋節”的引入而興起,反過來也成為推動年輕人“洋節”狂歡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我國的傳統節日里,商家往往注重消費文化的宣傳而忽視認同文化的構建;第四,日歷中植入“洋節”。目前,我國紙質日歷和手機電子日歷中除了注明中國節日和國際節日外,均還注明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而且,去除時差原因,我國日歷中“洋節”時間與美國完全保持一致。日歷中植入“洋節”的情況,與“毒教材”“問題教材”“問題字典”的出現如出一轍,為西方文化滲透提供了土壤條件,還容易被西方價值觀洗腦,不利于“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17]9?!把蠊潯睆V泛傳播客觀上會削弱民眾對傳統節日的情感歸屬,“洋節”濃厚的節日氛圍也在分散民眾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參與度,極大影響了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間接加快了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流失。
(四)政府對傳統節日社會文化再生產功能重視不夠弱化了民族認同
傳統節日文化的揚棄與發展與政府的重視和主導有很大的關系,正如高丙中指出:“國家對節假日的制度安排應該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節假日作為社會文化再生產的機制,以便通過民族文化的生活傳習來增強民族認同?!保?8]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早在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就已有關于“上巳節”的文字記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19]168。漢代把“上巳”定為節日。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俗稱三月三,代代沿襲。目前,在我國南方地區,漢族、壯族、瑤族、黎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一直保有對傳統“上巳節”的共同記憶,并與地方節日習俗逐漸融合。2014年起,廣西還將“三月三”定為全區法定假日,成為各民族歌舞盛會、文化盛會、交流盛會,強化了共同歷史記憶的傳承,為凝聚民族情感、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8]但在北方地區,由于天氣寒冷,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三月三的傳承發展,加上政府的重視和推動不足,以致于基本上沒有傳承下來。傳統節日最經濟、最有效的,就是“傳統節日以習俗的力量讓民眾自動在同一個時間經歷相同的活動在相同的儀式中體驗相同的價值,一個共同的社會就這么讓人們高興地延續下來”[18]。然而,目前我國社會文化生活中影響傳統節日文化再生產的因素還有很多,部分人把傳統節日與民族身份掛鉤,如2023年春節期間,G省一個回族家庭在短視頻平臺上傳了自己一家春節團聚的場面,非常溫馨,然而卻遭到網暴圍攻。一些人極度排斥任何有利于民族間“三交”的行為,突出表現就是對積極擁抱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習俗、改變舊有習俗的群體或個體喊打喊殺、至少也是網暴。另外,由于政府重視和引導的不足,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逐漸缺失,阻礙了廣大民眾通過傳統文化生活的體驗和文化自信來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文化的來源、得失的清醒反思[18]。久而久之,就沖淡了傳統節日的文化敘事功能,人們對傳統節慶文化的理解浮于表面,無法從歷史精神維度獲得文化認同。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現代節日文化建設的實踐進路
(一)把握原則與方法,確?,F代節日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1.堅持人民立場的建設原則。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節日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重點是喚醒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聚合有利于各民族“三交”的心理動力,尊重和包容差異,而不是忽略或取消各民族節日文化的差異性。對那些已經形成共識的各民族共享的節日文化符號,要在突出和提煉文化內涵上下功夫,講好節日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另外,注意挖掘各民族節日文化中共同精神追求、共享文化符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因,突出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和各民族節慶文化元素融合,建立一批體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具有中華文化特征的節日文化項目。遵循節日行為方式符合文化美學和社會教育學的原則,[20]將傳統節日文化與時代需求、審美風尚有效對接,融入互聯網思維和國潮元素,在保持精神內核和象征符號不變的前提下,注重挖掘節日文化的情感元素,通過創新以現代形式對傳統節日“基因”重組重構,使節日禮儀契合民眾的現代文化審美觀念,契合現代人生活追求的標準,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堅持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建設態度。當前我國社交媒體中,部分聲音對年輕人過“洋節”現象一味指責打壓,認為這是年輕人“崇洋媚外”的體現,這樣的聲音反而可能激化年輕人的逆反心理,起到相反效果。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網絡社交媒體的普及,各國文化交融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21]隨著“洋節”不斷深入中國本土,它在成為中國年輕人感受和認識西方文化的橋梁的同時,“中國化”趨勢也愈發明顯。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外來文化在傳入中國的同時,也在中國傳統文化浸潤下融入中國特色、增添中國色彩。因此,推進文化自強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對待外來節日文化,逐步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凝聚共識,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3.堅持文化自信自強的建設目標。沒有傳承的文化就缺乏根基,沒有創新的文化就無法發展,“守正”才能自信,“創新”才能自強。不能因為環境保護需要或帶有一定陳規陋習而把傳統的東西一概否定、一棒子打死。就像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應該通過改良煙花和爆竹的制作工藝,使之既確保安全、減少污染,又渲染氣氛、營造燦爛。[22]如果一味地禁燃煙花爆竹,就會像一些人認為:“我們的春節本該更熱鬧,可現在卻冷冷清清,不知一年到頭的努力回家是為了什么。惋惜的是我們自己的本土節日在扣扣搜搜的假期與各種禁止中被人遺忘?!眰鹘y習俗不能因為種種禁令被輕易抹殺,保留歷史記憶是文化自信自強的基礎。為此,沈春耀指出,“有關地方性法規關于全面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與大氣污染防治法和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不一致;關于全面禁售、禁燃的問題,認識上有分歧,實踐中也較難執行,應當按照上位法規定的精神予以修改”[23]。這意味著目前一些地方全面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可能存在合法性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修改禁燃令,為傳承傳統習俗、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提供政策保障支持。貴州省臺江縣臺盤村首屆“美麗鄉村”籃球聯賽因它獨特的辦賽方式和接地氣的比賽風被網友們戲稱為“村BA”,其實是本地傳統節日“六月六吃新節”80多年傳承發展的結果,成為地方文化崛起的經典案例。在“村BA”賽事的舉辦中,除籃球以外,還有許多如“唱苗歌,蹦苗迪”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節目,多元地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讓球場搖身變為展示民族文化的大舞臺,讓國內外群眾了解貴州的同時,打開了弘揚民族文化的大門,啟示各地區發展優秀節日文化就要走出一條“特色化”振興路線。如果我們的民俗節日只成了放假的借口和促銷的由頭,“消費性”被無限放大,文化傳承則成了糖果的外衣,越會助漲“洋節”氣氛和關注度超過中國的節日,就會阻礙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的實現。因此,堅持守正創新,使千百年來發展形成并承載著民族心理的傳統節日習俗在不斷改進中得到弘揚與發展,[22]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二)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發傳統節日的時代活力
1.突出節日文化符號話語表達,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是人們文化觀形成的重要因素。樹立中華民族形象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的目的,不僅在于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凝聚力和向心力,還在于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1]傳統節日凝結著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載著民族的思想精華和文化血脈,是維系祖國統一和團結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春節等中華傳統節日是國家民俗標識,是人們廣為接受的標識符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6]39“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6]41。因此,必須要把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考慮,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加強中華節日文化符號和節日敘事話語體系建設,營造各民族共同的生活文化,不斷增進共同性,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如果我們不重視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符號和節日敘事話語體系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就會被西方的節日文化符號和話語權所主導,久而久之,西方文化滲透就輕而易舉了。
2.扎根本土文化,創制中西互補的現代節日體系。當今社會,中西文化交流交融是不可逆的,我們必須順勢而為,扎根中國本土文化,設立中西互補的現代節日體系,讓傳統節日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正如習近平所言:“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1]首先,應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結合年輕群體的喜好,將詩詞、漢服、非遺技藝、“國潮”等年輕人喜愛的文化元素與傳統節日有機結合,從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創新,兼顧科技創新與人文思考,對傳統節日進行與時俱進的生動表達,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給予年輕群體更多自主性,支持年輕人開展傳統文化創意產業,例如設計新穎的傳統節日產品、推出創意文化市集等,推動傳統文化在商業領域的發展。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設立中西互補的節日已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需求。要綜合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歷史傳說、風俗習慣等,尋求各民族認可和接受的最大公約數,以本土神話英雄和歷史人物設立和完善形象可信、主題鮮明的現代性全民性節日,如設立中國的母親節(以女媧、嫘祖、孟母等為形象代表設立中華母親節)、父親節(以伏羲、黃帝等為形象代表設立中華父親節)等,完善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為形象代表設立中華七夕節以替代西方的情人節)、教師節(應以孔子為形象代表替代現有教師節)等,并建議確定為國家法定節日。通過現代節日的設立與完善,講好中國好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人物形象,有利于突出中華文化符號、樹立中華民族形象,從而使體現全民性、互動性、娛樂性的節日融入百姓生活,滿足中國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民眾人倫情感表達的需要。
3.堅持高位推動,促進節日文化儀式化發展。隆重而規范的節慶禮儀不僅能夠加深廣大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更能夠增強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國家相關部門應該要像重視學位服一樣重視傳統節日禮儀服飾的衣著要求,加強頂層設計,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對節日禮儀的服飾作出規范性要求,并組織人員設計出具有中國傳統和特點的節日禮儀服飾,強化衣著的教化,突出中華文化符號,推進文化自覺自信。各級政府要在體制內單位和大中小幼學校中率先實施節日禮儀規范要求,明確重大節日必須衣著中華傳統和特色的服飾,有利于樹立與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節日文化符號,有利于強化中華民族的形象標識。同時,相關部門要對每個重大中華傳統節日形成一套規范的節日禮儀。因為,一套規范的節日禮儀可使節日文化內涵得到逐層展示,喚醒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從而內化群眾心靈、外化百姓生活,凝聚社會共識,成為老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習慣和共同價值觀念。此外,政府還要加大資金投入,鼓勵群眾開展節日民俗活動,舉行文化內涵豐富、形式生動有趣的節日儀式,再現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特別要加強青年群體節日參與的現場觀念和完整文化體驗。
4.堅持為我所用,對西方節日文化進行積極改造和轉化。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6]41“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6]19。有些西方節日文化有一定的長處,在構建中華節日文化體系過程中,對于西方節日文化的優秀因子,我們應當有選擇性地吸收、改造和轉化,為我所用。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24]32萬圣節常常被歸結為西方“文化入侵”,但如果能夠對萬圣節進行積極改造和轉化,為我所用,就會比一味打壓要好得多。如2023年上海萬圣節活動,青少年戴面具從“佛祖騎車”到“這英cos那英”,從“大白”到“魯迅”,從“李佳琦”到“安陵容”,從“特朗普”到“蝙蝠俠”,年輕人各種創意和搞笑的裝扮讓人目不暇接,在戲仿中釋放壓力、制造快樂,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彰顯著自己的態度。他們玩活了流行文化中的各種梗,把“萬圣節”變成了“萬梗節”,實現“打破同質想象,尋找在地認同”,年輕人的本土化妝造反而構成了對于文化霸權的消解,也突顯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國際化特質。正如泰勒·考恩指出,大規模社會的多樣性可以讓社會的某部分更為靈活和創造性地應對外來影響。[25]74具有多元一體文化特質的中國應有足夠的自信去維持和增進社會的多元性,讓全球化滋養本土生活,也讓本土文化走向世界。同時,要找準西方文化符號和中華文化符號的價值連接點,增強西方人對中華節日文化符號的理解和認同,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三)加強節日教育及管理,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建設合力
1.強化國民教育,凸顯節日文化教化。中華傳統節日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囊括了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人們依據節日習俗規劃調試生產生活,并形成較為穩定的價值認同和生活習慣。[13]節慶兼具經濟、文化和政治功能,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文化遺存,還是各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心理訴求,更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的載體。[26]教育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節日文化教育更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路徑。透過生動形象的節日民俗活動展現中國人民美好生活、宣傳中華文化多樣性和塑造積極的國家形象,對建設、發展和提升國家認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效力。[13]現在青年人熱捧“洋節”與節日教育薄弱、現代傳媒膚淺化傳播等有很大關系。為此,教育部門和文化部門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把節日文化教育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考慮,加強節日教育資源開發,鼓勵教育界和文化界對各民族傳統節日進行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建立起與現代社會生活相交融的節日教育體系,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節日文化教育傳播的法律政策保障。加大中小幼學校的管理,從幼兒園開始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加大小學開設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課程力度,推進傳統節日課程進入高校必修課程體系。加強對“洋節”起源、發展、現狀的解讀,教育引導年輕群體正確認識、理性參與“洋節”,對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和我國歷史文化的內容予以剔除。以節日文化教育為背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深入挖掘節日間的“共通性”,促進各民族“三交”。青年群體與現代傳媒共同成長,然而,現代傳媒膚淺化、娛樂化傳播傾向削弱了青年一代對傳統節日符號的內涵認知和文化責任。因此,要重視傳媒、善用傳媒,推進現代傳媒對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內涵的深度闡釋,[14]9并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搭建節日文化數據庫和信息傳播平臺,拓寬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途徑,激發廣大學生弘揚傳統節日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責任。
2.加強節慶活動的管理,引導各族群眾弘揚中華傳統節日。首先,加強管理引導,營造良好的節慶氛圍。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知識學習、強化宣傳教育,要加強對相關單位和人員的管理,指導街道、社區、群眾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做到會管敢管。文化監管部門要加強“洋節”相關活動的管理把關,大型活動舉辦方要主動向主管部門審批報備,活動過程要接受管理監督,避免消極內容和錯誤價值觀的出現。工商部門應加強商業活動的管理,引導商家不能一味為了追逐商業利益大肆宣傳“洋節”而無視中華文化的宣傳。廣播電視臺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宣傳部門要督促廣播電視臺嚴格管理制作相關“洋節”節目或播放有關“洋節”的活動報道。其次,刪除日歷中西方節日標識,突出中華文化符號。政府相關部門應采取措施,刪除我國紙質日歷和手機電子日歷中西方節日
的標識,減少西方節日文化對我國節日文化的影響,樹立中華民族形象,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增進文化認同。再次,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監管與整治,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政府相關部門必須明確在網絡輿論引導方面的具體職責,建立起高效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牢牢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對網絡上的不當言論要及時制止。要著重宣傳主流、理性聲音,肯定年輕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呼吁年輕人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創新,同時對帶節奏的言論及時監管清除。要防止個別年輕人違背公序良俗、突破道德底線,在日常生活中為博人眼球故意展現低俗行為,把個人的“狂歡”變成大眾的“噩夢”,嚴重損害社會主義文化氛圍;要謹防反華勢力以文化交融為名宣傳西方錯誤價值觀念,借機質疑國家大政方針,引發對官方政策的非理性、褊狹化評價。如上海萬圣節活動中有別有用心之人扮演做核酸的“大白”、拿著“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牌子的魯迅、“光榮退休”工作者等,諷刺質疑我國防疫政策、延遲退休政策等。網信辦和國安部門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規,加強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和傳播分裂思想的手段,決不能讓少數人利用節日習俗來固化強化差異性,淡化共同性,排斥和敵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決不能讓積極擁抱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習俗的群眾受到打擊報復和網暴。
3.重視社會文化再生產,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的節日習俗。政府在社會文化再生產中要發揮主導作用,堅持中華傳統節日在現代節日文化體系的主導地位。一要與時俱進地改進傳統節日中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節日理念和運作模式,在揚棄中守正,在改革中創新,打造富有現代生活氣息和“國潮”文化元素的節日內容、形式和載體,使傳統節日煥發生機與活力。二要正確處理政府主導和民眾主體等的關系,既要積極組織像“廣東佛山秋色巡游”類似的城鄉節日活動,更要盡量減少官辦色彩,發揮非營利性民間組織和社區等主體作用,實現“政府引導支持,民辦節日為主”的社會文化再生產體制機制,充分調動民眾參與節慶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要樹立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文化品牌。我國各級政府應該思考如何通過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節慶活動來提升當地的知名度,促進發展,改善民生。貴州臺江縣“村BA”火爆的背后原因是鄉土文化的影子和承載鄉愁的記憶,西班牙名不見經傳的布尼奧爾小鎮也因為當年慶?;顒訒r人們相互投擲西紅柿取樂而聞名全球。因此,政府應該保護民族和地方文化的多樣性,制作有地域特色的節日產品,把節慶活動作為展示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的載體,以獨具特色的節日品牌通過文化再生產增強傳統節日的吸引力,[27]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四要處理好中華傳統節日與本民族節日的關系。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和文化習俗,各民族也會有不同的節日活動重點。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但也有少部分民族傳統上不太重視春節,然而這些民族的群體和個人沒有權力干涉他人過春節或不過春節。特別是聯合國已經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中國年”已經升級為“世界年”。習近平指出,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17]9因此,各民族群體和個人應該秉承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相互欣賞的原則,積極了解、尊重其他民族的節日文化習俗,欣賞、學習和借鑒其中的優秀養分,[28]弘揚中華傳統節日,增進共同的習俗文化,構筑共有精神家園,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同時,習俗不是法律,各民族群體和個人可以根據時代發展變化揚棄舊有節日習俗和摒棄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風尚,繼承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28]。
參考文獻:
[1]曾明,龔婷,戴登云,等.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劃定原則及類型特點[J].民族學刊,2021(7).
[2]田海林.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與中華民族形象論析[J].廣西民族研究,2022(5).
[3]薛曉芳.論傳統節日文化的重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成性意義[J].湖北社會科學,2010(7).
[4]么加利,付倩.文化共生觀照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邏輯[J].廣西民族研究,2021(4).
[5]楊茂慶,周馳亮,楊樂笛.文化認同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機理與實踐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23(5).
[6]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洪盛志.論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塑造與啟示[J].廣西民族研究,2022(3).
[8]楊秀芝,孫明福.共性闡釋與共建共享:傳統節日文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雙重路徑[J].江漢論壇,2023(9).
[9]蕭放,賈琛.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與變革[J].社會治理,2020(7).
[10]洪盛志.高校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機制與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6).
[11]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23-08-10].https:/[KG-0.5mm]/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12]中宣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EB/OL].(2021-04-20)[2023-08-10].https:/[KG-0.5mm]/www.alac.org.cn/content/details_49_50249.html.
[13]劉明,劉丹航,郭世杰.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與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2023(5).
[14]王文章.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現狀與對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調研實錄[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15]郭世杰,劉明.民間美術教育人類學研究:以蔚縣剪紙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1(6).
[16]宋穎.論節日空間的生成機制[J].民俗研究,2017(5).
[17]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18]高丙中.節日傳承與假日制度中的國家角色[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19]陳樹千.節日里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M].北京:中華書局,2019.
[20]王霄冰.文化記憶、傳統創新與節日遺產保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1).
[2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雜志,2023(17).
[22]張麗.非遺視域下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N].人民政協報,2023-02-06(09).
[23]沈春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2023年備案審查工作情況的報告[EB/OL].(2023-12-29)[2023-08-10].http:/[KG-0.5mm]/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12/t20231229_433996.html.
[24]魯迅.新版魯迅雜文集(且介亭雜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5][美]泰勒·考恩.創造性破壞: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M].王志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6]陳振勇,童國軍.節慶體育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以涼山彝族自治州火把節為例[J].體育學刊,2013(4).
[27]宋建林,茹曉.借鑒“洋節”精華,弘揚傳統節日文化[J].美與時代(下),2011(1).
[28]洪盛志,方清云,陳立鵬.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時代價值、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J].民族學刊,2023(3).
THE LOGICAL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PATH OF MODERN FESTIVAL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ong Shengzhi,Hua Zongjie
Abstract:The identification to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s the premise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identification to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has well interpret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provided rich cultural nourishment for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To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awakening the common historical memory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building a shared spiritual home,promoting the contact,communication,and integr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enhancing cultural identification,and realiz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estival culture in China,such as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insufficient modern transformation,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festivals,and the insufficient government attention.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estival culture with the main line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dhere to the peoples stand,being tolerant and innovative,and creatively upholding the foundation,carry out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and promote festival revitalization.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estival activities,deepen the education of festival culture,attach importance to 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build the cultural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provide cultural nourishment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gather strength for constructing community.
Keywords: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construction of modern festival culture;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logical mechanism;practical approach
〔責任編輯:李 妍〕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招標項目重點課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載體研究”(JDZ24004)。
【作 者】洪盛志,中南民族大學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國家民委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華宗潔,中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碩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