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因時而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學田野調查研究對象三重轉向

2024-12-29 00:00:00焦若水許淇星
廣西民族研究 2024年3期

【摘 要】新時代賦予了民族學新的學科使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民族學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民族學依托專業的研究方法——田野調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建構與具體實踐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全球化浪潮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多重影響下,以參與觀察與個案研究的傳統田野調查將難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的多元社會文化進行全方位闡釋。本文認為,應當積極開展多點民族志研究、城市社區研究與網絡民族志研究,推動民族學田野調查在研究對象上尋求轉向,使民族學田野調查在回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代需求的同時,推進民族學“現代化”“本土化”“應用化”發展。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學;田野調查;轉向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3-0121-0007

一、前 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綱”,也是全面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需要充分借助哲學社會科學的力量,以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中國本土客觀實際為基礎,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1]作為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發揮支撐作用的學科,民族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自二十世紀初引入中國至今,民族學始終以社會事實為基點,積極回應現實問題,著力推動社會進步,為中華民族復興所服務。進入新時代以來,民族學則被賦予了促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不斷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性的學科使命。

民族學是一門重視田野調查、以客觀事實為研究基礎的“實學”。習近平指出:“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2]中國民族學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堅持立足本土實際,積極開展田野調查,在邊疆民族識別、少數民族社會形態研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等一系列民族事務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習近平強調要“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隨著時代的更迭,傳統的民族學在面對多元社會文化、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時,立足客觀實際、積極轉變研究對象、回應時代需求才是新時代民族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田野調查的對象方式也應作出相應調整。本文認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開展田野調查應當以社會事實為基礎尋求研究對象的轉向,以更契合多元社會文化的田野調查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偉大實踐,在積極回應民族學的新時代學科使命的同時,推動民族學朝本土化、現代化、應用化進一步發展。

二、時代呼聲:田野調查的現實需求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系民族團結的重要保障。作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國家統一之基,又是民族團結之本,更是精神力量之魂。黨的十八大鮮明提出,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與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黨的二十大則要求“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部署,準確把握黨的民族工作新的階段性特征,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支撐學科新的學科使命:既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又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還要進一步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更要以完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為導向促進民族工作的高質量發展。[4]習近平指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5]。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諸多支撐學科中,以民族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要求最為契合。民族學自傳入中國以來始終關注本土不同民族文化、民族關系、民族問題等領域;始終以社會事實為基礎,圍繞民族工作的實踐指向進行理論選擇與實踐路徑的創新。“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鮮明學科特質使民族學成為了哲學社會科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堅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深入實地,在調查中認識、厘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脈絡與實踐動向,總結民族團結進步寶貴經驗。習近平強調了科學研究的實踐導向:“科研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踐中形成的真知變成論文,當黨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專家”,使科研響應時代呼聲、解決現實問題。[6]民族學歷來因重視田野調查而被稱為“實用之學”[7],極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充分切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需求。田野調查自民族學傳入我國后便為凌純聲、費孝通、林耀華等民族學家廣泛應用于研究實踐中并逐漸為人熟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學田野調查提供了新舞臺,在建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體系、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方略的現實需求下開展田野調查,既是回應新時代民族學學科使命的積極嘗試,更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加速構建中國特色民族學、加快建設民族學中國學派的重要一招。

三、參與觀察:田野調查的研究傳統

田野調查又稱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用直觀方法觀察人類行為,并通過介入式經歷以及與不同社會人群的深入交流進行文化研究的方法[8],是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論。田野調查要求準確地觀察,需要接受過專門訓練的研究者較長時間地持續深入田野點,與當地居民同吃同住,建立較深厚的、相互信賴的關系,逐步深入當地人的社會生活實踐[9],依托參與觀察、訪談等專業研究方法獲取第一手資料[10]。田野調查最早應用于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1846年對易洛魁部落的研究,隨后被英國人類學家哈登(Alfred Cort Haddon)引入人類學領域,在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Boas Franz)的研究與應用中得到持續發展,并為英國人類學家塞里格曼(Charles G.Seligman)所影響實現了方法論的創新。隨著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K.Malinowski)“科學民族志”的提出,田野調查成為了民族學、人類學的一套具有嚴苛實踐規范的專業研究方法,并以其“科學性”“專業性”為公眾熟知。[11]馬林諾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首次倡導了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運用,在為人類學田野調查和撰寫民族志提供了科學方法的同時,從理論上和技術上歸納出一套科學的田野調查原則,推動了人類學研究的制度化、科學化、專業化發展。[12]1~20

參與觀察對研究者提出了兩大要求:其一是長期的住居參與。參與觀察要求研究者較長期(半年至一年)地居住在調查地點,[11]這也是自馬林諾夫斯基提出科學民族志規范以來學術界長期堅守的標準,長期的住居參與有利于研究者全面了解田野點自然地理與社會文化境況,在一個完整生產周期內參與研究對象的生產生活實踐,以取得對田野點全貌的整體呈現。其二是親身的觀察體會。參與是研究者接觸和感知地方性知識、與地方民眾建立信賴關系、全方位了解居民社會實踐的最直接渠道,觀察是研究者作為他者從外部對當事人內部事務整理和分析的最有效途徑[9],需要研究者“深入”田野,與研究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切身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感受社會與文化的氛圍,以具身性的感知來理解社會與文化[13]。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 Brown)的安達曼(Andaman)群島研究[14]1~16、保羅·拉比諾(Paul M.Rabinow)在摩洛哥(Morocco)的田野工作[15]23~31、景軍于甘肅省大川村的田野研究[16]3~14等民族學經典研究無不憑靠于參與觀察。時至今日,參與觀察已然成為民族學、人類學研究者了解和掌握某種社會和文化結構及其本質現象的最有效途徑[17],為民族學、人類學以經驗研究為主的知識生產模式提供了方法保障[18]。

四、因時而變:田野調查對象的三重轉向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國家,境內五十六個民族在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社會歷史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需求下,以田野調查為抓手考察民族地區心理與文化認同、凝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模式與機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歷來重視田野調查的學科,民族學在百余年的理論發展與無數研究者的長期田野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展出了一套以參與觀察與訪談為主的、完備的田野調查方法體系。然而,我國社會文化在各地文化變異融合、外來文化交流交融、城鄉文化的多重影響下日趨復雜,[19]151~153要勝任對我國多元社會文化的全面描述,需要田野調查“因時而變”,以多元社會文化為現實基礎尋求研究對象的轉向,與時俱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學科力量。

(一)“單點民族志”轉向“多點民族志”

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開創了“科學民族志”的先河,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體系,成為了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準則。經典民族學田野調查將田野規定為一個特定的、單一的、實體的社區,[20]要求田野工作者以參與觀察、訪談等方法開展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謀求對田野的全面認知。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民族學田野調查以典型個案為基點,依托參與觀察、訪談等多種研究方法開展了多項卓有成效的田野研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例如:羅彩娟以廣西象州縣納祿村為田野點,分析了漢、壯兩族群眾建構“命運共同體”式民族關系的物質、精神基礎以及具體建構策略[21];張明進、李玉雄基于廣西木寨村的個案,探討了民族地區鄉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路徑[22];李軍以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為考察中心,從經濟、政治、精神、社會四個維度總結了該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實踐,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區實踐與鄉村振興戰略間存在的互構邏輯[23]。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交通的便利、科技的發展、網絡的普及增進了國家與地區間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互動,民族學研究也日益被卷入全球化的發展潮流中:一方面,全球化導致經典民族學研究中封閉獨立的完美社區已難覓蹤跡,民族學研究者面臨的田野更加開放、更加廣闊;另一方面,全球化推動了文化跨時空的擴散與傳播,民族學研究者面對的文化更加多元、更加復雜。[20]復雜、多元的社會與跨時空、跨區域的文化對以單點民族志為傳統的經典田野調查研究提出了挑戰,經典田野調查研究如何跟進社會發展步伐進行更新成為現實問題。[20]作為對民族學面臨的全球化挑戰的回應,“多點民族志”(multi-site ethnography)應運而生。多點民族志由馬庫斯(George E.Marcus)提出,是對實驗民族志的探索,旨在通過追蹤人群、追蹤事件、追蹤隱喻、追蹤沖突、追蹤生命歷程等方法開展跨區域研究。與單點民族志不同,多點民族志已不再是對某一地區文化全貌的簡單描述,而是通過開展多區域的田野研究,“運用獨特的策略,追蹤進行中的研究項目,了解多個地點、不同行動者和搭檔之間的密切聯系,以準確考察他們所產生的合作性想象”[20]100~106。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我國各省區人口流動規模日漸提升,社會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來自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群眾積極、主動離開故鄉前往發達地區經商、務工、學習、就業,在生產生活中與其他民族同胞實現了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開展多點民族志的田野調查,有助于精準認識不同區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準確把握不同區域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徑的鮮明特征與內在聯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實現提供借鑒。例如:單菲菲等分別于甘肅、新疆、寧夏三個省(區)選取一個民族互嵌式社區作為田野點,借助問卷調查對三個民族互嵌式社區的公共服務供給現狀進行剖析,探究了公共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可能路徑;[24]楊鹍飛等依托問卷對北京市、天津市、河南南陽市開展田野調查,從文化適應壓力、文化適應過程、社會融合、社會參與四個維度出發,考察了民族互嵌式社區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效應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程度和主觀幸福感的內在聯系;[25]溫士賢立足于珠三角地區,對廣州、深圳、肇慶三座城市的民族互嵌式社區進行了調查與分類,闡明了民族互嵌式社區的四種理想類型,探討了新時代城市建設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切實策略。[26]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單點民族志研究的全面詳述,也需要多點民族志研究的縱橫對比,在開展田野調查時需堅持以社會事實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單點或多點民族志研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與實踐提供全面、可靠的田野案例支撐。

(二)“鄉村村落研究”轉向“城市社區研究”

二十世紀下半葉出現的鄉村人類學、都市人類學等人類學新的研究轉向,標志著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旨趣與關注目標由初民社會變更為復雜的鄉村社會,并逐漸發展出一套社區研究的方法。[27]國外“社區”概念最早發源于滕尼斯之《社區與社會》(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國內“社區”則是由費孝通倡議、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師生集體討論的產物,并在吳文藻的全面闡述下開啟了以社區為研究方法的“社會學中國學派”的先河。[27]在學科傳統的熏陶與我國社會文化的影響下,我國民族學的傳統田野調查則更多地關注小型共同體,亦即“鄉村村落研究”,旨在充分發掘的文化特殊性,如《涼山彝家》《花藍瑤社會組織》等早期田野研究就翔實地展現了獨特的民族文化。進入新時代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時代要求推動了鄉村村落研究旨趣的轉向。除關注傳統的特色文化以外,新時代的民族學研究者依托田野調查,在鄉村村落中亦開展了族際關系、族際互動、鄉村共同體、鄉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主題的全方位研究。例如:馬翀煒以迪慶藏族自治州哈達村為例討論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對族群邊界的影響,認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相對分明推動哈達村建立了超越族群邊界、實現多元文化共享的另一種模式。[28]徐黎麗以甘肅甘南夏河縣桑曲塘村為基本觀測點,從文化特征及現代性因素入手,描繪了“原生性”和“構建性”在多民族村落的族群認同實踐中并存、互動的圖景。[29]李文鋼立足于貴州省喬央村,對村寨這一微觀層面的多民族雜居進行了充分觀察,探討了宏觀層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社會基礎。[30]

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增進了各地區人口廣泛、高速的流動,各少數民族群眾在流動的浪潮中充分實現了社會、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大雜居、小聚居”為特點的民族人口住居格局不斷深化,在鄉村與城市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民族互嵌式社區。[31]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強調“要推動各族群眾逐步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32]民族互嵌式社區是由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空間[33],又是各族群眾的共同感情載體[34],還是不同民族群眾平等相處、彼此尊重的社會利益共同體[35]。

我國當前的人口流動主要呈現“就地、就近城市化和短線遷移”的特點。[36]在城市開展民族互嵌式社區的田野調查,研究、討論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路徑與治理邏輯等議題,既是對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響應,也是推進民族學現代化、應用化發展的現實之需。蔣慧以廣西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為例討論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背景下推進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的可行策略[37]。汪鯨通過研究三亞市天涯區,探討了三亞市傳統民族社區轉向民族互嵌式社區的現實進路[38]。史詩悅從黨建引領視角出發對義烏市雞鳴山社區進行了考察,指出基層黨組織領導對于社區提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程度具有重大意義[39]。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諸如鄉村村落等傳統的地域性社區逐漸被城市社區等移民性社區所取代,“地域社會”朝“移民社會”的轉變趨勢愈演愈烈[40]。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事關全局的重大任務,既需要充分認識城市社區等移民性社區中多元主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重合力,也不應當忽視鄉村村落等地域性社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貢獻的內生性力量。開展城鄉社區研究的田野調查研究,既能充分揭示城市社區內多民族互動的路徑機制,亦能全面展現鄉村村落的深層文化內涵,在充分理解、闡釋城鄉社區復雜性的同時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實地田野調查”轉向“網絡民族志”

傳統意義上的田野調查因具有“深入實地”“切合實際”的鮮明特點而被稱為民族學的“專有名詞”。[15]自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問世以來,以參與觀察和訪談為主要研究途徑的田野調查被廣泛應用于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努爾人》《憂郁的熱帶》《薩摩亞人的成年》均是實地田野調查的經典范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需要理論支撐,更需要立足實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背景下開展實地田野調查研究成為了時代應有之義。郭學軍以南疆的村落學校為基礎,討論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機制[41];蔣彬通過對四川上五村的田野調查,闡明了民族旅游村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進路[42];黃菡薇立足于貴州阿妹戚托小鎮,探究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多民族互嵌式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中的實踐邏輯[43]。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既增進了信息的廣泛交流交互,也推動了虛擬社區的建構,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日趨交融,生成了新的社會生活空間。[44]虛擬社區為民族學田野調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之相匹配的新興研究方法——網絡民族志(nethnography)應運而生。庫茲奈特(Robert V.Kuzinets)將網絡民族志定義為一種專門的民族志方法,旨在探究、理解以計算機為中介的社會世界中發生的一切事情。盡管網絡民族志在研究對象、研究場域與研究方法上與傳統的實地田野調查存在差異,但傳統田野調查的整體性、情景化與關注文化等方法論原則仍然適用并指導網絡民族志研究。[4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需要在現實社區中廣泛推進,也需要在網絡社區中積極嘗試。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46]如何借助網絡開展宣傳工作,在互聯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學亟待回答的重要問題。作為新興的民族學研究方法,網絡民族志應用于互聯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既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需求,也有助于推動民族學現代化、應用化的進一步實現。然而已有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的網絡民族志數量相對較少,相關研究也多基于“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展開。如嚴慶立足于“民族團結進步”主題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對微信公眾號所屬地區、所屬單位團體、推送發布內容等指標進行觀察分析,討論了微信公眾號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價值與改進策略。[47]58~6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3]在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工作中,既需要著眼于現實,全面開展實地田野調查,充分厘清現實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機制;又需要突破現實束縛,與時俱進運用互聯網技術,以微信、QQ、微博等應用為媒介開展網絡民族志研究,把握虛擬社區中網民群體的互動模式。同時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等公眾平臺的宣傳功能,著力推進互聯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結 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賦予了中國民族學做好田野調查、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添磚加瓦的學科重任。面對全球化浪潮下我國的多元社會文化,民族學田野調查更應當“因時而變”,充分實現“個案—多點”“鄉村—城市”“虛擬—現實”的有機統一:在秉持個案研究傳統的同時轉向多點民族志研究,以不同的社區(村莊)案例展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地方實現的多元路徑,增進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現實生活中復雜多樣性的了解與認識;在賡續經典鄉村村落研究的同時轉向城市社區研究,深度剖析社區、村莊等微觀個案,以“真實”“客觀”的田野資料進行“深描”與解釋,從內部、整體等視角揭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城鄉不同地區的文化內涵與運作機理;在立足于實地調查的同時轉向網絡民族志研究,獲取全面、足量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一手資料,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提供堅實的實例支撐。使民族學田野調查在回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要求的同時推動學科朝“本土化”“應用化”“現代化”進一步邁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EB/OL].(2023-10-29)[2024-05-20].http:/[KG-0.5mm]/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1029/c1024-40105471.html.

[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3-08-31)[2024-01-21].http:/[KG-0.5mm]/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0831/c1001-40067894.html.

[3]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EB/OL].(2024-01-31)[2024-02-27].https:/[KG-0.5mm]/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1/content_6929283.htm.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8)[2024-05-20].http:/[KG-0.5mm]/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4.html.

[5]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EB/OL].(2021-05-10)[2024-05-20].https:/[KG-0.5mm]/www.gov.cn/xinwen/2021-05/10/content_5605621.htm.

[6]習近平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EB/OL].(2023-06-06)[2024-01-21].https:/[KG-0.5mm]/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930.html.

[7][JP3]袁同凱,張佳雪.新時代民族學中國學派建設:歷史脈絡、發展需求與未來方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

[8]周大鳴.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意義與教學實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9]王建新,馬蕾.人類學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徑:地方性知識的采集與利用[J/OL].(2024-02-04)[2024-03-07].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https:/[KG-0.5mm]/doi.org/10.14084/j.cnki.cn62-1185/c.20240204.007.

[10]范正勇.對人類學研究方法:田野調查的幾點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7(3).

[11]張繼焦,吳玥.西方民族志的發展階段及中國實踐反思[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

[12][英]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紹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13]周大鳴.人類學如何觀察社會:四十年田野調查自白[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3(1).

[14][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達曼島人[M].梁粵,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5][美]保羅·拉比諾.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M].高丙中,康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16]景軍.神堂記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17]蔡家麟.試論田野作業中的參與觀察法[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1).

[18]何明.新文科建設與知識生產能力提升:以人類學/民族學為中心的討論[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4(1).

[19]費孝通.怎樣做社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0]耿亞平.多點民族志的提出和發展[J].廣西民族研究,2019(1).

[21]羅彩娟.從家族、地域認同到“命運共同體”:傳統村落互嵌式民族關系的構建[J].廣西民族研究,2020(1).

[22]張明進,李玉雄.民族地區鄉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路徑:基于廣西木寨村的個案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

[23]李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多民族共居社區建設中的實踐:以寧夏閩寧鎮原隆村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

[24]單菲菲,高敏娟,張東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層實踐與未來進路:基于三個民族互嵌式社區公共服務的調查[J].貴州民族研究,2024(1).

[25]楊磊,葛凡煜,楊鹍飛.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民族互嵌型社區的交往交流交融效應研究:基于北京、天津與南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實證調查[J].廣西民族研究,2023(6).

[26]溫士賢.城市民族互嵌社區的多元類型與建設理念:基于珠三角地區的案例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0(4).

[27]周大鳴,肖明遠.復雜社會研究中人類學方法的新進展[J].民族研究,2022(2).

[28]馬翀煒,和冬梅.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多民族村落的文化共享與族群邊界的超越:以迪慶藏族自治州哈達村為例[J].開放時代,2023(5).

[29]徐黎麗,孟永強.多民族村落族群認同的原生特點與現代構建:以甘肅甘南夏河縣桑曲塘村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30]李文鋼.從多民族雜居村寨的村落共同體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基礎:基于貴州省喬央村的觀察與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

[31]紅梅.榫卯聯結: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的傳統文化根基[J/OL].(2024-04-07)[2024-05-17].思想戰線,2024(03).http:/[KG-0.5mm]/kns.cnki.net/kcms/detail/53.1002.C.20240407.0958.004.html.

[3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推動各族群眾全方位嵌入的多維路徑[EB/OL].(2022-08-19)[2024-05-20].http:/[KG-0.5mm]/theory.people.com.cn/n1/2022/0819/c40531-32506277.html.

[33]張先花.民族互嵌式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經驗[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3(4).

[34]李立.民族互嵌式社區情感治理實踐路徑探究[J].廣西民族研究,2021(2).

[35]張會龍.論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區建設:基本概念、國際經驗與建設構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

[36]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把握流動人口特征變化趨勢[EB/OL].(2021-08-04)[2024-05-20].http:/[KG-0.5mm]/sscp.cssn.cn/xkpd/shx_20166/202108/t20210804_5351687.html#:~:text=.

[37]蔣慧,孫有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民族互嵌型社區治理研究:以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

[38]汪鯨.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以三亞天涯區回族為例[J].回族研究,2019(2).

[39]史詩悅.黨建引領視角下城市互嵌式民族社區治理研究:基于義烏市雞鳴山社區的考察[J].民族學論叢,2022(1).

[40]周大鳴.從地域社會到移民社會的轉變:中國城市轉型研究[J].社會學評論,2017(6).

[41]郭學軍,王會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機制:基于南疆村落學校的田野調查[J].教育科學研究,2023(5).

[42]蔣彬,王胡林.民族旅游村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基于川西北上五村的田野調查[J].民族學刊,2022(6).

[43]黃菡薇,陳宇佳,胡文蘭.多民族互嵌式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實踐:基于貴州阿妹戚托小鎮的田野調查[J].民族學刊,2023(9).

[44]張培,鄭欣.知情與同意:網絡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倫理檢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

[45]孫信茹.線上和線下:網絡民族志的方法、實踐及敘述[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11).

[4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EB/OL].(2024-03-22)[2024-05-20].https:/[KG-0.5mm]/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40952.htm.

[47]嚴慶,馬鑫.“互聯網+民族團結進步”實踐及其價值分析:以民族團結進步微信公眾號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22(1).

CHANGING WITH THE TIMES:TRIPLE TURNS OF RESEARCH OBJECTS IN FIELD STUDY OF ET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Jiao Ruoshui,Xu Qixing

Abstract:New Era has endowed ethnology with a new disciplinary mission,and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ethnology.Relying on professional research method——field study,ethnology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Under the multipl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China,traditional field study based on participation in observation and case studies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verse soci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multi-site ethnography research,urban community research,and online ethnographic resear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change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the field study of ethnology,promote the field study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enhance the modernization,localization,and application of ethnology.

Keywords: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Ethnology;Field Study;Turns

〔責任編輯:陸 露〕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西北多民族地區民族工作與社會治理的經驗模式與創新路徑研究”(22JJD850017)。

【作 者】焦若水,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研究甘肅基地研究員;許淇星,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甘肅蘭州,73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免费在线a视频| 婷婷色狠狠干|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伊人|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青榴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综合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色精品视频|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国产一二视频|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亚洲精品片911|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99视频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区|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va视频| 91青青视频|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欧美啪啪精品|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a级毛片免费看|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日韩a级片视频|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91啦中文字幕| 狠狠操夜夜爽| 啪啪永久免费av|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国内精品视频| 亚洲婷婷六月| 伊人激情综合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网站在线看|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国产亚洲精|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倩视频|